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我都要寫篇關于年度閱讀的總結。早先是一本本列出來,加上我的短評,后來就按類別分,集中寫寫感受和短評。今年,反復審視讀過的七十多本書的目錄,用各種符號做了標記,嘗試了不同的分類方法和總結方式,最終還是覺得,其實一本本列出來沒什么意義,書名我已有記錄,展示不能說明什么。
所以我還是決定,只把我印象深刻并且愿意推薦的書介紹給大家。
先來說說2017年的70本書都包括哪些書。
小說還是不少,22本,其中有不少是看了一個作者的好幾本,比如東野圭吾的小說就看了3本,黑塞的也看了2本,毛姆的看了4本,歐文·亞隆關于心理學的書也看了3本。其他的大致上是社會科學、管理、紀實類,還有些雜文散文。
這么看下來,這一年我看了心理學類4本、與繪畫藝術有關的5本、與寫作有關的3本、有關死亡主題的4本,這些應該算是我比較集中關注的領域。其他的大概要歸到自我管理與提升、經濟社會知識什么的吧,這些書很多,不過基本上不算厚,讀起來也不費勁,只是需要消化實踐而已。
這一年我還參加了熊貓書院的優勢計劃,每周讀一本書的精編版,大概也讀了17本。參加了薄荷閱讀的英文原版書閱讀,讀了7本英文書。這些算是附加書目吧。
那么重點來了,究竟有哪些書是我感覺很不錯的呢?
1. 好的小說讓你身臨更多種人生,還能久久感悟。
這一年又發現不少好小說,讀起來引人入勝,不管是場景還是人物,都讓人走進去就不愿出來。好小說不只是講了一個好故事,更是用這個故事告訴你廣闊的世界里還存在著不一樣的人,過著不一樣的人生,但卻是和你一樣探索著生命的意義。當然也有些小說干巴巴看不下去,或者就是看不懂,要不就是看完竟然完全沒有印象。20多本小說里,差不多有10本我覺得不錯,但也有像《囚鳥》這樣的書,看完之后完全沒有印象,整理書單才發現已經讀過,到書架上找找還真有這本,再翻開看看,還是想不起來。大概是相遇的時機不對吧。
除去我要單獨推薦的歐文·亞隆和毛姆的小說,下面的這六本,值得一讀。
《萬物的簽名》,作者是美國作家伊麗莎白吉爾伯特。這本書我差不多是一口氣讀完的。書里的主人公是一位女性,自然科學家,用了一生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去領悟大自然的密碼。特別推薦女性閱讀,做一個獨立的有思想懂得思考的女性,該會度過多么豐富的一世啊。這本書我之前寫過專門的讀后感,是一本從語言到思想都充滿韻律和智慧的小說。
《重力小丑》,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的作品。這幾年不知為什么日本作家的書引進的不少。好作者也紛紛涌現,老牌的村上春樹還在一本本寫,東野圭吾、乙一、太宰冶這樣的年輕作家也在得到更多中國讀者的青睞。但這一本的風格有點不一樣,講述一個普通的家庭里不一樣的弟弟,一個和家里其他人不一樣的特殊的孩子。當得知自己是母親被強奸后生下的孩子,他會如何面對養父和哥哥,如何面對那個因為少年沒有被處罰的生父?是推理類的小說,結局有些意想不到,但給我的溫暖和力量,讓我現在回想暖意還在心頭。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揚·馬特爾的作品。因為李安改拍的電影極盡優美,令人印象深刻,原著也被擺到了暢銷柜臺。買這本小說是某日徘徊在書店等人,隨手拿起翻了開頭,卻再也不能放下。文字的力量和電影畫面給人的感覺不同,在一句句描述中,少年派的內心慢慢展現。即使明知故事的發展和結局,我仍然覺得這本書有吸引人一句句讀出聲來的力量。少年派的信仰、內心的沖突和糾結在外在環境的顯現,在一段段文字中讀來,給人更深的感觸。
《推拿》,畢飛宇的作品。很多人可能看過電影或者電視劇,我是在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被作者入木三分的描寫吸引的。看似普通的盲人按摩,有這么多的故事,細微的盲人的心理,小動作反映的情緒,盲人與盲人、盲人與正常人之間的相處,那種氛圍場景心態,都拿捏得恰到好處,簡直讓人叫絕??赐赀@本,我又看了他寫的《青衣》等等中篇,都很不錯,甚至讓人很驚訝這個作者對女性心理的洞察入微。
