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雨至,晨讀。
讀到唐寅的詩作,名曰《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紅滿苔階綠滿枝,杜宇聲聲,杜宇聲悲。
交歡未久又分離,彩鳳孤飛,彩鳳孤棲。
別后相思是幾時?后會難知?后會難期?
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詞,一首情詩。
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
賞心樂事共誰論?花下銷魂,月下銷魂。
愁聚眉峰盡日顰,千點啼痕,萬點啼痕。
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字伯虎,明代蘇州吳縣人,畫家,詞人,位居"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歷史上的唐伯虎確實有一些狂放不羈的行為,他酗酒、傲居、玩世不恭,與社會格格不入。但實際上,作為一個天才文人,他的憤世嫉俗卻也反應了他對現實社會的不滿。他一生坎坷,在弘治七年(1494年),他喪父以后,母親、妻子、兒子、妹妹也在這一兩年間相繼離世。他最后潦倒而死,年五十四歲(同為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活到了九十歲)。
這闕《一剪梅》之佳處不止在于詞句清圓流轉,它對癡戀女子幽婉心態的表現更是動人,它以自然明暢的筆法把一個淚痕難試的女子形象靈動的表現在了筆端。
那么,唐寅寫的是秋香嗎?他和秋香的故事是真實還是虛構?
有一部周星馳和鞏麗等主演的香港電影名為《唐伯虎點秋香》,把這個故事傳播的幾乎家喻戶曉。這個故事最初為大家熟知源于明末年馮夢龍所寫《唐解元一笑姻緣》,只不過后來,一笑經過加工又變成了三笑。
唐寅確曾寫過一首詩,其中寫到:
我畫藍江水悠悠
愛晚亭上楓葉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
香煙裊裊繞輕樓
這是一首名為"我愛秋香"的藏頭詩,收于《唐寅詩集》中。
史上果有秋香其人嗎?有!秋香,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在當時被贊為"女中才子",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曾師從當時的大畫家同時也是唐寅的繪畫老師沈周學過繪畫,沈周還為秋香畫過一幅丹青畫,寫過一首詞。她有不幸的家庭遭遇,迫于生計墮入青樓,成為金陵名妓,后又從良。
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最早源于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先生的《耳談》。
話說蘇州才子陳元超,性格豪放不羈。一日與朋友游虎丘,與秋香偶遇,秋香對其燦然一笑,陳公子頓覺"回頭一笑百媚生",于是尾隨秋香,得知秋香蹤跡。他喬裝打扮,進入官宦人家做了伴讀書童,輾轉得以迎娶身為婢女的秋香為妻。
原來點秋香的是陳公子而非唐公子。
而且此秋香確實是彼秋香也不得而知。
據考證,唐寅和秋香雖都生在明代,但秋香比唐寅要大二十歲,那浪漫的愛情故事斷然不會在他們身上發生。
其實,當時的中下層知識分子需要一位精神、情感等方面的代言人,這個人應該是放浪形骸、才高八斗、敢于挑戰權威的叛逆之人,因為唐寅身上有不拘禮法的特質且兼才華橫溢,所以在他們的作品中他們讓唐伯虎闖朱門豪宅、讓他和達官貴人插科打諢、讓他最終娶了心愛的秋香。唐伯虎的形象因此也被大大的異化了。
曾在臺北故宮看到唐寅的幾幅畫,《雙松飛瀑圖》、《山路松聲圖》、《江南農事圖》等,我不懂繪畫,我就覺得畫風飄逸、美輪美奐。
此時,雨像天上飄下的千萬條銀絲般稠密了起來。雨水落地的聲音也由"嘀嗒"改為"嘩嘩",大樹和小草都昂著頭,準備好迎接暴風雨的洗禮。
我走出門外,享受了片刻雨打在臉上那種清新自然的感覺。
最愛雨,最愛雨中徜徉。
豈容誤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