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風不老
一場夜雨之后,天空開始放晴。小區樓下的施工隊伍在趕工,伴隨著一陣陣“轟隆隆”或者“嗞嗞嗞”的噪音。而此刻的我,正讀完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內心久久沉寂在書中那種既真實又殘酷的鄉村鏡像里,走不出來。望著陽臺上還帶著水珠的蘭花,突然覺得,應該寫點什么。
提到非虛構寫作,梁鴻是不得不提的名字,尤其這本《中國在梁莊》更是這一類型的扛鼎之作。但坦白地說,在7月底之前,無論是對非虛構寫作還是對梁鴻及其作品,我都不曾了解過。6年的記者職業生涯,讓我除了日常的新聞寫作和業余的隨心文字之外,很少去研讀文學意味這么濃厚的作品。
或許是機緣巧合,在廣東省作協參加“青年作家創作培訓班”的一周里,幾乎每一堂課,梁鴻的名字都會被提及。這也讓我產生了濃烈的好奇心,于是網購了這本《中國在梁莊》,并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去仔細拜讀。
剛開始的時候,我以為梁鴻構建的“梁莊”會離自己很遙遠,畢竟她所寫的是中原內陸一個偏遠的小村莊,而自己生活在粵東山區的一個小城里。可靜下心來深入其中,卻發現那些鄉村的圖景自己也曾親身經歷過。她用腳步和目光丈量的土地、樹木、河流,以及她重返之后尋找的昔日伙伴、長輩與已經逝去的親人,也是每次回老家,最令我噓唏與悵然的。尤其是對于她的這種“重返”,我也曾經萌生過類似的念頭,想要拋開一些雜事回到故鄉生活一段時間,求得一種精神上的回歸。
我的老家離城區不到40公里,雖然城鎮化的春風還未吹及,但田地的荒蕪,河流的污染,以及一座座人去樓空的房子,讓人時常有一種“空山寂寥,何枝可依?”的喟嘆。
“老支書:選舉給錢都找不來人”;“現任村支書:誰干就是讓誰累死”······梁鴻在書中提到的農村政治,我也是感受頗深。記得我才六七歲,當時快退休的老支書來說服我媽去當村干部,剛開始我媽不愿意,因為不想卷入農村復雜的政治糾紛與閑言碎語中。后來老支書三顧茅廬,我媽硬是被老人家的誠意感動了,沒想到一干就是20多年。在這20多年的時間里,村里發生過不計其數的糾紛,有關于土地房屋的,有關于金錢利益的,甚至有些是家長里短的。而作為村干部,常常是吃力不討好的,村民對他們存在各種質疑、謾罵,選舉時砸場子的事也時有發生。
生活在農村的那些人,往往想法是很現實的,看過許多為了錢而爭執的,而在這個爭執的過程里,利益、親情都變為可以討價還價的東西,讓人感到一切都似乎冰冷、無情、疼痛,甚至是撕裂的殘酷。
梁鴻通過重返梁莊,從“親歷者”和“觀察者”的雙重視覺出發,結合了社會調查、口述實錄、訪談等不同的體裁,既有敘述與說明,又有評論與抒情,以其質樸與真切,展現了一個村莊20年來的變遷。這種“真實”與“非真實”雙重疊加的立體方式呈現出來,也讓我們看到了當前農村在城鎮化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那種情感、精神以及內心深處的變化,讓人讀起來簡直觸目驚心。
有人評論說,這是一本困惑的書,也是一本思索的書。我對這句話深表贊同。作為一個歸鄉的游子,她既是一個觀察者,又是一個思考者,我們可以真切而直觀地感受到她的目光,她的憂思。同樣作為一個在鄉村生活了十幾年后又離開故土的“游子”,雖然故鄉離我并不遙遠,但每次回去總有一個惆悵之感。記憶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傍晚時的炊煙裊裊,兒童時期的那些小伙伴,如今都只能在夢里依稀。
我覺得《中國在梁莊》這本書提出的最大問題就是: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農村?如何看到這個時代的發展?從“土地承包”到今天近30年來,農村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我們只是停留在過去的眼光里來看待現今的農村,顯然會陷入一種困境,也不能最深刻地了解當前中國農村的凋敝、破敗,以及新一代農民精神上的渙散與缺失。因為,目前農村最大的問題不僅僅是教育、醫療、養老等,而是整個村莊逝去了凝聚力,甚至是變成了一個沒有魂魄的空殼。
楊錦麟先生在《中國在梁莊》的香港版序里這么寫道:
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從來不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那些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大中小城市為唯一的衡量坐標,而應以最廣大、最廣袤的農村,占中國總人口70%以上的農民、逐漸城鎮化的鄉村,以及超過2.5億農民或新工人階層的現實狀態和命運歸宿為觀察切入不可取代的視覺,他們才是最具有雄辯說服力的樣本。
我們從一個個邊遠偏僻的鄉村來到一座座現代化都市,無論是在見識還是在生活上都有了根本的變化,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我們能否到達自己向往的“遠方”,能否理解已經遠去的“故鄉”?甚至,能否理解這個時代變遷帶來的遭遇?或許,這是令人最為糾結的問題,也是最令人沉痛的反思。
那些彷徨游蕩的少年,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那些背井離鄉的青年,那些留守在鄉村的“閏土”們,梁鴻用這些人物構成了鄉村的主題,通過對他們的命運探知,將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因為真實,所以深刻。
其實,梁莊不僅僅是“梁莊”,它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村莊的縮影,所以能讓我們感同身受,甚至為書中的情節哀婉嘆息。正因為它刺痛我們的心靈最深處,我們在思考當今農村困境的時候才會輾轉難眠,甚至,我們從中還看到了每個人的故鄉在時代洪流中日漸淪陷的模樣。
過去,故鄉是回憶;如今,故鄉是籍貫。過去,故鄉是出生的老屋;如今,故鄉是埋骨之所。過去,故鄉是生存的土地;如今,故鄉是精神的寄托。
生活在被鋼筋泥土四面埋伏的城市里,看著故鄉在記憶里逐漸模糊。到底該如何理解“故鄉”,又該如何回到“故鄉”,哪里又是追尋的“遠方”,何時才能抵達“遠方”?
問天索地,依舊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