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型人格”(Be-Good Type)的人,因為更在乎自己當前在別人面前的表現,所以“成功”就是他們的“選擇”,是他們的“剛需”,他們時時刻刻都希望自己在別人面前表現得足夠好。
與之相對,“進取型人格”(Be-Better Type)的人,因為更在乎自己的變化、自己的進步,所以他們并不在乎,或者“沒那么在乎”自己當前的表現。他們知道任何學習、改變、進步,都是需要過程的,在早期步履蹣跚、跌跌撞撞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持續刻意練習,就一定會有進步與變化,最終都會好起來。
所以,進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理解、接受、并直接開始踐行這樣一個觀念:成功只不過是某一時刻的狀態;成長才更重要,成長才是真正的剛需。
這兩種類型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在表現型選手眼里,這個世界只有“成功”和“失敗”。而在進取型選手眼里,成功和失敗只是某一刻的狀態,二者之間還有無數過渡階段,也就是“成長”。
所以,對于表現型選手來說,如果不成功,那就一定意味著失敗。當他們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時,多半會選擇放棄。但是進取型選手知道,除了失敗跟成功,還有一個狀態:不斷成長,不斷接近成功。他們不會過度失望,每天進步一點點,最終也就到達了目的地。
所以,“你的價值觀決定你的命運”。
看一下這個例子,為什么絕大多數人最終賺不到很多錢?因為賺錢對他們來說其實并不是剛需。絕大多數人的剛需是花錢,而不是賺錢。
“發財”幾乎是所有人的夢想,他們以為“發財是剛需”,可他們的想法暴露了真相:等我發了財,我就 _ _ _ _ _ !
“發了財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才是他們真正的剛需。對他們來說,發財只是手段,花錢才是目的。
這世上只有少數人“花錢是為了賺錢(投資)”,而絕大多數人“賺錢是為了花錢(消費)”。這不是繞口令,這是“樸素的邏輯分析”。也正是因為這個差別,最終造成了人群之中財富分配上的巨大差異。
首先,我們要達成一個共識:剛需是可以主動選擇的,而不是天然的,一成不變的;更進一步來說,剛需不應該被動接受。
如果順著天性,懶惰是剛需、貪婪是剛需、嫉妒是剛需……七宗罪全都是剛需。所以,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講,一切進步與成長,都是“重新選擇剛需的過程”。
人生來就是不完美的。很多天性都帶有本身的缺陷,懶惰,貪婪,嫉妒都是我們天生帶有的屬性。如果任由它們決定我們的生活,那結果會很糟。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有大腦和思維、足夠強的學習能力、元認知能力,這些都是我們克服天性缺陷的重要工具。
工具使用的熟練度,與它的使用時間成正比。所以,如果你想擺脫天性帶來的束縛,就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這些工具。
“知道我可以選”,這個“元認知”極度重要。人們總是誤以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殊不知,“身不由己”更多的時候只不過是假象。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納粹的魔掌,而他本人也在納粹集中營里受到殘酷的虐待。經歷了無數的波折與思考,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在最艱苦的歲月,他選擇積極向上的態度,“讓自己的心靈越過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只要把這句話刻在你的腦子里,你就直接干掉了 99% 的人,他們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所展現的懦弱、糾結、遲疑、愚蠢,以及事后的懊惱與追悔莫及,首先可能是因為選擇錯誤,更多可能是因為“甚至不知道自己還有選擇的自由”,更別提什么“選擇的勇氣”了。
其次,在眾多“正確的剛需”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是什么?是耐心。
耐心是一切成長的剛需。心理學家建議家長們說,教小孩子養植物,比教小孩子養動物好,為什么?因為養植物更需要耐心,植物的成長往往沒那么快,并且很少給出“直接反應”。
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是,大部分人在描述自己的目標時,總是會不自主地遺漏一個前提條件:馬上。
雖然嘴上不說,但是看他們的表現就會知道,他們對于達成目標這件事有多么心急。做了兩天沒有顯著的效果,就想要放棄;練習了三天感覺痛苦,就想要換一個方法。
幾乎所有的半途而廢,最終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點:短期期望過高。這是典型的沒有耐心的表現。
想要達成目標,最重要的就是先培養“耐心”。否則只是不斷地重復過去的經歷,不會有任何的進步。
為什么《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很少提錢?道理很簡單:財商的培養是最需要耐心的;與財富相關的一切重要技能“看起來”都是飄渺甚至虛無的。
也正因為“看起來”與財富關系不大,才導致絕大多數人不重視,甚至干脆不知道自己可以學、應該學、可以練、應該練。
如果一個人沒有耐心,就不可能從一大堆“看起來并不相關”的技能中剔除那些“果然不相關的東西”,找到“看起來不相關可實際上至關重要的技能”,然后進行刻意訓練。
甚至,即便有人幫他們指出那些“實際上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技能”,他們也會因為缺乏耐心而無法體會到那些技能的重要或者不可或缺,于是隨時都可能放棄磨煉,而后“印證”自己的感覺:“看,果然沒用罷!”
