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洞喻”思想的教育價值意蘊
柏拉圖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教育家,其在著名代表作《理想國》中提出的洞喻思想是柏拉圖重要的哲學思想,對西方哲學甚至當代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價值意蘊。柏拉圖的教育思想與哲學思想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而洞喻思想則集中、系統的體現了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一、柏拉圖“洞喻”思想的教育內涵
(一)基本內涵
在《理想國》第七卷,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與格勞孔的對話提出洞穴之喻,他提出的設想是:一群從小住在洞穴里的囚徒,面對洞壁,身體被束縛著不能走動,頭頸被夾住不能轉動。身后一帶矮墻,墻外常有人走過,手里舉著木偶等等物件。這些人和物被火光照著從墻頭映到洞穴最里邊的洞壁上,囚徒們像看電影一樣地看見洞壁的影像。如果其中一人被解除束縛,被迫站了起來,轉身走動,抬頭看望火光,他眼睛會感覺痛苦,看不見實物,仍舊逃回影像。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崎嶇的坡道,走出洞穴來到外面的陽光下,不讓他中途退回去,他會眼花繚亂感覺惱火。然后經過一個習慣過程,先看陰影,看水中倒影,再看陽光下的實物;這之后看夜里的天空、星光、月光;最后終于能看太陽本身了。
(二)論教育作用
首先,他將沒受過教育的人比作長期住在洞穴里的囚徒,他們的頭頸和手腳都被束縛,不能轉頭也不能走動,此時,囚徒們只能看到被火光照著從墻頭映到洞壁上的影像,并且他們認為這是最實在的真物本身。我們可以通過聯系柏拉圖的“回憶說”進行理解,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是永恒不變的,且生來就已經認識了理念和知識。只是當靈魂與肉體結合成為人時,由于受到現象世界中誘惑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理念漸漸被遺忘了。但是遺忘只是暫時的,如果受到一定理念的啟示,就能回憶起靈魂原有的知識。
那么,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被比作自小生活在洞穴里面的囚徒,泛指人類的普遍狀態。但事實上,沒有受過教育的洞穴里的囚徒的靈魂也是已經認識了理念和知識,那么囚徒也即人類便具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但由于他們長期被束縛,不能轉頭也不能動,被可感的現象世界壓迫了靈魂,使得靈魂不能回憶起原有的理念和知識,而將影像認作唯一實在的真物,這樣人類便具有了受教育的必要性。那么此時,教育的作用便得以顯現:幫助囚徒解開束縛并拉他們走出洞穴,幫助人類回憶起人類靈魂中原有的理念與知識,促使他們獲得自由,從現象世界走向理念世界。
(三)論教育目的
柏拉圖設想通過教育幫助囚徒解開束縛走出洞穴,經過一個習慣的過程,先看陰影,看水中倒影,再看陽光下的實物;這之后看夜里的天空、星光、月光;最終終于能看太陽本身了。結合柏拉圖的“日喻”思想我們便知,柏拉圖認為太陽就代表著在地位與能力上高于一切實在東西的“善的理念”,“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確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見世界中創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決定性源泉。那么柏拉圖洞喻思想的教育目的便是通過教育使人們心靈的眼睛逐漸認識可見物的理念,而后追求最高的“善的理念”,“善的理念”也是教育的終極目的。而掌握了“善的理念”的人便是哲學王,哲學王是柏拉圖教育思想的最高培養目標。
(四)論教育內容
柏拉圖洞喻思想中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從幫助囚徒解脫束縛站起來到拉著囚徒走上坡道,再到走出洞穴看見陽光下的事物。同時教育所對應的的教育內容也是從體操、音樂、算數、幾何學、天文學、諧音學到辯證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認識程度也從意見轉向了知識,最后逐步到認識可見物的理念與善理念。
(五)論教育過程
1.教育是靈魂轉向的技巧
從生活在洞穴之中身體被束縛只能看到影像,到起身站起來逐漸走出洞穴并逐漸看到陽光下的實物再到看到太陽本身這一轉變的過程就是靈魂轉向的過程,在靈魂轉向這一過程中教育扮演著最為重要的角色。而在《理想國》第七卷最初柏拉圖也提到,后面的比喻說明了受教育者與非受教育者的本質區別: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生活在洞穴里只能看到影像,而受過教育的人則能看到可見物的理念并逐步追求認識善的理念,教育在其中發揮了其促使人類靈魂轉向的作用。促使人類的心靈從現象世界走向可見世界,再走向理念世界,這個過程也就是教育同學習的過程。
