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
每次看到有人抱怨他們的父母很專制時,我就有一種「全世界共享一個媽」的感覺。
即使你已經(jīng)這么大歲數(shù)了,但仍然感覺有一些父母固執(zhí)地打著「為你好」的旗號,在你生活的各個方面指手畫腳,操心操稀碎。
如果你抱怨或是頂兩句嘴,他們覺得很傷心:“關心你還成了錯了?!”當你聽話的時候,他們說:“你看,我就說沒了我們,你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你沒聽話,最后結果不好,等待你的就是最可怕的那句話:“你看我說什么來著:)” 總之控制型的父母似乎不會犯錯,他們永遠是對的。 當你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感受到自己的感受、想法、念頭都是錯的、不重要的或者是該感到愧疚的,他們的才是正確的。
-
什么是“控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
控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control parenting)一方面強調(diào)嚴格控制和孩子無條件服從,同時,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說“我是為你好”,但話里隱含的意思卻是“你必須聽我的”,完全不給選擇權。
控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往往難以被察覺,尤其在我們的文化中,「孝順」、「聽話」被視為兒童優(yōu)秀的品質(zhì)和「孝道」的體現(xiàn)。聽從父母的要求,是理所當然;不聽話則是「忤逆」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控制的核心常被“愛”和“在乎"的外表所蒙蔽。有的父母經(jīng)常會說:“我是因為太愛你/太在乎你,才管你這么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干嗎?”久而久之,孩子則會內(nèi)化這種認知,將關愛和控制等同。
-
“控制型”教養(yǎng)方式的慣用策略
這樣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縱子女的行為,不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控制策略:
1 社交隔離
如果要控制一個人,首先就要營造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防止他接觸外界的信息。我們不否認父母應該讓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但過度的控制就會破壞一個人的正常社會性活動。要報備去哪里玩、見什么人,早請示、晚匯報,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同時向孩子灌輸:“其他人都不可信!這世上只有爸媽才是真心關心你?!本枚弥蜁l(fā)現(xiàn),除了父母,你沒有值得信賴的朋友、沒有其他社會支持。
2 貶低指責
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父母會明確地指責訓斥,甚至貶低他們的人格。同時,他們在插手孩子生活各個方面時,會理直氣壯地解釋:“我這不是為你好嗎,爸媽能害你嗎?”而這份「為你好」背后所裹挾的控制和強迫卻在傳遞著另一種信息:你不行!沒有我們來指導你,你什么事也干不成!
3 經(jīng)濟把控
經(jīng)濟尚未獨立的滋味實在不好受,這時候,父母的經(jīng)濟控制是最強有力的武器。控制花銷就等于控制了孩子的行動范圍以及活動內(nèi)容,就算對于經(jīng)濟獨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經(jīng)濟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辦法吧!”
4 情緒綁架
讓孩子產(chǎn)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連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們:“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倍嗝错槙车拇呙?,指示性的話語,沒有拒絕余地,還順便假設了拒絕的后果-"如果你不聽話,父母就會受傷。" 隱含傳遞了后續(xù)的愧疚感,一氣呵成。很多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后仍然擺脫不了這種情感控制,他們在分離-個體化過程中,在逐漸遠離父母的每一步中,都走得很沉重,內(nèi)心充滿了不安和自責。情感綁架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成長、與父母的分離是在殘忍地「拋棄」他們。
需要說明的是:一個人在“分離-個體化”的過程必然會體會到愧疚感、焦慮感、難過甚至是憤怒,這些本身是自然過程中的一部分。沒有誰和父母在心理上的分離真的容易:人們在這個反反復復的過程中消化、代謝這其中產(chǎn)生的情緒(興奮、難過、愧疚等等),逐漸完成對自我的建立和同父母的分離。而有的時候,出于父母對于分離的恐懼、哀傷,使得這個“分離-個體化”的過程顯得尤為艱難。而在“控制型”教養(yǎng)方式之下,一個哪怕是早已成年的孩子,也會體會到巨大的被吞噬和淹沒感:我永遠也無法成為我自己。
- 看似無私的愛,也許是為了滿足自己
我們相信大部分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好家長,可遺憾的是,他們只是不知道應該怎樣做。所以很多父母在想要控制孩子的愿望背后,其實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愿望:我想成為一個好家長。(I want to do a good job as a parent.)這種愛看起來無私,但其實也許只是出于父母滿足自己愿望的目的,來源于自身的局限。例如,我們小時候挑食,媽媽會(表現(xiàn)出)很傷心,因為我的行為讓她感到她不是一個好媽媽,她沒有盡到“讓孩子飲食健康”的責任。我的不聽話影響了她成為一個好母親的目標。親子關系天生賦予了家長掌控主動權,但正是家長們「努力讓自己成為完美父母」的焦慮感,有時候會跳出來操控教養(yǎng)的方向。
- 總是為我好,我真的好了嗎?
