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國家篇》)闡述了他的理念論等思想
人的靈魂:理性 激情 欲望
國家是放大了的靈魂:理性→統治者 激情→保衛者 欲望→生產者
三個階層各司其職,各自完成實現德性,那么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國家。
四主德:古希臘傳統的四種美德,即智慧、勇敢、節制、正義。
“哲學王”:當一個哲學家成了國家的王,或一個國家的王成了哲學家,這個國家才能真正地治理好。
三個比喻:
·日喻——太陽之喻
柏拉圖將世界劃分為現象世界和實在世界。
現象世界——可見事物的世界,太陽是主宰
實在世界——不可見的理念世界,善的理念是主宰
·線喻——線段之喻
一條線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可感世界,一部分是理念世界。然后根據真實性與明確性作再次劃分。
·洞喻——洞穴之喻(比較明確地討論可感世界與理念世界的區別)
一群人猶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鎖住而不能走動、回頭和環顧左右,只能直視洞壁的情景。他們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燒,火與人之間有一堵矮墻,墻后有人舉著雕像走過,火光將雕像投影在他們面對的洞壁上,形成了變動的影像。由于他們長期看著這些影像,便以為是真實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個囚徒掙脫鎖鏈,回頭第一次見到火光,雖然一時會刺眼眩目,但經適應后他就會分清影像與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實。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陽下的真實事物,也會再次眼花繚亂,先見到陰影,再看水中映象,進而看事物,最后抬頭望天,直接見到太陽,這才知道太陽是萬物的主宰。
哲學家的使命就是引領人們從洞穴中走出來,走向陽光普照的大千世界去。
·巴門尼德區分了意見之路和真理之路。
意見之路:非存在(現象)
真理之路:存在(本質)
·蘇格拉底始終追問“是什么”的問題。
美本身是什么?
正義本身是什么?
亞里士多德認為:蘇格拉底還沒有把事物的概念和事物區別開
·直到柏拉圖,建立起來了理念論的思想。
早期自然哲學的素樸的思想主要建立在經驗觀察的基礎之上,巴門尼德所代表的轉向,相當于從感覺經驗的對象轉向了思想的對象。即感性認識→理性認識
認識論的問題真正成為人們集中討論的對象,主要是在17世紀的近代哲學。
理念:柏拉圖原文為idea或eidos(多數時候用idea)
英文中,Idea——客觀的“理念”,idea——主觀的“觀念”
陳康:享譽國際的中國哲學家,對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哲學頗有研究。主張把理念翻譯成“相”。
能使歐美的專門學者以不通中文為恨。——陳康
“理念”從蘇格拉底的“是什么”的定義而來,基本規定之一就是“由一種特殊性質所表明的類”。并非是單純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個別事物之外并且作為其存在之根據的實在。
柏拉圖早年對事物和理念關系的兩種解釋:
·分有:具體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摹仿:造物主是根據理念來創造具體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一般和個別是完全分離的兩個世界。可感世界是由于分有或者摹仿了理念世界的模型而變成的。
屬于客觀唯心主義。強調理念,強調客觀存在。
理念的四重含義: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據
·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相當于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綜合。)
可感世界——可感而不可知——感覺的對象
理念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思想的對象
如何認識理念?
·回憶說
蘇格拉底:知識是先天的,不可教的。
柏拉圖:我們的靈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學習就是回憶:學習是通過各種方式誘導,讓人回憶起原本知道的東西。
經驗論與先驗論的爭論:
感覺經驗是相對的、偶然的、不可靠的,經驗無論怎么重復,人們都不可能從中找到普遍性和必然性。
個別的、偶然的經驗重復一萬次還是經驗。——休謨
先驗論:認為人的知識是先于感覺經驗、先于社會實踐的東西,是先天就有的。
·靈魂轉向說
與洞穴之喻相關。
靈魂的轉向就是需要從感覺經驗的世界轉向理念世界。
柏拉圖的理念論最重要的目的是給知識提供根據。
對于理念論的反思:
第一個對理念論提出批判的,正是柏拉圖自己。
柏拉圖《巴門尼德斯篇》
·理念論的困境一:理念的普遍性
理念論帶有倫理色彩。如何處理惡?
基督教思想家圣奧古斯丁的神正論:認為世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上帝的存在。
·理念論的困境二:理念的分有問題
·理念論的困境三:“第三者”
·理念論的困境四:“分離”的問題
如果理念世界與可感世界是分離的,那么如何認識理念世界?而理念世界又怎么對可感世界發生作用?
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與可感世界分離,而亞里士多德強調事物和事物的概念是融于一體、不可分離的。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通種論:柏拉圖打通理念和理念之間關系的學說
《智者篇》的六大概念:
存在 非存在
相同 相異
運動 靜止
哲學要追問的是現象界背后的本質。
柏拉圖認為現象和本質是兩個世界。
現象即本質。——黑格爾
黑格爾認為現象是本質的自身顯現。
一部西方哲學史不過是給柏拉圖作注腳。——懷特海
中世紀哲學:
·教父哲學(柏拉圖為主)
·經院哲學
附:作業題及答案
柏拉圖認為國家具有的特征中,不正確的是知識分子。
理念與形式是不相關的。(×)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真正的對象是人自己。(√)
柏拉圖將不可被人感覺到但可被人知道,絕對永恒與不變的一般事物稱為理念。
在討論“美”的問題時,蘇格拉底和希庇亞最大的不同在于:蘇格拉底追問“美是什么”,而希庇亞追問“哪些是美的”。
蘇格拉底論證方式為助產術。(√)
柏拉圖是哲學家,沒寫過文學、詩歌。(×)
關于柏拉圖的“理念說”,錯誤的說法是:理念是事物在通過模仿別的事物而得到的。
蘇格拉底認為哲學家的任務就是要讓人認識到真理和大道所在。(×)
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多,事物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