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羅大眾從影視劇、小說,或者軼聞、故事之中了解到的,絕大多數是一個風流倜儻的公子哥兒唐伯虎;然而,感興趣的話,對唐伯虎的生平略作考察,就會發現,原來唐伯虎命運多舛,令人動容,他是一個真真切切的悲情才子!
這里,我們來認識一個:不一樣的——悲情才子唐伯虎。
(一)
江南之國,自古以來就是山名水秀,人杰地靈。
話說,明朝的時候,在今天的南京、蘇州等地,有唐姓家族,自稱北宋時從山西晉城南遷而來,在此居住經商,歷經四百多年,成為世商家族,常自稱“晉昌唐氏”。
唐廣德就是明朝吳縣(今天的蘇州)晉昌唐氏商人一枚。其祖上家業殷實,到他這一代,家道中落,經營著一家“唐氏酒店”,家境財富每況愈下,卻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唐廣德的老婆邱氏,仁德賢淑。明朝憲宗成化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1470年3月6日),邱氏給唐廣德產下長子。據傳,此子生產時正值寅虎年寅月寅日寅時。唐廣德頗為歡喜,為愛子取名唐寅,字伯虎,還有一個字叫子畏。后來,邱氏還為唐廣德又生育了一女一子,就是唐伯虎的妹妹和弟弟,妹妹名字不詳,弟弟叫唐申,字子重,小唐伯虎七歲。
唐伯虎的父母開著飯館,雖然生意差強人意,卻也不必為生活所累。那時候,江南大戶,特別講究詩書傳家。唐廣德順承祖業,家里藏書很多,《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唐詩宋詩,可以說得上是汗牛充棟了。
小時候的唐伯虎,頑劣好動,天資過人,聰敏好學,有過目成誦的本領。他父母為他請了私塾先生,傾力相教,大力培養。唐伯虎經常“日看一書”,飽讀詩、書,以及諸子百家,而且能夠做到活學活用,在同伴之間,備受推崇。
有一天,唐伯虎和伙伴們,到虎丘山玩耍。他們看到有一些文人墨士,搖頭晃腦,揮灑長袖,在山澗水旁,踱步徜徉,飲酒作詩,好不瀟灑。唐伯虎跟伙伴們說,他可以跟那些文人討來酒喝。伙伴們都說他吹牛。
大家已經玩了半天,衣服弄得褶皺不堪,臟兮兮的了。唐伯虎用抓土的小手,往臉上一陣涂抹,撿起一根棍子,當作拐杖,問同伴:“看,我像不像一個小乞丐?”同伴被他逗樂了,都說:“你裝得挺像的,小乞丐。”
小乞丐唐伯虎,大搖大擺地走向吟詩作賦的文人墨客。有一個秀才模樣的人,看見了他。秀才對唐伯虎說:“小破孩,我們在這兒做詩呢。你來干什么?”
唐伯虎說:“做詩有那么難嗎?我看你們走來走去老半天,說不出來一句話!”
那個人說:“你一個小乞丐,知道什么呀?趕緊走開,到一邊兒玩去。”
唐伯虎說:“你們別小看人,我也會作詩。”
那一幫文人來了興趣,沖著唐伯虎起哄,要唐伯虎當場作一首詩。
唐伯虎說:“叫我作詩可以,我要是做得不好,你們怎么著都行。可是,如果我作得好的話,你們得請我和我的伙伴們喝酒!”
秀才說:“你作一首詩試試。我們答應你的條件,按你說的來。”
唐伯虎看著那幫文人,開始吟詩:“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他頓了頓。有些文人面露鄙夷不屑之色,有些文人開始搖頭晃腦,不以為然。唐伯虎接著吟道:“舉頭紅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現場瞬間鴉雀無聲,良久,掌聲響起來了,那幫文人學士,齊聲喊:“好!好詩!”