《悉達多》,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書。雖說是講達摩悟道的故事,更像一本哲學書,充滿了對自身的追求,對心靈修行的領悟。還看了他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時》,也是大段的心理描寫,也是追尋心中的神的過程。相比之下,《悉達多》更為經典,與我心靈上的共鳴也更多。
《分歧者》系列,作者是維羅尼卡·羅斯。這個系列電影已經上映好久了。我沒看過電影,只是偶爾發現了這套書,隨便翻看,卻被有意思的假設吸引住了。未來的某個時候,社會被分成了五個派系:友好、誠實、博學、無私、無畏。每個派系都是純粹的美德,每個人都將進入一個派系被培養,這五個派系是每年都有一個固定的日期,所有16歲的人必須在這一天選擇他們余生將要奉獻給的派別。人類能按照品格分類嗎?這個假設非常有意思。主人公翠絲是個“分歧者”,也就是不屬于任何一個派別。這書一套三本,看過之后覺得第一本非常棒,節奏很快,故事情景架設的很好,描寫很吸引人,但后面的兩本就一本比一本弱,大概這故事撐不起三本書吧。
2. 大師的作品總能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這一年讓我最最喜歡的是兩位作者,一位是團體治療的鼻祖、存在主義精神療法的創始人、心理學大師,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歐文·亞隆。另一位是上個世紀的英國小說家毛姆。
亞隆的《直視驕陽》誠懇地談到了對待死亡的價值觀,讓我深受震撼。隨后我又買了他的兩本有代表性的小說《當尼采哭泣》和《診療椅上的謊言》。
《當尼采哭泣》虛構了哲學家尼采治療疾病的過程,名醫布雷爾是弗洛伊德的導師,他以為是他在治療尼采,結果卻是尼采治愈了他心理上的問題。整本書有著詩一般的語言,行云流水般的哲理辯論,總讓人忍不住想要大聲朗讀。你可以把這本書當做哲學當做心理學的小說式闡述,豐富的內涵足以在讀完后還引人深思。
《診療椅上的謊言》則用生動的故事串聯起一幕幕心理咨詢師和咨詢者的關系,移情與反移情,心理治療的原則,童年經歷的影響,咨詢師與來訪者的信任建立,大師把專業的名詞和知識巧妙地融入曲折起伏、環環相扣的情節中,描寫生動幽默,人物個性鮮明。隨著情節發展,每個人都在展現個性,在相互影響和變化。合上書的時候,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至于毛姆的小說,向來被譽為經典,介紹的文章多如牛毛。我看了《月亮和六便士》、《面紗》、《刀鋒》三本小說,不對情節做介紹了,只能說一如既往地精彩。還有《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讀書隨筆》,看到毛姆對閱讀的種種體會,對作家和作品的點評,確實很有收獲。
3. 正是死亡,讓生命有意義。
死亡主題我在2016年就看了好幾本,這一年雖非刻意,回頭想時,還是發現又看了四本,而且都很精彩。也許死亡的陰影下,逼迫人更深入思考生命意義,成就了這些沉甸甸的書吧。
《相約星期二》的作者是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講述了作者的恩師莫里·施瓦茨教授在辭世前的14個星期的每個星期二給米奇所講授的最后一門人生哲理課。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樂觀幽默,面對死亡,不忘記教給學生最重要的人生課程。每一課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每一課都是一個老人用一生發現和實踐的人生智慧。
《當呼吸化為空氣》是美國醫生保羅的遺作。2013年,在人生道路上本十分成功美滿的保羅,忽然被診斷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開始以醫生和患者的雙重身份,記錄自己的余生,反思醫療與人性。從一個醫生的角度看治療,從一個患者的角度體驗治療,這中間的領悟和煎熬都是雙重的。2015年,37歲的保羅離開人世。他生前寫的這些東西成了最寶貴的體驗??吹浇Y尾他的妻子寫下最后的篇章,忍不住落淚。
而《直視驕陽》和《煙霧彌漫你的眼》則是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死亡。《直視驕陽》是歐文·亞隆用自己的經歷和心理治療的體會,講述死亡對我們的影響,該如何去坦然面對?!稛熿F彌漫你的眼》,是二十來歲、中世紀歷史專業出身的姑娘凱特琳·道蒂,用相對輕松的筆調,將她在火葬場工作的所見所感所思寫下來。這是在幽默但尊重的氛圍里描寫人死之后火化的旅程的一本書,也充滿姑娘對人性和文化的理解。這本書我也專門寫了讀后感。
