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短信已漸漸被微信替代,當年牽動敏感神經的短信提示音,早已被無數推銷理財之類的垃圾短信,而折騰的麻木不仁。若不是出于強迫癥的習慣,不得不消滅那信息圖表上的小紅點,我想除了短信驗證碼以外,沒人會主動地看短信。
微信不一樣。
無論是在玩游戲、看視頻、還是在讀子林的玩具公眾號,只要手機隨著熟悉的提示音彈出那個綠色上浮窗口,你都會毫不猶豫點開它,飛奔微信的懷抱。
即使這只是每晚十點微信運動準時地“問候”,也會讓人饒有興致的進入頁面,上下翻動著他人的步數。
最令人生氣的,是那些自作主張的公眾號,不老實地待在屬于自己的健面,竟然公然入侵專屬聊天的領域,冒充消息提示音,讓人在充滿期待的點開后,看到的只是一個廣告。
對于這些惹人厭的公眾號,簡單的取關就可以解決,可對于那些僅僅出于禮貌而沒有刪除好友的人呢?
自從在冬至的早上,收到了即使在大學都沒聊過幾句的同學,發了一條明顯是群發的微信:冬至了,記得吃湯圓。我意識到,年關將近,隨著一大波節日逼近,躺在我微信里一大波“僵尸”,將打著禮貌的問候為名義,襲擊我的微信。
要知道即使是深更半夜要求你加班的老板,發來的微信都比幾百年未曾聯系的人,突如其來的節日問候來的有人情味的多。
至少你可以對著指指點點的微信,大罵隔著屏幕的老板,可是對著僅停留在字面上的熱情,你被動的?停在了杠頭上。
我是回,還是不會。
回吧,對一個群發短信過分認真還不如和?Siri談天說地,難道屏幕對面那個群發消息的人,真的會再回復一個擺明了是敷衍的回復?
不回吧,這場無意義的社交里,我卻成了那個不懂規則沒有禮貌的人。
到底這個每年無限重復輪回重復的、所謂的禮貌到底有什么意義?一個只存在于節日里的對話,或許本身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你們都知道,彼此不過是兩條有交點的射線,而現在的坐標早已遠遠的離開了當初相交的那一剎那,在之后漫長而有限的時間里,無論科技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進的多短,你們都不會再相交,只會愈行愈遠。
“新年快樂”
“新年快樂”
“最近過的怎么樣”
“還不錯,你呢”
“我還湊合”
然后呢,這場尷尬的對話像去年一樣,再次戛然而止。如果某一年你的腦子突然被門夾了,說出了那句“要不改天約出來見一面?”這只會讓你們彼此之間更尷尬。
難道禮貌,是為了讓彼此都不好受的產物?把彼此停格在微信朋友圈可見的關系,難道不是最溫和的禮貌嗎?
所謂的問候,所謂的祝福,只有在被真心付出的時候才來的可貴,不然那簡直比服務式的微笑更加爛俗。一個虛偽的關懷,像是隔夜菜一樣令人作嘔。承認吧,為了所謂禮儀,只是惡心人的高雅別稱,是時候更新自新文化運動后未曾更新過的觀念——不給過去的朋友發問候,才是二十一世紀的禮貌。
當然對付一個讓人討厭的前任,適時禮貌地發送一些“問候”是一個不錯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