唐伯虎和他的伙伴們,美美地喝了幾杯酒,揚長而去。
(二)
唐伯虎長大一些的時候,結交了許多朋友。他的這些朋友,大都是富家子弟,而且能夠舞文弄墨,同時又多放浪不羈。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幫公子哥們,經常在一起玩兒。
唐伯虎的朋友當中,有一個叫祝允明的,字枝山。這個祝枝山,他的書法寫得非常好,唐伯虎一直很佩服他的。但是,這些朋友們在一起玩起來,常常沒個正形,就象不學好的孩子似的。
有一次,唐伯虎和祝枝山,還有幾個小伙伴,一起在外邊玩耍。他們經過一個大戶人家的院子圍墻時,聞到了從院子里面飄出來的陣陣果香,十分誘人。
這幫小朋友們經不起誘惑,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下,打算翻墻摘些果子來吃。
第一個被推舉到墻頭上,跳入院內的就是唐伯虎。唐伯虎跌下墻頭,卻感覺腳下一軟。原來,他掉進了一個很大,卻不是太深的糞坑里。要是別人,這個時候肯定大喊大叫起來。唐伯虎沒有吱聲,就安靜地在糞坑里呆著。
唐伯虎的朋友,在院墻外邊側耳等候了一會兒,沒有聽到一丁點聲音。就又把一個人推上墻頭,這個人跳進院子,也掉進了糞坑里。掉進糞坑的同伴,剛要喊叫,被唐伯虎給制止住了。就這樣,那群伙伴,接二連三地,都掉糞坑里了。
朋友們咒罵唐伯虎。唐伯虎說,這就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甘苦與共,患難見真情。
小孩子們在一起,不高興是一瞬間的事兒。刺激、興奮,與眾不同,獨特經歷,往往讓彼此之間的情誼越來越深厚。
有一天,唐伯虎到祝枝山家去玩兒。
他大搖大擺,推門而入,徑直到了祝枝山的房間。眼前的場景,讓唐伯虎大吃一驚。
他的好朋友祝枝山,竟然一絲不掛,赤 裸著身體,揮汗如雨,全神貫注地在練習書法。唐伯虎是打心眼里佩服祝枝山的書法作品。但是,他從來沒有想到,祝枝山會以這樣一種方式,在家里邊勤學苦練,才取得了那么好的成績,能夠寫出那么棒的作品來。
祝枝山若無其事地招呼唐伯虎,繼續又練習了一會兒書法,完成了練習任務,才穿上衣服,整理行裝,跟唐伯虎出去玩耍。
這件事情,對唐伯虎震動很大。唐伯虎認識到了,不要看大家在一起的時候,整天嘻嘻哈哈,玩耍嬉鬧。可是,不在一起的時候,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的事情。
自此,唐伯虎在不影響和伙伴們一起玩耍、游玩的同時,博覽群書,對作詩、書法,還有畫畫,興趣越來越濃。加之唐伯虎聰明伶俐,天資過人,才華橫溢,很快,他的各項技藝突飛猛進,令同齡人刮目相看。
十六歲那年,唐伯虎參加蘇州府府試,一舉拔得頭籌,奪得秀才桂冠。十六歲的少年郎,成為生員,這在當時十分罕見,一下子轟動了整個江南。但是,唐伯虎對功名并不熱衷,此后很久都沒有再參加科舉考試。
(三)
明朝成化二十二年起,考取了秀才的唐伯虎,在家鄉蘇州,聲名鵲起,家喻戶曉,成了小有名氣的青年才俊。
唐伯虎不僅頗有才華,精通詩詞歌賦,書法出眾,畫作精良,而且模樣兒長得特別俊美,相貌堪比潘安。這么個有名有樣兒的青年才俊唐伯虎,自然能夠引起水鄉美女的廣泛關注。一時之間,四鄰八鄉,說媒的提親的,就蜂擁而來了。
在踏平門坎的求親者之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為愛子唐伯虎,精挑細選,訂下了一門親事兒。十九歲的時候,唐伯虎和當時的大戶人家徐廷瑞的次女徐氏成婚。
徐氏端莊賢淑,對唐伯虎情深義重,夫婦二人感情甚篤。成婚之后,唐伯虎度過了人生之中最為美好的一段時光。夫妻上敬父母,友愛弟妹,愛情甜蜜。唐伯虎兄友弟恭,生活幸福,好不令人羨慕。
不久,唐伯虎的妻子徐氏,生了一個小唐伯虎,全家歡慶,盡享天倫,其樂融融。
這一段幸福生活之中,妻子徐氏對唐伯虎的生活特別照顧,關懷備至。唐伯虎對愛妻徐氏,除了憐愛,還有深深的眷戀之情,甚至達到了依賴的程度,須臾難以分離。
相傳,唐伯虎的作畫老師,是好朋友祝枝山給他找來的。
祝枝山經常到唐伯虎父親開的酒店里喝酒。有一次,他看到墻上貼的一幅畫,非常欣賞,就問這畫是誰畫的。唐廣德說是兒子唐伯虎所作。這引起了祝枝山的興趣。
祝枝山把唐伯虎,推薦給了當時的著名畫師沈石田。沈石田收徒弟很慎重。他親自到唐伯虎家的酒店,看了那幅畫,要求面見唐伯虎。見到了唐伯虎之后,沈石田又想考考他,就給唐伯虎出了一個字謎:“去掉左邊是樹,去掉右邊是樹,去掉中間是樹,去掉兩邊是樹。這是什么字?”
