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讀的段落,雖然道理是淺顯易懂的,但笑來老師的視角非常有意思。
首先,用“交換”的理念,破解浮躁的速成心理。
用“我有”來換取“我要”,是個不錯的方法。一開始可能“有”得很少,卻“要”得很多,那怎么換呢?用時間、精力還有正常的智商來換取吧。不要羨慕別人的輕松獲取,那是因為人家“有”得東西多,有輕松得到的資本。當你擁有努力和勤奮的時候,加之適當的方法和逐步積累的經驗,假以時日,定可以如愿以償。這時,“有”得東西變多了,“要”得東西便可更容易獲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機會總是存在的,當然,它終會落在有準備的人的手里。這一點毋庸置疑。
然后,完美并不存在。完美的心態就是,接受不完美。
追求完美本無可厚非,可是,打著完美主義的旗號,不去做事,就不對了。因為覺得自己做不完美,干脆不做好了??墒?,不做,怎么能做完美呢?那些優秀的人,優秀的作品,都是做著做著,才做得越來越接近完美的,不是嗎?
我們內心深處都會有美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把每件事都做好,這是人之常情。可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我們之所以會變得越來越好,就是因為自己本身不完美,隨著經驗的豐富、知識的積累、技巧的熟練,變得越來越好。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努力做事,動腦筋總結。
所以,別再拿完美主義當擋箭牌啦。即便結果再不完美,只要自己盡力而為了,就都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