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不住,忘得快,怎么辦?
立即加入XXXX學習社群!
世界記憶大師,最強大腦選手教練XX老師直播教學!
3天打造全能記憶王!
看到這么誘人的學習效果,你有沒有心動???
毋庸置疑,自2014年1月開播至今,江蘇衛視從德國電視二臺引進的節目《最強大腦》,持續吸引著大量的眼球,一些參賽選手以非凡的腦力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心。
用1分鐘時間,完成16位數開14次方,究竟有多大意義?
或者,將圓周率背誦到小數點后3000萬位,究竟有多大意義?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有智力崇拜,而記憶崇拜又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
你是不是也有過“過目不忘”的夢想?
真心勸你別再這么想了,蘇聯時期莫斯科大學的一名學生,就曾經因大腦意外受損而獲得了“過目不忘”的能力。結果,在過目不忘的同時,常常感到頭疼欲裂。
這是因為,大腦所消耗的能量占到整個人體的20%左右,在接收到信息以后,儲存在短期記憶里,只把篩選出的“有用”信息保留,其余的一律丟棄,以免浪費能量。
在學校期間,我們預習、學習、復習,都是為了反復提醒大腦,這是有用的信息,拜托要記住啊。
這也是你覺得“早就把所學的東西還給老師了”的最大原因,因為大腦覺得那些東西已經沒用了。
凱文?凱利在《必然》中寫道:
到2015年,萬維網上的頁面數量超過了60萬億個,而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天幾十億個的速度增長。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已經不是能夠記住的太少,而是可以選擇的太多!
按照自由學者王東岳的說法,這符合萬物演化的規律——“遞弱代償原理”。人類越發展,自身的能力越弱,越需要借助機器,及與人協作。
知識在爆炸,我們的各種器官卻在退化,據說狩獵時代的人能夠嗅出危險的氣息,而我們卻越來越難以記住幾個手機號碼了。
根據“遞弱代償原理”,我們通過手機、網絡等工具來彌補各種退化的功能。走不了遠路,有汽車。記不住路,有導航。不會做飯,有外賣。不想做家務,有家政。遇到不懂的知識,有Google和Siri。
各種工具的進化,幫助我們提高了效率,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提升了智力。那么,有了較高的智力,就能夠取得競爭優勢嗎?
不能!
讓人們做出決定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這些信息呈現的背景或情景。
這也就是現在炒得火熱的“人工智能”與人的最大差距。
機器能夠幫人提升智力,但人的智慧還得靠自己習得。
在認知科學家斯坦諾維奇的著作《超越智商》中,引用了一個很經典的測試題,你不妨試試:
杰克正看著安妮,而安妮正看著喬治。杰克已婚,喬治未婚。請問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著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無法確定
在繼續讀下去之前,請給出你的答案,A、B還是C?
研究發現,超過80%的人給出的答案是錯的,他們選的是C,而正確答案是A。
安妮的婚姻狀態有且只有兩種,要么已婚,要么未婚。如果安妮已婚,已婚的安妮看著未婚的喬治,選A。如果安妮未婚,已婚的杰克看著未婚的安妮,選A。
之所以大多數人選錯,是因為大腦是個“認知吝嗇鬼”。
用大衛?赫爾的話說就是:
人類大腦所遵循的準則是:能不用,則不用,該用腦時也不用。
也就是說,即使擁有再高的智力、掌握再多的知識,如果沒有智慧,在現實生活中也只會處處碰壁。
套用一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套路太深”。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套路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在《細節:如何輕松影響他人》中,介紹了52個小技巧,每一個都是深深的套路。
這是一場伴隨每個人終身的認知爭奪戰。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每個人的大腦,就像是一部性能良好的手機。出生相當于手機出廠;伴隨基因而來的自主心智,相當于手機的操作系統;后天習得的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相當于手機中預裝和自裝的各種軟件。
操作系統和軟件相互配合,手機才能運行良好。
自主心智、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相互配合,大腦才能運轉正常。
自主心智,主要取決于基因遺傳。
算法心智,可以體現的是智力測試中考察的一些能力,比如記憶、處理速度、邏輯推理等。
反省心智,主要對人類心智過程進行監控,幫助判斷和執行決策。
之所以會把上面的測試題做錯,就是因為反省心智出了問題,大腦安裝了壞的軟件,這就需要我們經常給大腦洗澡。
給大腦洗澡有兩個步驟:
一是刪掉壞的軟件。通過主動學習,認識到壞的心智程序的存在?!肚逍阉伎嫉乃囆g》,介紹了52種認知偏差。《明智行動的藝術》,介紹了52種行為錯誤?!冻街巧獭穼牡男闹浅绦蚍譃?大類。
二是安裝好的軟件。主動尋找,并安裝和應用好的心智程序。《超越感覺》介紹了理性思考能力及其培養方法?!冻街巧獭钒汛龠M人類理性思考的知識分為5大類:概率知識、決策科學知識、科學推理知識、邏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規則,以及經濟思維。
認識你自己,相傳是刻在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認識到,并承認自己大腦中存在壞的心智程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既然已經開始覺醒了,那就無法再沉睡,常給大腦洗澡,沿著理性的道路持續成長下去,成為更好的自己。
PS:8類壞的心智程序:
1、信仰超自然與迷信;
2、信仰直覺;
3、過度依賴民間智慧與民間心理學;
4、信仰“特殊”的專業知識;
5、金融誤解;
6、屢教不改的反思(過度自信自己的反思能力);
7、個人信念功能失調;
8、自我鼓勵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