唐伯虎馬上回答:“彬。”沈石田大為驚訝,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很有才氣的學生。
跟沈石田學畫畫,唐伯虎很有靈性,進步神速。時間不長,就畫得非常好了。唐伯虎也有了一些驕傲自滿的情緒。
沈石田看在眼里,卻什么都沒有說。
這一年的春天,唐伯虎去拜訪沈石田老師,來到老師一個獨特的房間。過了一會兒,沈石田讓唐伯虎打開窗戶。唐伯虎去開窗戶的時候,才發現自己觸摸的不是真正的窗戶,而在老師在墻壁上畫的一幅畫兒,畫作上窗戶外邊的景象,栩栩如生,令人著迷。
從此以后,唐伯虎收斂了驕傲自滿的情緒,潛心追求,繪畫技藝又上了一個大臺階,成為了宗師級的創作者。
(四)
時光荏苒,日月如梭。人間禍福,實難預料。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個俗話,在唐伯虎的身上居然應驗。自此之后,唐伯虎的人生充滿了悲情。
明朝孝宗弘治七年,大約就是1494年的下半年,二十四歲的青年才俊唐伯虎,突然遭遇了家庭、生活的一系列重大變故。
那一年秋天,唐伯虎的父親,時值盛年的唐廣德,突然中風過世。悲痛之中的唐伯虎,還沒有緩過勁兒來,母親邱氏就因為思念丈夫心切,太過悲傷,竟然撒手人寰,隨夫而逝。
不久之后,唐伯虎的愛妻徐氏,生育孩子,產后熱盛,不治而亡。唐伯虎的兒子,剛剛出世的小嬰兒,三天之后,不幸夭折,追隨親娘而去。
漫漫寒冬,令唐伯虎痛徹心扉,春天不露出一丁點兒訊息。親人的接連去世,給唐伯虎造成了沉重打擊。
料理完四位親人的喪事之后,唐伯虎不得不考慮,已經成年,待字閨中的妹妹。因為家庭的變故,妹妹在家里生活,沒有了父母的照顧,甚至失去了嫂子的關愛,很不方便。
作為兄長的唐伯虎,托人給妹妹尋了個還算可靠的人家,草草安排妹妹出嫁。同時,也用這種方式,給家庭沖喜,試圖驅散彌漫在唐氏宗族的霉運。為此,唐伯虎一直很感內疚,覺得沒有照顧好妹妹。
然而,這一切還不算完。時隔不久,再次傳來噩耗,唐伯虎心愛的妹妹,竟然在夫家意外身故喪亡。
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唐伯虎先后失去了五位至親至愛的家人,只剩下了弟弟唐申,兄弟相扶相伴,淚眼相望。
喪車屢趕的唐伯虎,意志消沉。他在《答文征明書》中,悲痛欲絕地寫道:“不幸多故,哀亂相尋,父母妻子,躡踵而歿,喪車屢駕,黃口嗷嗷。”真是天人悲憫。
家庭、生活的重大變故,沒有徹底擊倒唐伯虎,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唐伯虎不僅內心強大,才華過人,而且,有許多重情重義的好朋友。關鍵時期,好朋友給唐伯虎幫了大忙,而且幫助他重新樹起了生活的信心。
唐伯虎為父母守孝三年。期間,所作仕女書畫,落款常見有“晉昌唐寅”、“唐伯虎”、“白虎”等墨跡落款。反映了他對命運的思考和抗爭。
守孝之后,在朋友的幫助下,唐伯虎續弦,又娶了老婆何氏。
二十八歲那年,在好朋友祝枝山、文征明等人的鼓勵、勸導下,唐伯虎發奮苦讀,狠下功夫,精進學業,準備考取功名,光耀門庭。
(五)
再娶之后,有了何氏的照顧,唐伯虎很認真地讀了一年多的書。
弘治十一年應天府(即公元1498年,南京)鄉試,唐伯虎中得第一名解元,自此有了唐解元的稱號,名聲一時大噪。唐伯虎亦自稱“江南第一才子”、“唐解元”,躊躇滿志,準備隔年前往京都,參加會試,博取功名。
隔了一年,赴京途中,唐伯虎結識了官宦子弟徐經(徐霞客的高祖父),一同趕考。徐經亦頗有才氣,加之性格豪放,不吝金銀,且酒量很大。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有時候朋友可以幫忙,有時候朋友也能帶來災禍。不幸已經悄悄開始。
抵達京成之后,唐伯虎和徐經形影相伴,同進同出,廣結名士,一同拜會當朝要員。普通人的行為,可能關注者不多。唐伯虎本來就是種子選手,徐經又是富貴人家子弟,他們如此高調行事,引得明里暗里,眾多考生側目而視,心中嫉妒,憤憤不平。
