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刺耳的一個詞!
簡介
- 原片
- 《剩女》Leftover Women
- 以色列導演(國外的導演常會有不同的視角),時長85分鐘
- 內容上,以三位"剩女"的故事貫穿全片,用細節(jié)拼出這個群體性的現象。
主人公1
山東人,34歲,在北京工作的律師,家里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人,一直是爸爸的驕傲,只是一直沒能結婚,漸漸讓爸爸在村里抬不起頭。。。
好像周圍的一切都在向她逼婚,好像所有人都在評判她;她多次嘗試相親,都沒有好的結果,面對心理醫(yī)生,她哭訴道:
最終,她選擇了去法國留學,與深造相比,逃離這個環(huán)境是更大的動力,她終于可以過戰(zhàn)斗一樣的生活了。
主人公2
北京人,28歲,嚴格講不算大齡,她的問題是原生家庭中,與媽媽太強勢;在2-3歲的時候,媽媽就因為她不聽話,把她一個人丟在那里,從此以后,這一招就是解決沖突的最好辦法,也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她嘗試與母親的一次談判(沖突),最后還是以母親的冷暴力結束
當然,母親之所以這么強勢,也可能是源于經濟上的支持。
主人公3
年齡不詳,自稱是大齡,大學老師,最終與農村小伙子結婚了。
結婚時,她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
我想和你去 擁有和創(chuàng)造最世俗的幸福
這個話題還想多說幾句
文章的開頭,我說“剩女”這個詞太刺耳了,可中國的婚戀市場的現狀更加殘酷。
中國婚戀市場現狀
中國有2億單身人口,這群人足夠龐大,催生出一批婚戀網站來幫忙解決婚姻問題,經過大數據分析,發(fā)現大家的傾向非常一致,
在面臨婚姻對象的選擇時:
- 男性會挑女性的年齡和外貌(顏值與身材),其次是學歷和收入;
- 女性會挑男性的學歷和收入,其次是年齡和外貌;
也有很多人認同A男配B女的理論:
男女都按照自身條件分為ABC三類,A代表最優(yōu)。(個人不認同這種分類方式)
那么A男在婚戀選擇時,多數傾向于選擇B女,而不是看起來更匹配的A女;深層的原因是: 選擇B女可以讓A男在之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獲得很多主動權。
上面的所有解釋都對“剩女”不利,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不管如何努力,在中國婚戀市場上的命運依然是進一步貶值。
這樣的事實,比剩女這個詞要更加殘酷。
婚姻的一些變化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考證現在的離婚率問題,根據分析,在一線城市,現在結婚的這一代人,真實的離婚率會大于50%,與發(fā)達國家相近。
不管怎么說,與上一輩相比,這個離婚率足夠嚇人了,生活中有了更多的單親家庭。
為什么會有這個變化呢?
坦白講,這個問題很復雜,我根本不知道答案,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
女人自己賺錢了!
經濟獨立了,就可以擺脫“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牢籠,開始強調自己的需求。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產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財產,現在女性有了自己的財產,可以不妥協(xié)了,婚姻的情況就變化了。
親密關系的邏輯自洽
接受許知遠采訪的時候,李誕多次強調: "人是社會動物"
社會動物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這些社會關系中,親密關系又最重要,我們今天討論的婚姻又是更牢固(合法)的親密關系。
其實,人們都不喜歡孤獨和寂寞,大表姐劉雯在節(jié)目中說:
當然,名人在婚戀選擇會對事業(yè)有重大影響,但不管是誰,都會期望擁有一段親密關系。伴隨著踏實和安全感,好的親密關系讓人感覺幸福。同時,比起普通的關系,它會對你的生活有更多的侵入,你會失去一些方面的自由;親密關系具有排他性,好的親密關系需要長期相處,但長期相處又容易產生厭倦感和無聊感,這是所有選擇親密關系的人都面臨的問題。
片子里的3號主人公,被問到“為什么你預設婚姻是一個成功的結果?”時,這么回答:
我個人的朋友中,一些人并不喜歡孩子,但真的有了孩子后,一個個成了曬娃狂魔。。。可以想象,伴隨著各種激素水平的飆升,他們可能從來沒有這么幸福過,也可能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充滿了生活的動力。
對于親密關系,要做好心理準備,清楚得失,溝通好能夠忍受的底線,保持邏輯自洽。
接納自己
做到了邏輯自洽后,最后一步是接納自己(寫到這里我很矛盾,一個沒有婚姻經驗的人,只是通過自己的閱讀和想象,好為人師地給人家提婚姻的建議,好滑稽,但不管怎樣,我還是寫完吧。。。)
我們都承認,當前的中國,很大程度上依然在物化女性,環(huán)境在逼迫人們進入婚姻,不選擇婚姻的人會承受更大的壓力。面對這樣的環(huán)境,我們要想清楚自己是什么樣的人?