柏拉圖認為,城邦的人的心靈可以分為欲望、激情與理性,國家的大治取決于人心,靈魂轉向的過程表現在個人的身上就是指激情與欲望聽從理性的指導,也即善人,重點強調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城邦也就是國家中人可以分為生產者、保國者與護國者,靈魂轉向表現在國家方面就是掌握了最高善理念的人即哲學王可以做國家的最好統治者,因為統治者心靈的向善決定了國家政治的善。
2.教育過程充滿艱辛
首先,柏拉圖洞喻思想的比喻是坡道,那么受教育的過程也就是經歷坡道走出洞穴的過程必然是艱辛累人的。其次,根據柏拉圖的設想:起初,其中有一人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站了起來,轉頭環視,走動,抬頭看望火光,他在做這些動作時會感覺痛苦的,并且,由于眼花繚亂,他無法看見那些他原本只看見其陰影的實物。后來,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會感到痛苦,他會轉身走開,仍舊逃向那些他能夠看清而且確實認為比人家所指示的事物還更清楚更實在的影像的。再后來,如果有人硬拉他走上一條陡峭崎嶇的坡道,直到把他拉出洞穴見到了外面的陽光,不讓他中途退回去,他會覺得這樣被強迫著走很痛苦,并且感到惱火;當他來到陽光下時,他會覺得眼前金星亂蹦金蛇亂串,以至于無法看見任何一個現在被稱為真實的事物的。因為不適應,并且受到原來根深蒂固的認識觀與世界觀的影響,受教育的過程充滿痛苦與艱辛。
二、“洞喻”思想的當代教育價值啟示
(一)教師職業的價值
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走出洞穴獲得善理念的人,而哲學家又會返回洞穴,為了幫助和解救他人不得不放棄個人在理念世界的生活,并且自知這個過程會受到洞穴人的抵制不解等重重困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師職業的價值,即奉獻、無私與的精神教育他人的責任感。因此,我們要尊師重教,懂得感恩教師的付出。
(二)教育人才的社會需求與反饋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到:哲學家生在別的國家中有理由拒不參加辛苦的政治工作,因為他們完全是自發產生的,不是政府有意識培養造就的;但是我們現在已經培養了你們,既為你們自己也為城邦的其他公民做蜂房中的蜂王與領袖;你們受到了比別人更好更完全的教育,有更大的能力參加兩種生活。
教育的人才培養是出于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受過教育的人也是為了為社會服務。而作為受過更高層次教育的人應當懂得感恩國家的栽培,應當比其他人更具有社會責任感,更具有國家使命感。我們的學習過程也是如此,假若學生本身將自身看作祖國的未來、國家的棟梁,而非被動的去接受學習,那么學習的“獲得感”也會更強。
(三)教育引導人們追求“至善”境界
柏拉圖認為通過教育能夠使人類心靈轉向,從看到影像到能夠看到倒影,產生意見,再到能夠看見可見物的理念,獲得知識,再到追求最高善的理念。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夠獲得知識,還能促進正確價值觀的確立和思維能力的提高,能夠幫助人們用理性思考與處理問題,追求善的最高境界?!洞髮W》中“止于至善”也體現了教育引導人們最求更好更高的未來的思想,教育的真諦也可理解為給人以希望,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生活的理想也便是擁有理想的生活。
(四)教育過程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柏拉圖認為,在走出洞穴也即受教育的過程中,人類會感覺到眼睛刺痛看不清事物,并且被迫走上坡道走出洞穴的過程痛苦不堪,在看到陽光下的事物時眼前會金星亂撞,因此,受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痛苦與艱辛的過程。在教育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很多困難,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我們都應當認識到其前進性去曲折性的統一,在教育或者受教育的過程中學會看見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六、結語
雖然柏拉圖洞喻思想中存在唯心主義傾向等不足,但其教育價值意蘊歷經千年仍然帶給我們重大的啟示并對我們今天的教育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另外,由于筆者資歷尚淺,對柏拉圖洞喻思想的理解并不透徹,還需要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努力,以取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