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1】選摘
許多年前我就注意到一個現象:我會在別人求助于我,而我內心其實非常抵觸的時候,因為怕別人說我是“不夠意思的人”,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在一次深感受傷的時候有了一個閃念:原來這種尷尬并非來自我沒有“樂于助人”的品性,其原因是我的精力并不足夠旺盛,無法在將自己的事情處理得井井有條的同時,拿出大把時間和精力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經是個正在“過河”的“泥菩薩”了。
【Step2】思考
看了笑來老師關于這部分的描述,我深有同感。很多時候做一個所謂的老好人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往往拒絕“索取者”的要求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拿我來說,我覺察在自己身上發生的兩件事情。一件事是某個周六的晚上我收到一個多年不聯系的老友發來的微信,想找我傾述,因為他說他找不到可以傾述的朋友。而當時我正在忙著準備周日的考試,已然是泥菩薩的狀態,我當時內心是抵觸的。但是對方給了我一個善解人意的人設,好吧,我又硬著頭皮開導了對方一兩個小時,而后才安心復習。不過說真的,當發現自己能夠幫助對方時,內心還是有喜悅感的,但是我還分辨不清楚僅僅是幫助對方帶給我的喜悅還是看到對方有收獲讓我有成就感帶來的喜悅。事后對方還想深入找我時我僅僅是簡單回復了。因為自己的精力真是不足以幫助別人,更何況這是對方的家事我也無權替他做出選擇。不過事后也有小小的愧疚,覺得沒有盡心盡力幫助對方,直到今天我看了這篇文章才打消了我的顧慮。的確如文章所說,這一類長期不往來的朋友突然求助,把自己放在一個“索取者”的位置,而與他溝通成本真的太高。
還有一件事是今天發生的事情,是我老公找我幫忙翻譯兩篇文獻,但是我內心也是抵觸的,因為我還有一大堆事情沒有做,時間又如此有限,在這個節骨眼上再安插一個這個事情就.......。我的理智告訴我應該拒接,我的感性讓我又同意了。因為我覺得我老公不幫,我還幫誰。但是現在覺察的話,我內心的潛意識是“我很害怕失去你,所以我需要滿足你的期望,給你所有你想要的,即使我感到壓力非常大。”
【Step3】行動
既然這次答應幫助了我的老公就要完成這件事情,但是下次我想試著拒絕。“當需要拒絕你的時候,我會拒絕你,因為我需要尊重自己,才有辦法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