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切的定理如果不是絕對的科學,只是給你一個甜頭而已!
雖然昨日新聞已成明日黃花,尤其在這個互聯網信息充斥更新換代頻率加快的年代,連狗咬人的新聞都不足以讓人銘記多久,然而還是想提及——
90后美女媽媽直播抗癌:只要不死,就猖狂地笑!
好好的直播不能吸引眼球,反而突破了某種界限,就可以“一炮而紅”,活的好不如死的極端,
想起因抗癌出名的漫畫家,
想起去年羅××在微信公號發孩子病危的文章,吸引了無數轉發量,微信粉絲數可以說從幾千一下躍到上萬,這個流量,勢必引來后臺網絡監管的注目吧!
結果卻是,事后有人深八其文章是為“哭”而“哭”,為了大眾的同情心和關注度而哭,作者本人并不窮等等(這一系列的可以百度)……
難道這個社會和梵高的藝術生平一樣,死后才能獲得價值的認可?
所以,在這個信息流如此巨大的社會,你我匆匆前行,一個個面露焦慮,不止你我,馬云也在信息大會上表現出了對社會深深的焦慮!
焦慮,焦慮!
其實不止是中國,美國早就出現過焦慮,在《論美國的民主》 一書中,托克維爾用了一章的篇幅述說“為什么富足的美國人常常如此焦躁不安?”,“永不知足”同“過高期望”以及“妒嫉”:美國自殺率不高,焦慮癥卻猛增??梢娒绹鴫粢灿兴B的一面。
這個擴大化了的信息社會讓遠方的人成為了我們身邊的虛擬性可能榜樣,造成的結果有便利也有負面的,
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感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到底為了什么呢?被他人注意、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贊美和支持。”而事實上,很多和我們做著一樣事情的人反而收到了關注,讓我們懷疑自己,對自己焦慮,對未來焦慮。
“身份的焦慮是我們對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擔憂。不管我們是一帆風順、步步高升,還是舉步維艱、江河日下,都難以擺脫這種煩惱。為何身份的問題會令我們寢食難安呢?原因甚為簡單,身份的高低決定了人情冷暖:當我們平步青云時,他人都笑顏逢迎;而一旦被掃地出門,就只落得人走茶涼了。其結果是,我們每個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 ? ? 來自《身份的焦慮》一書
是的,每時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圍。傳媒、飯桌、頒獎會,無孔不入地叫囂:要成功!要成功!
我們可以忍受和我們毫不相干的人的巨大成功,卻嫉妒身邊的和自己同樣的人的成就,而信息化的擴大加深了身份的同化性,這就無意間擴大了我們的焦慮。
也讓我們對他人無限可能的生后更充滿好奇。
所以下期分享采訪到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社會上的他人的故事,日本的招妓,越南的部落……
歡迎關注!
即便如此焦慮,生活中還是有很多正能量溫暖人心的事情。
即便不可能入選首頁,還是寫下這樣的文字,就像一個儀式,一個對自我肯定的儀式。
愿你我被世間溫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