當年京城會試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東陽。這倆人都是飽學之士,才高八斗,傲視君臣。他們出的考試題目,含有一個典故,十分冷僻,絕大多數考生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根本無從答起。即使答上來的,又有十之八九,牛頭不對馬嘴,文不對題,令閱卷考官十分失望。但是,在眾多的考卷之中,唯有兩人的考卷言辭貼切,文辭優雅,理通句順。
考官們給主考官程敏政匯報時,程敏政因為早就聽說過唐伯虎的才華,不由自主地說了一句:“答得好的考卷,八成是唐寅、徐經的吧。”
真是禍從口出!——說著無心,聽著有意。此話一傳十,十傳百。三場會試尚未結束,已經朝野皆知,傳得沸沸揚揚。而且,經過有心人的添油加醋,成了“江陰富人徐經,重金賄賂主考官,考場舞弊。”唐伯虎因為與徐經同行來京,在京城行事高調,自然牽扯其中,成了會試舞弊案的同謀。
二月底,放榜之前,朝廷重臣太師華昶,突然上書皇帝孝宗,參奏程敏政,收受徐經、唐伯虎財物賄賂,泄露試題,考場舞弊,要求暫緩放榜。
孝宗震怒,要求嚴肅查處。程敏政、徐經和唐伯虎三人被收監關押。舞弊案由另一主考官李東陽復查。查來查去,徐經、唐伯虎的會試試卷并非由程敏政批閱審定,案子沒有了抓手,沒有程敏政收受賄賂,與人謀私的真憑實據。
雖然查無實據,但是,確實事出有因。此事已經鬧得沸沸揚揚,官場傾軋,明爭暗斗,各方勢力互不相讓。三個人遲遲未獲釋放。查處過程之中,難免酷刑逼求口供。徐經竟然招認,曾經以重金賄賂程敏政,提前獲得了考題。三人被治罪。程敏政因此罷官還家,徐經、唐寅被判發充浙江縣衙作為小吏聽用。
三人均不服判。后來,經反復詳盡查證,徐經坦承是誣指,亦查明了太師華昶為誣告。華昶因所奏之事不實,被降職處分;程敏政歸家后,憤懣憂郁,身上長出瘡疽,不治而亡;徐經、唐伯虎釋放。
經過這件事之后,徐經閉門讀書,作《賁感集》明志。五年之后,孝宗皇帝死了。徐經再次遠赴京城,探聽消息,準備參加會考。但是,由于身體每況愈下,加之旅途勞頓,到了京城就病了,住在寺廟里,不久就死去了,時年只有35歲。
唐伯虎牽涉進舞弊案之后,感覺羞恥難當,既不就任吏役,也決心從此不再走仕途之路。
唐伯虎一路游歷,創作了許多詩文名畫,也為之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生活根基。
一年多之后,唐伯虎回到家中,妻子何氏見到丈夫歸來,沒有功名利祿,失望至極,整天大吵大鬧,一刻也不消停。唐伯虎非常生氣,一紙休書,休了何氏,把何氏送回了娘家。
(六)
唐伯虎休了何氏之后,住在臨街的一座小樓中,以作畫賣文為生。
在一首詩中,唐伯虎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他用平白如句的詩作,題于丹青畫作之上,表達自己淡泊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的清高志向。
三十六歲那年,唐伯虎選中蘇州城北桃花塢,給自己搭建了一處清雅的學習、休養的住所。后來,用賣畫所得的錢財,建成了別墅,命名為“桃花庵”,自稱“桃花庵主”。
唐伯虎曾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富貴比車馬,他得驅馳我得閑。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
這一時期,唐伯虎經常邀請祝枝山、文征明、沈周、王寵等江南名人雅士,飲酒賦詩,揮毫作畫,盡歡才散。
唐伯虎的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如果是真跡的話,在今天肯定非常值錢。然而,當時,唐伯虎很難賣個好價錢。每天勤奮創作,極力推銷,也就勉強維持家庭用度,偶爾能積攢一點兒小錢,換些酒喝。
在朋友的幫助下,唐伯虎再娶沈氏九娘作為填房夫人。可能就是因為夫人名為“九娘”的緣故,后人杜撰唐伯虎生活風流,有九個老婆。
(七)
明朝,跟唐伯虎同一時代,確實有一江南美女秋香。秋香本名林奴兒,字金蘭,號秋香,當時被譽為“吳中女才子”。
但是,這個秋香大唐伯虎二十歲,早年被迫賣到青樓為妓。唐伯虎出道的時候,秋香早已經從良。秋香曾在扇子上作畫,并題詩《新柳圖》以明志。詩云:“昔日章臺舞細腰,任君攀折嫩枝條;如今寫入丹青里,不許東風再動搖。”
