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要以書為鏡,來觀照自己,把自己的心搞通,不是要把書讀通。如果心不通,卻要把那書搞通,就反而會給自己搞出更多事。讀書之病,就在這里了。
? ?【九川問:“自省念慮,或涉邪妄,或預料理天下事,思到極處,井井有味,便繾綣難屏。覺得早則易,覺遲則難,用力克治,愈覺捍格。惟稍遷念他事,則隨兩忘。如此廓清亦似無害?!?/p>
?先生曰:“何須如此,只要在良知上著功夫?!?/p>
?九川曰:“正謂那一時不知?!?/p>
?先生曰:“我這里自有功夫。何緣得他來?只為爾功夫斷了,便蔽其知。既斷了,則繼續舊功便是,何必如此?”
?九川曰:“真是難鏖。雖知,丟他不去?!?/p>
?先生曰:“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的容易,便是大賢?!?/p>
九川問:“我反省自己的念頭思慮,有時候呢是一些邪念妄念,有時候呢是思考平治天下,想到極處,沉醉其中,津津有味,便難以擯去。覺察得早的話還好些,覺察得晚就更加難以去除,越用力克治,阻力越大。只有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想其他事,才能忘掉。我這種清除思慮的方法,似乎也沒有壞處?!?/p>
陳九川講這種“轉移”的方法,倒是一個方便法門,如果碰見焦慮、抑郁,找一些事做,找一些高興的事情去想,找一個高興的畫面去關注,這是常用的“轉移”的方法,把自己從沉湎其中的念頭你拔出來。陳九川也覺得自己這個辦法不錯。
不過,王陽明回答說:“何須如此,你只在自己良知上下功夫就行了?!?/p>
九川說:“我說的正是那良知沒有醒覺的時候?!?/p>
“我這里自然是有功夫的,怎么會需要你再找其他方法呢?只是你功夫間斷了,便遮蔽了良知。既然功夫間斷了,接上就是,哪需要去找別的辦法呢?”
“那真是一場鏖戰啊!心里明白,卻又去不掉。”
“這需要勇氣!用功時間長了,自然就有勇氣。所以孟子說這是集義所生。到時候能輕易戰勝妄念,就是圣人了?!?/p>
? 【九川問:“此功夫卻于心上體驗明白,只解書不通?!?/p>
? ?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書自然融合。若心上不通,只要書上文義通,卻自生意見?!?/p>
九川問:“這致良知的功夫,心體上倒是明白,但是解釋不通書上的文句?!?/p>
先生說:“只要你解心,誰讓你解書。心明白,書自然融合。如果心上不通,卻要把那書的文句搞通透,那反而生出事來?!?/p>
讀書是要以書為鏡,來觀照自己,把自己的心搞通。如果心不通,卻要把那書搞通,就反而會給自己搞出更多事。讀書之病,就在這里了。所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也可以說:讀書是為了自己的心讀通,不是為了把書都懂。心通了,書自然就懂了,甚至你比那書還懂。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