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天賦的釋意:自然賦予,與生俱來。
百度詞條:
天賦就是天分,是成長之前就已經具備的特性。在某些事物或領域具備天生擅長的能力或者天生執念(極大的熱情),也可能都有,而使其可以在同樣經驗甚至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以高于其它人的速度成長起來,而且有它的獨一性,特殊性。
《刻意練習》:
杰出人物通過年復一年的刻意練習,在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中一步一步改進,終于練就了他們杰出的能力。沒有捷徑可走。
如果有人說你在某方面有天賦,或者沒有天賦,你還會確信無疑嗎?
我在簡書見識過無戒的日更、知曉齊帆齊的奮斗歷程,還聽聞過彭小六的極度自律,在現實生活中也被每天學習6、7個小時的奮斗哥和天天抄《心經》(隸書)的勵志姐所激勵著。
現在,無戒老師正在帶領著學員如火如荼的進行365天全年無休日更,齊帆齊已經熱火朝天的為第二次寫作課做準備,彭小六又在大張旗鼓的醞釀洋蔥閱讀課程……
奮斗哥早已進入了省書畫家協會,勵志姐也進入了市書法協會,還有好幾個學友已經開了自己的工作室……
也許有人會問:我忙得像個陀螺,為什么沒有什么收獲?(其實說的是我自己)
我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找到了答案:最杰出的人練習的時間最長。
雖然我一度認為《刻意練習》這本書中的內容過于繁雜,但我隔段時間仍然會去看幾眼。
它告訴我,光付出時間是不夠的,否則跟那個充滿爭議的“一萬小時定律”沒有區別。若你將時間分散在不同的事情上,別人花一萬小時,那么也許你需要的是N個一萬小時。
為什么有些人工作一萬個小時還是普通工人,而有些人卻成為了專家或者頂級人才?
那就是,沒有做到持久的專注與投入,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沒有及時的反饋。
如果我們總是重復的做一件錯誤的事情,那練習的意義又是什么?
我從小就崇拜作家,當我親眼看見有人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作家以后,我發現成為一名作家似乎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我開始學習國畫后,發現有些人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小有名氣的畫家,成為一名畫家似乎也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我發現,在我生活的這個城市,畫家、書法家、作家,各類專家比比皆是,一切看起來似乎都不難!
但我知道,這一切其實都不容易。
尤其是寫作,是一個極其燒腦的事情。我常常會寫著寫著就卡殼,有時一篇文章要花好幾個小時才能完成,如果修改,通常又需要花一些時間,有時甚至是一天。
盡管這樣,居然還有人說我有寫作天賦。
我練太極,也有人說我有天賦;
我畫畫,仍然有人說我有天賦;
我練習書法,還是有人說我有天賦……
聽了這些“天賦”之說,我搖頭苦笑,我哪有什么天賦,如果這也算天賦的話,那這樣的“天賦”人人都具備。
我越來越清楚的知道,天賦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技能,而是經過刻意練習來達成的。
若想成為某方面最杰出的人才,最佳的辦法是找到一個優秀導師。
他可以給你指導正確的方法,你的錯誤也可以得到反饋與糾正。你因此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其次,需要來自老師或者親友的激勵,以及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那樣你的學習過程中將會如虎添翼,進步神速。
當然,如果沒有老師,既沒有別人激勵又沒有氛圍的話,也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只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摸索、學習,自我激勵。
書中列舉了富蘭克林學習寫作的例子,他發現一本叫《觀察家》的英文雜志上有很好的文章,便下決心也要寫出那么好的文章,于是他開始尋找方法。
他選擇了幾篇喜歡的文章,寫下對每個句子內容的簡短描述,那些描述只要讓他能夠回想起句子講的是什么意思便行。幾天后,他開始厭倦重寫文章的方法,他的目的并不是逐字逐句地復寫那些文章,而是要寫出自己的文章。在寫作時,他無法做到“文思泉涌、信手拈來”。為彌補這一不足,他想出了另一種練習,他將那些文章改寫成詩句,在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后,再把詩句改寫成散文。這使他形成了一個習慣,就是要找到正確的詞匯,并且增加對詞匯數量的積累,以至于他可以迅速從記憶中調用這些詞匯……
整本書寫了許多刻意練習的實例,有關于運動員、醫生、鋼琴家等等各行各業的成功例子,看了富蘭克林的例子,看了關于天賦的說法,你有什么想法嗎?
(第一次的手繪讀書筆記,有點慘不忍睹)
若喜歡本文,請在文末點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