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 波蘭 ]? 米沃什《禮物》
1、印象·汪涵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最喜歡兩個主持人,一個是撒貝寧,另一個——就是汪涵。
喜歡的原因,除了他們主持功底深厚,最主要的是他們拋下主持人的光環后,自身具有的涵養,無論是文化方面,還是做人方面。
汪涵主持的節目,我以前看得并不多。注意到汪涵,是15年的孫楠退賽時,他的那段后來被評為典范的救場詞。在網上看了那段視頻后,我發現,汪涵身上,有吸引我的地方 。
記得是去年,我在網上發現了汪涵的《有味》。一開始,我以為是汪涵的自傳,或者講述主持的一些內容。看了目錄后,發現似乎是一本散文集,當時還感覺大失所望。
直到今年3月份讀了《有味》后,我才意識到,我差點與一本好書失之交臂。
于是,這本書,帶我走進了一個新的世界,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汪涵。
2、這本書,那些事
初次拿到這本書,就感覺到了它的與眾不同。
素色的封面、樸實的裝訂,沒有華麗的宣傳語,沒有大幅的明星海報,乍一看,似乎只有“有味 汪涵”四個字。
“文字是我生活的一種方式。我用文字去實現我日常生活的拼貼,努力用木盆、雞毛撣子、糍粑、墨這樣的小物件,組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一個沒有流俗的感悟,和一個不算模糊的答案。
因為他們,我還算是一個有味的人?!?/i>
這是翻開書后看到的一段話。
這段話,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定位。
香干、糍粑、木盆、油布傘、箭、樹、墨、秤、雞毛撣子、扇子……在汪涵的筆下,這些生活中常見且無趣的事物,一下子具備了靈氣。透過這些文字,眼前浮現出它們的樣子——
靖港的香干,源于一座寧靜悠遠的小鎮。夜晚的磨坊,灶下的煙火在歲月中搖曳,一塊塊四四方方的香干出爐,飽含著灶火的溫度,空氣中也氤氳著溫暖的味道。這是舊時的好風情,這是對生活的贊美。
過年的糍粑,是要經過千錘百煉的。燈火下,一群漢子、一盆糯米,再加上木棍,伴隨著勞動時的口號,就構成打糍粑的場景了。雖然打好糍粑后烤出的糍粑分外誘人,但我更感興趣的是,打糍粑的過程。這是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每個人都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在做,不是更有一番趣味嗎?
雨水之所以落下,是因為它在天上,把滿地盛開的雨傘,看作蓮花。雨和傘,似乎很難分開。傘,本身就有古香古色的韻味,夢回蘇州,在江南小城里、在一條寂靜的雨巷里,撐一把油布傘,盡顯詩情畫意。對汪涵而言,雨傘也是他的鄉愁,通過傘來一次洄游,尋找他曾經逝去的時光。我的鄉愁里,沒有傘,但我愛聽雨,小雨玲瓏、大雨舒暢,每次靜心聽雨,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精美絕倫。
墨想——我喜歡這兩個字的意境。一塊墨,磨成汁后,在毛筆的揮灑下,變幻無窮,或鏗鏘有力的書法,或引人入勝的畫作,都會帶給我各種遐想。宣紙上的水墨丹青,任由線條擴散,又戛然而止,一幅作品誕生,多么有詩意的畫面。
……
如此,一件物品,一個故事,寫下的是文字,留下的是大千世界和人間真情。
融入情感的物品,是有生命的,就像一把扇——
舊時月色誰曾看?低聲吟,輕搖扇,借來晚風,吹落一樹桃花瓣。
欲拾桃花,黏成柔情的帷幔。
指尖所碰處,竟已是燈影槳聲里的
秦淮河岸
3、做個有味的人
我想,我從這本書里得到的啟示,大概就是,做個有味的人。
身邊的點點滴滴,平日里可能未曾留意,一個物件、一道風景,等等。閑暇時間,放松心情,遠離平日里的喧囂,靜下心來,尋一尋身邊有味的事物,仔細體會其中的奧妙,不失為一件趣事。
想到了沈復的《浮生六記》里節選的一段《童趣》。作者童年時將蚊子放入帳內,“徐噴以煙”,又“私擬作群鶴飛舞”,結果“項為之將”,還有在草叢中觀蟲斗,并且驅打癩蛤蟆,都歷歷在目。這不正是文言文版的《有味》嗎?
這些有味的事,不一定非要上得大雅之堂,或許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反而會帶來不一樣的世界。
4、晗英咀華
后來,我也打算寫一些文字,記錄身邊的點滴,去尋找它的韻味。
后來,結識了一位導游專業的朋友,談吐間,發現他對讀書、旅行等方面的理解比我更細致,他喜歡留意一些微小的細節之處,發現其中的美。
于是,就有了現在《晗英咀華》這個專題。
在這里,我把我走過的路,或者想到的經歷,用一種不同以往的風格寫出來,不知道,是這些地方留下了我的足跡,還是我的身上留下了這些地方的烙???
我享受其中,發現在那些我以前沒留意過的地方,綻放出了不一樣的精彩。
我希望,通過《晗英咀華》,能開拓一個新的視野,一個新的心靈旅程。
5、下一站
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
汪涵有一家書屋,叫“培榮書屋”,位于長沙鬧市之中。
周邊都是燈紅酒綠,唯獨這里古雅幽靜。
汪涵說這里是一個“獨樂樂”的地方,不同于外面的“眾樂樂”,這里講究獨處。
想起身邊經常有人會勸我,多合群一些。我說,不。
合群是有前提的,如果這個圈子的人,好吃懶做、一成不變、不會提升自己,那再多的優點也很難掩蓋住其缺點。我在這個圈子里,不會得到任何提升,反而要面對很多的負能量,我又何必往這里面鉆呢?
我還是認為,與學會合群相比,學會獨處反而是現在年輕人的必修課。在一個人一生最有價值的歲月里,要學會耐得寂寞、提升自己。一個人的獨處,能認清自己,在前程莫測的人生十字路口,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下一站,去長沙拜訪一次培榮書屋——
做個鬧市中的煙火神仙。
我相信人生真正的好東西、好味道,都是不可說的,它們有時候披上了世俗的外衣,躲在一些不世俗的地方。
——汪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