秋香美名傳播頗廣,影響也比較久遠。唐伯虎的詩作:“我畫藍江水悠悠,愛晚享上楓葉愁。秋月溶溶照佛寺,香煙裊裊繞經樓。”藏頭“我愛秋香”,可能真有其心意。不過,唐伯虎和秋香之間,不可能有生活上的交集。
還有一個明代小說里的小故事。
說,蘇州才子陳元超,跟家里的客人攀登虎丘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官家的奴婢,婢女對他一顧而笑。陳生頓時意亂情迷,神魂顛倒,寢食難安。最后,陳元超探得婢女所在官家,央求給官家二位少爺教書。因為陳生才華出眾,得以留用。教了一段時間,二個少爺的文采進步非常明顯,深得老爺喜歡。
正是少爺、老爺欲罷不能的時候,陳元超提出,自己要回家娶親。兩個少爺堅決不讓陳老師走,老爺也不愿意他離開。官家決定,家里所有未婚女眷,陳生可以隨意挑選,作為親眷。陳元超就選擇了自己先前在虎丘山上相中的婢女。
兩人成親之后,婢女詢問陳元超何以相中自己。陳元超道出了一笑留情的故事。這就是所謂的一笑姻緣。
這樣子的一個人,一個故事,經過后人的不斷演繹,反復修改,移花接木,風流附會,最終成就了“唐解元三笑姻緣”。
唐伯虎當時確實名頭極大,佳話軼事流傳甚廣。又因為他才華橫溢,玩世不恭,狂放不羈,故天悲其心,人憫其情,深得草根愛慕,穿鑿附會的各種傳說,自然也就比較多了。
(八)
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皇帝宗室寧王朱宸濠,看重唐伯虎的才華,期望借重文人墨客在地方的重要影響力,重金聘請唐伯虎,征召他到南昌成為幕僚。
不久之后,唐伯虎發現寧王有謀反的征兆。
有一次,寧王宴請門客。請唐伯虎的人,發現唐伯虎赤身裸體,跟煙花柳巷的賣笑女子在一起戲嬉,就報告給了寧王。及至到達宴席,見了寧王,唐伯虎仍然衣冠不整,裝瘋賣傻。府里收留,聘用了這樣的所謂文化人,讓寧王很沒有面子。
唐伯虎接二連三恣意狎妓,名聲很不好聽,逼迫寧王決定放棄他,就放松了對唐伯虎的行動管制。寧王放松了對唐伯虎的管制之后,唐伯虎獲得了一些自由行動的權利,最后伺機離開南昌城,重新返回了家鄉。
后來,寧王起兵造反,牽涉的人都被殺頭。唐伯虎因為自身的機智、敏銳,得以躲過了殺身之禍。
從南昌返回家鄉,唐伯虎的身體越來越差,已經不能堅持天天作畫,生活越來越拮據和困窘,經常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借錢過日子。
當時的著名書法家之一王寵,經常到唐伯虎家來,給予唐伯虎生活上的接濟。
后來,唐伯虎和王寵互相信任,日久生情,情誼深篤。王寵的兒子迎娶了唐伯虎唯一的女兒為妻,唐伯虎非常高興,這才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享受到了真正的天倫之樂,度過了一段很幸福的時光。
明朝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五十四歲的唐伯虎身體越來越不好了。秋天,唐伯虎應邀去東山王家,看到一幅蘇東坡的文字真跡,只有兩句,內容是:“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唐伯虎觸景生情,悲從心起,旋即告別回家,從此臥病不起。不久以后,結束了凄涼悲情的一生。臨終前,唐伯虎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曾作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也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顯示了豁達的生死態度。
唐伯虎逝世后,他的親友王寵、祝枝山、文征明等湊錢,為他安排了后事。祝枝山題寫了千字的墓志銘。唐伯虎的生平,大都來自于他的墓志銘。
唐伯虎一生命運坎坷,生活凄涼,經濟拮據。他所作的詩文、書畫,幾近散失殆盡。
明萬歷年間,常熟書商何君立,特別仰慕唐伯虎的才華和為人,花費巨資,征尋匯集唐解元詩文書畫,最終整理了詩作近百首,核審后編印成書,就是《唐寅詩集》,一時洛陽紙貴。這才使唐伯虎的詩文,得以以詩集的形式傳之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