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東施為什么會效顰?盜鈴人為什么會掩耳?愚公為什么會去移山?
以上行為的發生是不是很不可思議!《福格行為模型》這本書給出了一個簡單的公式,并告訴我們一切行為的發生都可以簡單用這個公式來解讀。
這個公式就是B=MAP:即行為的發生,需要動機、能力和提示3大要素同時發揮作用。
動機是做出行為的欲望。
動機的來源有三個:
1. 一個人的內在:你想要做這個行為;
2. 和行為相關的利益或懲罰;
3. 情境:當前所處的環境。
開頭三個成語故事,行為發生的動機是什么呢?
東施效顰的動機:東施想要讓自己變得更美麗更有吸引力好獲得別人的稱贊。
盜鈴者掩耳的動機:盜鈴者害怕鐘聲引來其他人,發現他在偷竊而受到懲罰。
愚公移山的動機:愚公的家門被兩座大山擋住了去路,出行不方便。
能力是做出行為的執行力。
能力鏈:能力的5個要素。
1. 時間;
2. 資金;
3. 體力;
4. 腦力;
5. 日程。
這5個因素組成了一條能力鏈,能力鏈的強度等于其中最薄弱一環。
開頭三個成語故事,行為發生的能力是什么呢?
東施效顰的能力:東施學西施蹙眉,她的時間是充足的,不需要花資金,蹙眉也不怎么耗費體力,將蹙眉行為也無須提上日程,蹙眉費點腦力還是非常容易效仿的,所以東施效顰的能力還是足夠的。
盜鈴者掩耳的能力:盜鈴者掩耳這一行為,不費時,不費錢,不費體力和腦力,單次發生的事情也不用提上日程,所以盜鈴者掩耳的能力也是足夠的。
愚公移山的能力:愚公要移山,需要很長的時間,花費的資金就是移山時要用到的工具,移山還是挺費體力的,不過不費腦力,提上日程也比較容易,所以愚公要移山,他的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
提示是做出行為的信號。
生活中常見的3類提示:
1. 人物提示;
2. 情境提示;
3. 行動提示。
開頭三個成語故事,行為發生的提示是什么呢?
東施效顰的提示:西施蹙眉的美感提示了東施,要變美可蹙眉。
盜鈴者掩耳的提示:鐘聲發出的聲音提示了盜鈴者,要阻止鐘發出聲音。
愚公移山的提示:出門就見山,提示了愚公,兩座山擋住了去路。
一個行為的發生,需要動機、能力、提示三大要素同時發揮作用。
東施想要變美的動機再強,蹙眉的能力再強,沒有看到西施蹙眉的美感,她也不會無端端去效仿西施蹙眉。
盜鈴者掩耳的能力再強,沒有想要避免被發現受到懲罰的動機,沒有大鐘響聲的提示,他也不會犯掩耳的錯誤。
愚公被山阻止了去路的提示再強,移山的能力再弱,沒有強大的移山動機的話,他也不會帶著子子孫孫孫孫子子去移山。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MAP三要素是有強弱之分的。通過MAP的強弱度來分析行為時,可以參考以下4個原則。
1. 動機越強,行為就越有可能做到;
比如:愚公要移山的動機就特別強烈。
2. 行為越容易,就越有可能成為習慣;
比如:西施因心口痛而蹙眉就非常容易,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蹙眉習慣,所以東施看到西施蹙眉的概率就極其大。
3. 動機和能力要像隊友一樣密切配合;
比如:盜鈴者掩耳的行為既有動機又有能力。
4. 沒有提示,任何行為都不會發生。
今天我居然沒有接聽領導的微信語音通話,為什么呢?
領導打來語音通話,肯定是有急事找,不然就直接發信息或語音就好了,那么我為了自己的工作是擁有足夠強的動機接聽他的語音通話的。
接聽語音通話,也非常簡單,按下接聽鍵就可以了,可見我接聽領導語音通話的能力是足夠的。
那為什么有能力又有動機,我卻沒有接聽呢?因為我沒有收到語音通話的提示,我的微信通知是關閉的,收不到提示哪怕知道要接聽也不可能去接聽了。
所以,通過福格提出的簡單公式:B=MAP,就可以輕松解讀一切行為。
那你們來解讀一下:
為什么有的人會明知闖紅燈違反交通規則卻還是要冒著生命危險去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