(一)
在一次課程里,我認識了一位焦慮的母親F。
F也是一位家庭教育的講師,另一個身份是幼兒園園長,按理說,她的孩子教育應該沒什么問題。
但是她身上恰恰體現出很多老師所面臨的窘境:解決別人孩子的問題很順手、很專業,但是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束手無策。
“就在這周的月考中,我女兒考得很差,是班級的倒數。她回來后,我明顯感覺她的話變少了,做事也很小心翼翼的,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F的女兒快初二了,由于上學早,所以她在班里的年齡是最小的,成績一直是中下水平,學起來比較吃力。
“她是哪門課不好呢?”我問。
“大概是歷史地理吧,數學也不怎么樣。”不知道是因為講課太多還是其他什么原因,F的嗓音有些嘶啞。
“她的學校所在的地區中考的時候,歷史地理是必考科目嗎?”
“這個我也不太清楚,我自己常年在外講課,一個月也陪不了她幾次。她爸爸呢也在外地工作,家里就爺爺奶奶在照顧。她在學什么,學得怎么樣,我已經很久沒有關注了。”F的話里有愧疚,也有心酸。
“你多抽時間陪陪她,了解了解她的成績,不要等問題出來了再著急。”我說。
“我也想這么做,可是我的事業才剛起色,哪抽得出時間陪她?”F又切回女強人模式,“再說了,我陪著她能有什么用呢?中學的功課我已經扔下很久了,再讓我撿起來,我也不見得能輔導得了她啊。”
(二)
F女兒的問題,讓我想起了初三那段我的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光。
那時的我,因為初二學期末分班考超常發揮,被分到了學校的尖子班。我所在的初中是全市最好的初中之一,這樣的尖子班全校只有兩個,每年考入全市排名前三高中的學生有百人之多。
我的同桌是年級第一,我的后桌是年級第三,我周圍的同學成績都在年級前三十以內,而我之后的月考成績,總是徘徊在年級一百五六十名左右。
可想而知,因為運氣進去的我,日子有多難熬。
當時我媽媽在老家工作,我爸爸是我們學校的班主任,每天早出晚歸,除了我的生活起居,幾乎沒有時間來過問其他,因為他的時間被他學生的各種問題占滿了。
由于是尖子生班,上課進度快,老師講課的難度也比普通班深得多。我的成績降得越來越快,老師責備,同學嘲笑,只有十五歲的我,孤零零地,獨自面對著這些問題。
沒人告訴我該怎么去解決,甚至沒人告訴我這樣的局面是可以通過我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的。
我總是偷偷地躲在房間里哭,覺得很無助,好像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大的打擊了。
這段經歷隨著中考而結束,然而它卻在我的內心深處,烙下了很深的印記。
以前我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女孩子,無比自信和驕傲,但是在那之后,每當我碰到難題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退縮,就會不自信,就會很沒安全感。
(三)
其實在我學習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就碰到過很多類似F的爸爸媽媽,他們工作很忙,忙到沒有時間關注自己的兒女,忙到完全丟掉了自己的生活。
而且,他們會以“我不懂孩子的功課”“我的數學也和我女兒一樣差”“我的知識全都還給老師了”為由,逃避面對孩子的成績問題,而只是把孩子扔進某個補習班,算是給自己買個心安理得了。
但是,這些真的是孩子想要的、需要的嗎?
我們的孩子,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
是一個能不斷給他零花錢花的爸爸嗎?還是一個可以輔導他功課的媽媽?
(四)
有沒有停下來問問自己,掙這么多錢,為的是什么?
這個問題我同樣問過F,她不假思索地告訴我:“為了讓我女兒有個更好的生活,讓她過得更幸福。”
“那現在你覺得你和你先生繼續這么忙下去,她幸福嗎?”
F一陣沉默,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她的女兒不幸福。
孩子需要的不是過于豐富的物質條件,也不是一個可以輔導她功課的爸爸或者媽媽。
輔導功課完全可以讓家教老師來代替,但是家教老師代替不了的,是父母對孩子的陪伴。
F的女兒現在缺的,就是媽媽或者爸爸陪在她身邊,和她一起去面對成績下降這個問題,即便在她功課上不能幫上一點忙,至少讓她覺得:我不是一個人在奮斗。
當一個孩子知道自己不是獨自面對困境的時候,他的心里就會有底氣,就會充滿安全感。充滿安全感的內心,會生發出一股由內而外的力量,讓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去探索這個世界,去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因為他知道,即便是他失敗了,爸爸媽媽也會在背后支持他。
而擠不擠得出時間陪孩子,就看你把教育孩子放在你人生中的什么地位了,如果是最緊急的,那么無論多么忙,即使是奧巴馬,也會有時間每天陪女兒吃晚餐;如果是不那么緊急的,那么無論你的工作多么清閑,都排不出時間來給孩子。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碰到了問題,并不需要你有好的解決辦法,孩子有時候比我們聰明得多,只要他們有這個意識,他們總會想出比問題多得多的解決辦法。
有時候,孩子需要的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多,可能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孩子別怕,有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