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天堂是圖書館的模樣——《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昨日與友人提及這本書,遂今日將去年寫下的讀書筆記重新整理一番。

有的書很觸動人心,是我所尋找的經典;有的書注定只是我閱讀生涯中的過客,不會再翻第二遍。《解憂雜貨店》是一直以來的最愛,最讓我念念不忘的卻是《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這本書最初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個人很喜歡這種類型的書——整個故事都是圍繞閱讀和書本展開的,類似與《島上書店》這種圍繞閱讀和書店展開的,閱讀的時候有種讀書中書的感覺,就像小時候看電視很喜歡電視中的電視的情節。過去第一次有人建議我看完書寫讀書筆記并且我也開始了寫筆記的嘗試時,我不禁幻想是否有一天能將自己寫的讀書筆記裝訂在一起作為一本圖書出版(我承認是我想多了,哈哈哈),一邊幻想一邊讀到了兩本符合我幻想的書籍,一本是《送你一顆子彈》,另一本是《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書籍封面上的一句話很簡潔明了地概括了這本書的主題,“一位母親、一個兒子和書的世界”。在母親被確診罹患胰島癌后,作者與母親“運營”了僅有他們兩人的讀書會,在互相推薦圖書、交換讀書和討論書籍的過程中不斷探討對書籍對處事對人生的理解與看法,母親死后作者將這一段經歷整理成書。有時候我不禁疑惑是什么讓作者與母親堅持用讀書的方式進行交談和問答?畢竟在這期間母親一直在接受化療,身體的不舒適感不言而喻;作者在忙于工作的同時還要照顧母親并兼顧讀書,時間和精力也應處于不太夠用的境地。如果是因為愛,愛的方式有很多,每天陪伴在母親身邊也是一種愛。正當我還在為此困惑時,作者對此做出了解答:“無論我們愿不愿意,所有人都在這個‘最后的讀書會’中,因為我們看過的每一本書,都可能是最后一本,每一段話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為不知道剩下的時日于是格外的珍惜,就像電影臺詞中說的:“告別的時候還是要用力一些,多說一句可能就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不過與其在時日不多時方才珍惜還不如活在當下珍惜生活珍惜眼前人,否則永遠都會覺得遺憾,永遠都會覺得還有很多該說的沒有說還有很多該做的沒有做。

這本書不僅僅是作者在記錄自己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后一段的歷程,也是在向讀者傳達母親的處事原則和曾教給他的關于對待生活對待人事的道理,以下是在閱讀中頗有感觸的幾點:

一、與人聊天交流的時候你是更樂于發言還是更樂于傾聽呢?作者提到自己總是搶著說話,而母親更樂意傾聽然后提問。發言的人大都過度關注自己,認為自己的事情更有趣,會忽視別人說的話。倒不是禮貌的問題,只是過度關注自己便會忘記別人的故事也會讓你受益。曾經閱讀過一篇文章就是關于在聊天當中過度關注自己的,文章中建議在說出話或打出字的時候不妨檢查一下,將要說的話中的“我”改成“你”,陳述句改成問句,這樣就變成了在關注別人。親測有效,確實更利于與人交流。

二、我們一般都在說什么不要給自己留退路、不逼自己一下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優秀之類的話。不過作者的母親恰恰相反,她總是教導孩子們在做決定時,先想想做完決定后還有沒有可以反悔的機會,做兩手準備。在陷入兩難時,選擇那個在必要時能重新再來的一個。這對于做事情總是畏畏縮縮,憂心未來結果的人而言是個很好的建議,盡管我總是憂心結局,但若是有了退路我更會退縮得快。我們也總是說沖動是魔鬼,一開始是當笑話在聽,后來發現這真是至理名言。作者和其母親認為偶爾沖動也是挺不錯的,甚至是非常贊同沖動的,不過那個沖動需要能夠導向一個正確的決定。這一點,我不太贊同。真正的沖動,是不會讓你預知到后果的。所謂的沖動能導向正確的決定其實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了。所以啊,我們還是三思而后行吧。

三、作者曾詢問母親是否會回避讓人沮喪的書或是認為有些書的內容太過于壓抑而無法教給孩子們,母親不僅不介意還覺得閱讀與殘忍有關的書是很重要的,因為當你閱讀了,就更容易去辨識殘忍。我將作者母親的這種說法理解為感受生命,生活中的有些經驗是需要我們通過感知去積累的,有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對于殘忍的事情我認為還是通過間接感知的方式比較好,既能讓你感受得到又能免受過重的驚嚇。或許有人認為既然會受到驚嚇那又為何需要去感知呢?我認為殘忍的事情你不去感知它也客觀存在,感知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讓自己在遭遇時能以最好的狀態去面對,以最好的途徑去解決。

四、作者的母親一直向他們強調感謝的重要性,向他人傳達感謝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愉悅。作者長大之后也逐漸意識到感恩的真諦并不是指一定要回饋一些東西,而是說出當你得到祝福時的感受。記得前不久還有一位朋友對我說他最近看到一個句子,大意就是我們應該常常把感謝掛在嘴邊。聽了這句話,手里拿著朋友買的面包的我拿上轉過頭對他說了一聲謝謝。很喜劇的一個場景,回憶起來又帶走一絲絲的溫暖。我自己也是一個常常對別人表示感謝的人,不過我在說感謝時并不在于向別人傳達他們的行為帶給了我快樂舒服的體驗,而是作為一種禮貌的習慣性行為,未免有些功利,或許我應該再思考一下作者提到的關于感恩的真諦。除了感謝,作者的母親還建議:“每一天,你都應該告訴你的家人,你愛他們,并讓他們知道你為他們驕傲”。或許我們都認為平時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候不必說“我愛你”,甚至是羞于說“我愛你”,但此時不說更待何時呢?我還記得曾經在幼兒園實習的時候有個小朋友說:“你不說出來我們又怎么會知道呢?我們又不能進去你的心里。”小時候我們總是會抱著親近的人大聲喊我愛你,是什么讓我們長大之后反而不再說這樣的話呢?盡管親近的人也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的愛,但偶爾說一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和效果。心中有愛就要說出來!做一個敢于表達自己內心感動與愛的人。

雖然故事的最后是個悲劇,作者的母親最終還是死于癌癥,但故事中向我們傳達關于人生的思考,依然讓人感到感動和愉悅。就像作者母親所說:“愉悅不是因為書里角色人物的生與死,而是他們體現或表達的東西,或者他們是否讓人們永遠記住”。

愿天堂如圖書館一般。

寫于2016.2.24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