控制型教養(yǎng)方式會在孩子身上產(chǎn)生很大的負性影響:
退縮或暴力
嚴格的要求和過度控制會使孩子產(chǎn)生的負性情緒無處表達,這些積攢的情緒會發(fā)泄到自己身上,產(chǎn)生內(nèi)隱行為問題:社交退縮、上癮行為或是羞愧、焦慮的情緒;或者發(fā)泄到其他人身上,引發(fā)外顯行為問題,借由暴力或犯罪行為,在社會上施展,比如攻擊別的同學(很多校園欺凌者的背后都有一個高壓控制的家庭)。過度自我批判
控制型的教養(yǎng)方式往往會為孩子定制過高的標準,「望子成龍」給孩子帶來的則是巨大的壓力。家長們 aim high 的本意是想讓孩子「追求卓越」,但孩子發(fā)展的結果卻是「避免失敗」。新加坡一項5年的縱向研究表明,從小受控制過度的孩子會產(chǎn)生強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慮、抑郁的風險。無法對自己負責
父母以愛的名義一味地反對孩子自治,認為自己的要求和指導是為孩子提供經(jīng)驗,讓孩子「少走彎路」。但長期在家長的控制下成長的孩子,會很難發(fā)展出自治(autonomy)。從小到大一直是遵從父母的要求,等到長大成人之后,在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也很難有決斷力。-
個性和自我被扼殺
長期處于高壓控制下,強迫而不自由,個體可能會缺乏活力和情感,變成麻木地機械地服從,變成walking dead。心靈被扼殺是當今最普遍的問題,也是很多家庭的危機。傳統(tǒng)的家庭中否認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對于憤怒和性的感受。家庭中這些禁忌話題如此之多,以至于成員之間可以交流的東西少之又少,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遵守著「毒性家庭教條」,生怕踩到地雷,引爆戰(zhàn)爭。
由于文化差異的原因,專制的教養(yǎng)方式在中國看起來很管用。跨文化研究顯示:在中國,控制型父母養(yǎng)育的孩子,其在校的學習表現(xiàn)較平均好,也好于西方文化下的孩子。專制父母也許可以培養(yǎng)出很成功的孩子,但這正是這種教養(yǎng)方式可怕的地方:它「看起來」很「管用」。用行為主義訓練鴿子的方法養(yǎng)孩子,確實會形成家長期望的行為模式,成為別人眼里的「人生贏家」。但家庭的控制讓人們形成了蜷縮的生存姿態(tài),讓人在潛意識里相信“父母在掌控我的生活,沒有了他們的規(guī)則和控制,我將無法活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但強迫永遠做不到的是:讓人真正地成長,真正快樂地生活,真正認同并愛父母。
-
一直在/被控制,該怎么辦?
打破父母控制的循環(huán),需要父母和孩子兩方面的共同努力。隨著個體的成長,孩子在一個家庭中的影響力會逐漸增大,因此自身的改變也會牽連到整個家庭的動力的改變。
尋求專業(yè)幫助,治療師是家庭系統(tǒng)改變的基本媒介。如果你正處于這種「想要和父母“和平分手”,卻不忍心“拋棄”他們」的矛盾情況中,自己糾結很痛苦,而且更多時候是霧里看花,并不能理清家庭中的動力和關系。這時候,咨詢師的參與可以打破這種怪圈。
在一段安全的咨詢關系中,咨詢師的作用正是幫助我們重建那些被家庭毒性規(guī)則所毀掉的自我價值,和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