我是一個戰(zhàn)士
有一位朋友,說自己認識一些條件很好(可以理解為一線城市有房子的高級白領)的大齡女青年,沒有結婚的原因是一直沒有降低要求,我好奇她們的現狀又請教了一遍:
我很佩服這樣的人,她們想的很清楚: 與其找一個自己看不上的人,之后的生活質量還不如單身。老娘接受大概率孤獨終老的結局,周圍的壓力老娘扛得住,對于所有的可能性,也做好了經濟和心理上的準備。
如果你的想法一樣,并且非常堅定,那你可以自信地繼續(xù)做戰(zhàn)士。當然,如果哪天你累了,不想這樣了,也沒有關系。
我不是戰(zhàn)士,我更想要世俗的幸福
必須承認,大多數人并不是戰(zhàn)士。我們有一顆時常脆弱和柔軟的內心,沒必要為了顯得睿智,顯得有思想,顯得與眾不同,去做自己并不真正認同的事情。
其實,很多人與父輩有著同樣的觀念就是:婚姻是最后的歸宿。
如果你問我是否認同,那不認同,但我認為也很好。
多數人追求的并不是像一個戰(zhàn)士,想要戰(zhàn)勝歷史,人們沒有這樣的勇氣和能力;我們多數人的想法,與3號主人公一樣:
擁有和創(chuàng)造最世俗的幸福
如果你想要的就是這種世俗的幸福,能夠提供一種親密關系的人選并不那么苛刻:他可以沒有有讓你一見鐘臉的顏值,也可以沒有才華、沒有那么有錢;我并不是讓你妥協(xié)自己的標準,只是說有些東西并不沖突,包辦婚姻的年代也有很多幸福的樣本,你認為特別重要的標準中,很多并不妨礙你變得幸福。
如果這就是你想要的,世俗地看待這一切也沒什么不好。只要是你要結婚,而不是別人逼你結婚。
幸福感來自于持續(xù)的正反饋,很多事情可以帶來幸福感,當然,發(fā)展一段親密關系,生一個孩子也可以獲得。
可能多年以后的某一時刻,你看著自己的孩子和糟老頭子,坦然承認,這些年我很幸福。
當然,我知道你不會聽我的。
再多說一句~
說了這么多“剩女”的問題,你可能會問:“剩男”去哪里了?
到2020年(就是今年),中國結婚適齡期的男性,將比女性多出3000萬人,有超過1000萬男性,將終生無法結婚。
“剩男”的現狀要比剩女還要殘酷,這些人大都生活在農村或鄉(xiāng)鎮(zhèn),而當下的中國大城市女多男少,在農村正相反。這些男人(上文提到的1000萬)并非出于主動選擇,但注定孤獨一生,而孤獨又是最難忍受的。
有一部片子與《剩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是NHK出品的《光棍兒:中國結不了婚的男人們》(注意是NHK的紀錄片,不是郝杰拍的電影):
畢竟“剩女”是找不到理想的伴侶;"光棍兒"是沒有選擇。
我們發(fā)現三和大神里幾乎沒有女的,我們發(fā)現男人可能終生光棍,女人只要愿意,總是可以再次成家。這當然不平等,在最沒有選擇的群體,女性仍然像幾十萬年前一樣,有著挑選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