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讀馮唐的書,是《萬物生長》,沒想過小說可以這么寫,也沒想過這樣的小說還能這么火。讀過醫學院的他,寫起醫科生的生活自然是斑斕多姿,語言流暢活潑,人物個個鮮明,讀著讀著就產生了畫面感,像是美術作品里的特寫,可能看不清長得什么樣,但那個突出的特征一清二楚,可能是某個習慣的口頭語,可能是某個動作,或者是頭發,或者是嘴唇,還可能是某種心痛的感覺。
這小說還拍成了電影。這幾天偶然在電視里還看到,范冰冰的嫵媚,青春校園的青春激情,難以言明的那種彌漫在空氣里的荷爾蒙的味道…
沒看過三部曲的其他兩部。其實我算不上很喜歡這種風格。不過一向不太拒絕新的嘗試,看小說,看到不同的感覺,也算是一種體驗。至少,這種肆無忌憚的用詞,大膽的描寫,也是一種鮮明的風格。
馮唐其人也頗有意思,從醫學博士到投資領域,到作家,這樣的人生軌跡,算的上豐富多彩。
他曾就讀于協和醫科大學,一直讀到醫學博士,婦科腫瘤專業,還拿了美國?工商管理碩士。曾就職于麥肯錫公司。曾任華潤醫療集團有限公司CEO,現在是香港一家投資公司高級董事總經理,主管醫療領域投資。
后來看到馮唐的照片,頭發剃的很短,挺壯實,長的有點粗糙有點固執,像西北漢子。不知道是不是編輯特意找了這樣的風格,還是當年的文學小青年正在長成無所顧忌自由發揮的大叔。不過這個感覺和他小說雜文的風格挺像,和過去老北京說那種“胡同串子”“什么都不吝”的感覺挺配。
不知道我是不是誤讀。
反正看他的經歷,兒時北京垂楊柳長大,大概給他的絮叨貧嘴打下了基礎,婦科博士大概造就了他在遣詞用意上的獨特,或者直白地說,總與性與欲望相關;在麥肯錫和投資公司大概使他看多了商業精英光鮮亮麗的外表下的不堪;幾個領域的跨度,從此處望向彼處的感同身受和身為作家的斷然抽離,大概使他的作品給人帶來混雜著文藝與世俗、酒與詩、性欲與情感的光怪陸離的感覺。不缺錢,不脫離賺錢的行業,對一個作家,或者和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專門說過的,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有著類似的意義。那就是說,基本上,可以隨心所欲地寫。
我知道有的人很喜歡馮唐的書,喜歡他這種坦率,這種從下半身升華到靈魂的囈語。當然也有人完全看不下去他的書,認為他做作,不懂文學。喜歡與不喜歡,都很鮮明,也證明了他被某些人稱為異類不是毫無來由的。
我無意評論馮唐的文字。迄今為止,我只看過四本他的書。除了《萬物生長》,還有《飛鳥集》《活著活著就老了》《在宇宙間不易被風吹散》,大多數時候帶著消遣的心理,很多內容是在馬桶上讀完的。這也不必不好意思。如今的年代,閱讀在馬桶上進行,已經成了極為普遍的行為方式,甚至是讀書的保障了。
總體說是輕松的閱讀,雖然看到有些詞句免不了內心暗暗咋舌。能讀出對生活的領悟,能看到熟悉的地名、人名,了解在北京長大是怎么一回事,看看混在北京的這幫文人們怎么交往怎么喝酒,看他用獨特的比喻說出一些人人都知道都不好意思直說的話,也挺有意思。
大體上,估計也不大會再看下去了。有個性和風格是好事,辨識度高,能迅速與讀者建立起交流的模式,但對于我這種有一搭無一搭的讀者,兩本雜文看過,已經覺出重復的部分減低了閱讀的樂趣。
但還是想說,一個能引起爭議的作家,一個號稱要活出自我的文人,自有存在的價值。越是愛憎分明的個性,越能彰顯出獨特的色彩。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他就這樣留下了痕跡。
馮唐的《飛鳥集》引起了爭議,我看的時候,感覺有些語句妙不可言,有些則讀不下去。比如隨手翻開,有這句“暗夜/悄悄打開花的笑靨/讓白晝接受感謝”,但也有“有了綠草,大地變得挺騷?!弊x來有些無語……《飛鳥集》一頁一首詩,只有寥寥幾行,空白太多,我忍不住拿這本書當筆記本畫了好幾幅小畫。
除了小說的描寫很是鮮活,雜文里還有些很有趣的比喻。印象很深的是形容一個胖子坐在柜臺后面,“像半個葫蘆,平的一面靠著墻,起伏的一面沖著人。”當時讀到這里忍不住笑出聲來。
讀書有許多樂趣,有收獲的書就算好書。對于作者本人的評價,倒不必如此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