沒有耐心的人什么都干不成。怕麻煩的人會麻煩一輩子。只有活在未來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換言之,一個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來。
絕大多數人是短視的,無論做什么都想“馬上生效”,“馬上生效”對他們來說是“絕對的剛需”,如果不能“馬上生效”,哪怕是“感覺不能馬上生效”,他們就會立刻放棄。
明白了“選擇意識”與“耐心”的重要性之后,還需要再深入思考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現狀。
我們反復強調“活在未來”,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思考,你會發現,做到“活在未來”其實真的非常困難!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現狀”就像是“地心引力”,時時刻刻拖著你,讓你根本飛不起來,更別提“飛出去”了。
現狀究竟是什么?為什么現狀會讓那么多人無法思考未來,無法成為“長期成功投資者”,而最終淪為“短期投機失敗者”呢?為什么現狀會讓那么多人目光短淺,而不能“高瞻遠矚”?
所謂“現狀”,從本質上來看,無非就是“過往的積累”。
如果這樣定義“現狀”,你就會明白,若是“現狀”不令人滿意,那么肯定是“過往的積累不夠”。目光短淺的根源就是急切地想要改變現狀。
現狀越差,越沒有積累,就越急切。但是,對于積累,誰都沒辦法像變戲法一樣弄出來,所以,在面臨“認了”還是“從現在開始積累”這種極為艱難的選擇之時,有相當數量的人直接選擇“鋌而走險”。
很多道理都有非常樸素的解釋,但是因為太過“耳熟能詳”,所以被我們忽略了。
現在我們可以改變一下說法,不要急于改變現狀,就有點類似于“不要想擺脫地心引力”。因為只要你還活在地球上,你就無法逃脫地心引力的束縛。
所以,當你接受了這個現實之后,你就會把目光從“現狀”移開,去別的地方“找鑰匙”。
當你知道,任何現狀都是過去的積累所致,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活在未來,并為未來的“現狀”而努力。而不會僅僅糾結于過去失去的機會,抱怨過去做錯的事情。
有些人會抱怨自己的父母,哀怨自己的命運,恨自己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可是,如果他們換個角度想就明白了:如果他們自己最終是個有足夠積累的人,那么他們的下一代就不用再抱怨自己的父母,不用哀怨自己的命運,就算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終歸可能起碼含著個鑰匙呢!
你看,如果我們把“現狀”定義為“過往的積累”,我們就明白“馬上改變現狀”要多難就有多難,難到根本不可能的地步。所以,我們只能做到這一件事:把當下作為新的起點,開始積累,著眼未來,活在未來。
抱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以我們戒掉了抱怨;對現狀不滿其實也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不滿”本身,并不增加任何積累!
最終,我們只能把這幾樣東西結合起來應用:我們有選擇的自由;我們要靠耐心活在未來;我們對現狀不滿是無意義的,所有的解脫只能靠積累。
基于這樣的價值觀,終極的方法論就是:選擇正確的“難受”方式。
我們可以采用兩個維度來再分析這個問題。一個維度分為“正確的”和“錯誤的”,另一個維度分為“困難的”和“容易的”。
我們的選擇標準應該落在第一個維度“正確的”上面,如果一個事情是錯誤的,那不管它多容易,我們都不應該做。因為這對我們來說只能離目標越來越遠。
反之,如果一個事情是正確的,那不管它有多困難,我們都應該做。即便做的不好,這對我們也是正向積累。等到成果積攢到一定程度,一定會發揮作用。
在財富這件事上,在起步階段,“沒錢花”和“賺不到錢”都是很難受的。但是,解決前者會讓你無論賺到多少錢都留不下什么,所以解決后者更重要。
如果把注意力放到解決后者上,養成“賺不到錢”就很難受的習慣,再加上其他的正確價值觀的自然選擇,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確結論”,進而產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結果的行動”:賺不到錢是因為能力還不夠;一切能力都是可習得的,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假以時日,收獲一定會越來越大。
你肯定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想法:賺不到錢是因為這個社會不公平;干什么都白搭,因為這個世界根本就不會變;最終,或者是“就這樣罷”而認命,或者是“鋌而走險”。
在習得任何技能的時候,都會有難受的地方,選擇正確的難受常常是關鍵。
再比如,當你學習英語的時候,發音很差,你就要做出選擇:因為自己沒有進步而難受(再多說一點,再多練一點),或者,因為害怕別人嘲笑你而難受(干脆不說了、干脆不練了);結果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