4. 想要寫作的人該學些什么。
關于寫作本身的書,其實看的不多。一方面在我的觀念里總覺得這種事很難用技巧去教給別人,更多是一種主觀體驗,另一方面也總覺得并不打算寫成個什么,動力不足。但這一年各種機緣看的幾本書里,有兩本還是值得一提。
一本是《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村上春樹的又一力作。習慣了他不緊不慢的節奏,還有無論干什么就排除一切一直干下去的執著。當個職業小說家,對他而言不過是做了想做的事,并且用各種辦法保持寫作的體力、環境。認真讀讀這本書,就會知道,一個試圖以寫作為生的人,所需要看考慮的不只是靈感才華,健康的身體清醒的頭腦尤為重要。正如村上所說,即使你有靈感,牙疼得無法忍受也是沒法寫作的。
另一本是《關于寫作,一只鳥接著一只鳥》,我的許多朋友都推薦了這本書,作者是美國作家安·拉莫特。她開設過多個寫作研討會教授寫作。但真正有意思的是這本書并沒有一本正經教給你寫作的技巧,如何遣詞造句,而是用生動幽默的方式,告訴你寫作時候遇到的問題該怎么解決。怎么開始?寫不下去?不知道該寫什么?就像書的題目,作者小時候有一次哥哥不知道怎么完成鳥類作業,父親說,只要一只鳥接著一只鳥,按部就班寫下去。就這么開始,有固定時間,找到讀者,講個好故事,寫作真的沒有那么難。這本書讀得很輕松,有些地方讓人會心一笑,但仔細想想,能收獲很多。
5. 熱愛畫畫,就去感受藝術的魅力吧。
因為喜歡畫畫,一年里一邊自己胡畫過癮,一邊讀了好幾本關于藝術鑒賞、畫家傳記等方面的書,對我影響最大的有三本書:《梵高手稿》、《筆記大自然》和摩西奶奶的《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多年以前我就看過歐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傳》,對于梵高投身藝術的激情和孤獨印象深刻。17年底有一部很棒的電影《摯愛梵高》又引起了我對梵高的興趣。看完電影的同時,買了安娜·蘇編寫的《梵高手稿》,里面精選了一百五十多封梵高寫給弟弟提奧和妹妹的信,二百多張梵高的手稿和畫作,讀著很過癮。梵高對世界對色彩的敏銳感受都在一封封信里描述出來,他追求自己的風格,不知疲倦地畫下去,試圖用帶有強烈感情的畫傳達美好、感染世人。書的開本紙張都很舒服,讓人忍不住一讀再讀。投身藝術的熱情與不被理解的孤獨,矛盾痛苦和創作的快樂交織,這大概就是偉大藝術家的宿命。
《筆記大自然》是一本輕松的書,我也專門寫了讀書筆記。如果你有筆,有觀察的眼睛,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身邊的世界,春來秋去,每一棵樹每一朵花都在變化,用手繪的方式記錄下來,這種感覺真的很美好。我本來就喜歡大自然,喜歡花花草草,喜歡畫下身邊的植物,這本書讓我更多觀察細節,從中發現更多樂趣。
摩西奶奶的《人生只有一次,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并不厚,內容也比較單純,但看過讓人敬佩摩西奶奶追求自己內心的勇氣。人生短暫,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讓外在的觀念、年齡束縛自己。這對我這樣中年才開始畫畫的人來說,更有著激勵的意義。
6. 感性的美好和理性的思考都是讓每一天閃光的部分。
我始終認為,一個真實立體的人生應當兼顧外在的感受和內在的思考。正是這二者結合,才造就了整個世界,賦予了生命意義。
所以要看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到人類生存下來的偶然性,不必老把自己看作是萬物之靈,重新思考人類的地位;我們要看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看白巖松的《白說》,了解當今社會的種種現象背后暴露出的價值觀,了解自由的含義和每個人的不同解讀,最為重要的是,能夠獨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斷。
