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多數鐘愛實體書的人一樣,我喜歡這種真實的觸感,也偏愛通過翻閱來檢索信息的方式,同時實體書木漿和油墨混合的氣息更能給人帶來平靜的心態,讓我沉浸其中。
這兩年買了一百多本書,由于沒有地方放,一直堆在箱子里。而去年一年我才讀了26本,那句“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便是本人的真實寫照。看著越積越多的想讀列表,和家里待讀的書山,真得提升一下讀書的速度和質量了,所以我定下了一個目標希望自己能夠以每周一本的速度消滅家里的庫存。
平時我看的書非常雜,從熱銷小說到方法論書籍都會涉獵。當然也會遇到讀一半而放棄的書,最近放棄讀的包括唐諾的《眼前》和林徽因譯的王爾德童話《夜鶯與玫瑰》。其中唐諾的《眼前》是看到網上的推薦而買的,可見有些時候令你心動的推薦,也不一定真的適合你。
不同類型的書都能給我帶來不同的感受和收獲,如果看到好的我也想推薦給周圍的人,如果看到讓我后悔的我也想讓旁人聽聽我的吐槽,所以我會堅持對看過的書寫寫評論,同時也增強一下自己對所讀書籍的記憶。接下來就先分享我在4月讀過的一本書。
《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這本書已經買了一年有余,是我剛剛搬回家所買的第一批書。已經忘了是在哪里看到過這本書的推薦,但是在我擁有這本書后,我才注意到它經常會出現在一些主題書單的推薦中,比如:那些關于書的書、關于母子親情的書、看后給你生活的力量的書等等。這些書單的主題已經透露了這本書傳達給我們的所有元素。
本書作者通過回憶母親確診癌癥后與母親閱讀相同的書并定期交流讀書感想為主線,表達了兒子對母親深厚的感情,并側面反映作者母親虔誠、勇敢、無私,堅強的品德。
這是一本超出了我的預期的書。拿起書之前,甚至在買這本書之前我已經通過各種渠道的介紹,模糊的了解了這本書的主線和表達的感情。也許就是在我未看之前遭到了諸多劇透,反而讓我失去了好奇心,遲遲沒有真正翻看。而當我將這本書全部看完后,我甚至有些后悔冷落了它這么長時間。合上書后的諸多感受,絕對不是任何介紹,評論所能涵蓋的。而它也絕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其他書的書。
文字風格質樸流暢,感情真摯到位
作者的行文風格簡單質樸, 全書的敘述給人一種非常順暢的感覺。同時作者感情的表達恰到好處,絲毫沒有過渡煽情,恰恰是這種毫無矯飾的風格,傳達出的感情更加澎湃,更容易使人有所觸動。從母親確診癌癥,一次次去醫院治療,每次作者都與母親交流不同的書籍。當一部一部的書被提及并評論,母親生命也隨著我們手中翻動的書頁一點一滴的流逝。而這種無法逆轉的結局,甚至讓人有些絕望。
那些曾經讀過的書被提及時,你之前的閱讀記憶也被喚醒了
當作者談到某本你曾經讀過的書時,會使人產生強烈的共鳴。讓我有這種感覺的是,談到《霍比特人》那一章的時候。作者說他小的時候最喜歡的便是《霍比特人》這套書,作者年少時深深的癡迷于托爾金構筑的中土世界中,而我在初中時期也曾被《魔戒》中的奇幻世界所吸引。當看到這章時,作者寫到“幾年之后,我發現我記得的一半是托爾金的《霍比特人》,另外一半是我當時熾熱紛亂的大腦的狂想。”,而我直到現在還能記得閱讀完《魔戒》時心中的興奮,以及對作者建立的完整中土世界的驚嘆。當你因本書提到的一本書,而喚起你當年閱讀的記憶時,是一個意外驚喜,恰恰是這種意外驚喜平添了更多閱讀的樂趣。
讀完此書會有一種閱讀的饑渴感
看完這本書,感動之余,使我產生了一種沖動,渴望不停的閱讀。這種饑渴感一方面來源于作者對各種文學作品的介紹,讓人感覺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書都有其價值;另外便是被作者母子對書的熱愛所感染。平時我經常會有讀不下去任何書的時候,甚至任何文字都不想看。所以一年斷斷續續只能看20來本。當合上這本書時,平時閱讀的疲憊感被一種閱讀的饑渴感所取代,很慶幸家里還有那么多沒有看的書等著我。
好的生活品質比延長生命更重要
如果你知道了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多半年你會怎么過?這本書給出了一個答案,當然作者的母親確診癌癥后比預期活了更長的時間,但是當得知生命可能只剩下半年不到的時候,作者的母親并沒有像我們想象中那樣的一蹶不振。即使病痛折磨,化療痛苦,也不能抵擋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過自己渴望的日子。作者母親仍然去倫敦、去海邊度假;投入大量精力在阿富汗建立圖書館的公益事業;為在阿富汗被綁架的同事和美國大選牽腸掛肚;對每一個人家人她仍然關心備至。而這可能是通過閱讀這本書所能獲得的最大的收獲,即使面對再困難的局面,你永遠是生活的主宰有權利去選擇怎么過完余下的日子。而只有真正的熱愛生活,才能過的精彩。
我相信不同的人會通過這本書獲得不同的感受,而作為一個愛書之人,真的不應該錯過這本書。
用文中最喜歡的一句話作為結尾“你無法阻止波濤洶涌,但你可以學會踏浪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