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采訪關鍵詞:“療愈者”
請找到一位在你心目中可以稱之為“身邊的療愈者”的人,完成訪談作業。
線索:ta不必是職業療愈師或治療師,但ta身上有一種力量或能力,能夠使得你在困難的時候想到ta,并愿意向ta求助、談心、敞開,ta給你一種溫暖/信任和放松感,使得你能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
要求:字數不少于1500字。口述體、對話體均可。
時間:請于4月23日(周日)23點前提交作業。
—————————————-
技術最前沿有一個詞為“fintech”,是financial和technology的合稱,簡單翻譯就是利用技術創造新的經濟模式。那最新的經濟模式有哪些呢?最常見的就是共享經濟、跟蹤經濟、眾籌經濟和合作經濟,而這些東西從互聯網國內興起第一步到現在技術持續更新下,越發顯得重要和趨勢化。
這些不同的經濟模式大大小小大家都有所涉獵,比如airbnb、uber,到現在的滴滴、摩拜單車等,這些只是新經濟模式第二輪浪潮的先鋒們,后續不同經濟模式還會在更大層面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想到此,我們就非常興奮。
這次采訪,并不是選擇的身心靈的人,雖然是在這個領域認識的,但是現在儼然已經轉型為商人。我們在聊很多新的技術和新的經濟模式。下述是交流的片段和思考。
自由職業者其實或多或少大家都有點了解,或者心動或者行動,這背后牽扯了很多東西,其中繞不過的就是“財務自由”。想起之前的朋友中有在北京摸爬滾打十多年真的沒有穩定工作的人,也有很多千萬級別的富豪們在科技園擔任大大小小的CEO。他們的命運或許不同,但是都繞不過“財富”這道坎,繞不過布局人生,繞不過布局未來:有的是追求內心的聲音、物質上更多勤儉節約,有的身上擔子很重、雖然有錢但是非常忙。回到成都以后,與他們的交流也少了,因為工作的原因漸漸離人群也少了。
不過生活還是要繼續,如何在當前國內經濟的情況下摸爬滾打出自己的一條財富之路,異常重要。
朋友之前是學習環境工程的,畢業后前前后后做了很多事情:比如經營一些服裝店,與政府合作進行街道施工等,進行思維導圖、思維訓練的培訓,后續跟隨催眠大師學習催眠,后出來做自己的生態產品,做催眠師,現在又開始布局XX租賃以及有關量化XX的布局【暫時不寫詳細】。步子跨得很大,但是其每時每刻都在反思,都在通過對話、交流、反思來創造價值,他經常問自己的就是“這件事情我來做,我能跟別人做的有哪些不同”?
這是一個大問題,粗淺認為,每天都在進行如此反思的人其實就是“療愈者”了:他內心有一種自我更新,自我療愈,自我完善的基因,尋求自我的價值同時也將財富帶給更多的人。與其聊天漸漸就會進入他所謂的“催眠式對話”,交流變成了某種隱隱流動的河流,在心底輕輕,滋長。
這是萬物變化的時代,之前在北京經常去中關村創業一條街的車庫咖啡,剛開始那里熱鬧非凡,眾籌、創業、喝酒、激情、跨年,說不完的故事在那里,在那條街(不知最近如何),隨時隨地都能看見斗士們。其實那個時候國內就帶著很多新經濟模式的影子,記憶猶新的就是其中的“上門美甲”,哈哈,這如同上門洗腳,不要看它好似可笑,其實多多少少現在都有類似的影子:比如上門裝修、洗窗戶、清潔、帶孩子,這都是第一代共享經濟人的反思,不過其的思維或許并不了解真正“共享”的意義,對比下述兩個例子,我們來體會一下。
其中一個就是租賃名牌包包、首飾:這在媒體人、演員中或許習以為常,名牌包包租賃一天或許只有購買價值的10%,但是“面子”撐起來了,因此租賃的人會越來越多;其二就是摩拜單車,讓更多的人選擇騎行而不是公交或打車,同時更多時間愿意去騎行。相比上述上門服務,它是增加了消費而不是減少了消費:它使得更多的人更多時間耗費在該東西上,而不是節約了消費。
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現金是不會產生收益的。那什么能夠產生?按照我的愚見,是持續的現金流,是增量,是變化率,“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就是這個意思。當經濟模式更新,更多讓我們、我們身邊的物品流動起來、連接起來,才會形成收益。這遠遠窺見了“物聯網”(IOT)的影子(其實摩拜單車就是一種最簡單的物聯網),后續IOT還會持續爆炸式創新,帶給人的生活、三觀上的沖擊只是時間的問題。
我們還聊到了他現在在做的XX租賃,先調研市場,打時間差下的信息不對稱,同時投入精力去做大公司暫時沒有看到或者覺得前期投入較大的產業,在藍海時期賺足第一桶金。
隨著機器智能的遍布,人員的需求在減少,作為一個偽碼農,我對AI(人工智能)保留非常敬畏的心態。如今看來減少了很多我們不必要的時間支出,是我們的朋友、戰友,其的IQ深不可測,在某種意義上遠遠高于我們人類,但其的成長現在更多是量變。人類在做最后的技術、人力資本的領地圈占,留給我們人類的時間不多了,需要及時將技術資本、人力資本轉化為財務資本,不然搞不好很快兩項都不值錢了。
為什么我會在前面講“要摸爬滾打出自己的一條財富之路”,因為過幾年時代還會巨變,由于技術、智能更大范疇的(自我)布局,“吃到死的一輩子穩定工作”在這個時代看來更多是一種錯覺,一種鎮定裝死的痛苦,一種莫名心塞的失落。因此提前布局你的未來發展之路非常重要,如果具體一點說,就是如何快速實現“財務自由”,而這需要不斷反思,不斷交流和堅持自我的創造。
還有一點我要說說,就是什么才是AI無法取代的,最簡單說就是感性、感知、情感以及由此帶來的創造力。但是我仍堪憂,因為國人本來就沒有創造力,加之看了《神盾局特工》,Framework讓我更加覺得,AI可以取代所有。
另一點就是組合式生活,自我能量調配帶來的生活調配,這或許是AI無法感知的。“組合式工作”,某種意義上符合肯威爾伯的四大象限,改之為“傳承、快樂、意義和成就”,可以實例化為“薪資工作、志愿事務、家庭事務和個人創作”,而這之間如何分配(以及更加復雜場景下的調度),或許是AI不好學習的。因為簡單說如何分配不在時間多少,而在個人精力投入多少。
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個時代我們與機器為友、為敵,這個時代海底火山蠢蠢欲動,這個時代是極速變化、極速轉化的時代。當萬物互聯,作為其中一個節點,你將如何流動,將如何挑選近鄰,面對人或者物,做一個“療愈者”,療愈沒有轉變的人的躁動,療愈轉變中的人的壓力,療愈轉變后人的舊傷。這是一個人人為王的時代,是每個人storytelling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是療愈者和被療愈者。
后記:后續還會有更多精彩內容的分享,請留言您的選擇。
《忙能創造財富嗎?》(已寫)
《知識分享下的“錢”時代》(已寫)
《理科人的悲傷》
《從樹結構看人生》
《UX(交互)的未來化暢想》
《如果給你100萬讓你一年堅持寫作,你愿意嗎?》
《動物與人的差別:從腿開始說起》
《單車與智能個體、智能城市》
《牢籠中的經濟學》
《理財背后的數學》
《通識教育背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