同樣的,也要讀茨威格的《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體會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里偉大人物所經歷的種種選擇、煎熬。其實在當時當地恐怕當事人并不知道將要經歷的是會載入史冊的時刻,但經過茨威格的筆,這些閃耀著光芒的時刻被再現,給后人以鼓舞和啟示。
而當你讀過《雅路撒冷告白》,會看到更多人性的復雜面,多種族多文化的沖突與融合。這是BBC的女記者利皮卡·佩拉漢所寫,她自身的背景就充滿戲劇性,出生在孟加拉與印度交界的小村落,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但自己是無神論者,在英國留學定居,嫁給一位純粹的英國猶太人。為了丈夫促成中東和平的偉大夢想,舉家遷往耶路撒冷,遭遇了生活、情感、宗教、民族、文化方方面面的沖突。這本書寫的非常坦誠,記錄了在耶路撒冷一家人的生活,并沒有回避矛盾、困惑和痛苦, 和平之路仍然漫長。
除了痛苦讓人成長,感知美好的能力更是生命里不可缺少的。讀散文,就是發現美好的過程。之前就讀了好幾本汪曾祺的散文,汪老文筆活潑生動,最適合冬夜坐在床頭慢慢品味,看完了《獨坐》、《人間草木》,還準備繼續看他的全集。也有類似馮唐《活著活著就老了》這樣別有見地的書,也寫了專門的讀書筆記。
7. 學會掌控自己生活的人,是自由的。
每年暢銷書榜單上有大批關于自我管理時間管理成功學的書目,我倒覺得,學了那么多理論,不去應用一切仍然是零。不如認真讀讀這本薄薄的小書,《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和生活》,認真回答書里提出的三個問題:你的人生目標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度過今后三年時間?如果你知道自己會在六個月后被雷電擊中死去,你會怎樣度過這六個月?聽從內心的直覺,列出清單,排出先后次序,給自己一個交代,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目標。
然后,若你已經找到人生的目標,或者今年的目標,這周的目標,可以讀讀《刻意練習》,推薦這本書的人已經太多了,但重要的是要去實踐,假以時日,讓有限的生命在有效的努力中達到你想要的高度。
8. 來吧,學點其他的知識。
我看書很雜,有意思的書都會涉獵,但有些領域確實有畏懼,比如基本上搞不懂的經濟學。17年看了本有趣的小書:《小島經濟學》,美國的希夫兄弟倆用一條魚和一個小島,就講清了經濟是如何發展的、經濟和政府的關系等等原理,妙趣橫生,從中甚至也可以看出人性的貪婪、利益驅動。對我這樣的經濟學小白,讀著還挺輕松的。
另一本經典是《窮爸爸富爸爸》,也是這些年一直被熱推的書,我起先有點抗拒,后來才翻開看看,發現其中的道理不少是樸實且顯而易見的,只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還是不同,沒有真的領悟并身體力行??赐赀@本書,也確實感覺需要反省一下自己的理財觀念。
2017年我讀的最后一本書是《腸子的小心思》,作者是德國的茱莉婭·恩德斯。關于入口后的一切,關于難以啟齒的便便,原來有這么多的學問。作者寫的生動形象,淺顯易懂,在歡樂的氛圍里就把腸子里的這點事說明白了。書里還有很多妙趣橫生的插圖。必須要贊的還有翻譯錢為,把德國的一些俗語笑話轉換成我們熟知的俏皮話和網絡段子,實在太棒了!讀完刷新了我的好多觀念,也讓我特別希望我們國家也有學術達人肯做這樣的科普文,還很關心書里提到的治療手段和藥店就能買到的藥,在國內是什么狀況,若是有國內專家也寫這么一本就好了。
好了,寫到這兒,終于要結尾了。
每年的閱讀總結都是一個痛苦又充滿收獲的過程,取舍有時很難,將一年的積累梳理出來也不太容易,但這個沉淀的過程也是不可或缺的。每一本看過的書都會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將會延展生命的深度和長度。
新的一年,愿閱讀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活的更豐盈。
附:2017年讀書筆記的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