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回到了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眼前的一切使我產生一種恍惚感,彷佛又回到了高中時代,每天背著書包穿行于校園里。
但定睛一想,這,已經過去了七八年了。
把車開到了大姑家的小區(qū)門口,停下來,大姑和我一起把車上帶的東西往家里搬,到家里后,趕忙端了兩杯水,一杯白開水,一杯茶葉水,遞給我和慧妹,接著問我們中午想吃什么等等。
無微不至的關心,體貼入微的服務。
吃過飯后,我對大姑說,我來帶慧妹出去散散步。
出來后,慧妹說,媽呀,你們家也太夸張了吧,你大姑對你這么好,連你要刷鞋子,她都把奪過來不讓你刷。
我說,這是我們家族中男性普遍受到的待遇,從我爺爺到我,萬宇(小叔家的兒子),萬宇簡直就是我小時候的縮影。記得我小時候,整個一大家都在寵我一個,基本是有求必應,連我小時候偷錢,被抓住的時候都沒有被打,我奶奶還偷偷地又塞給我?guī)讐K錢。街坊鄰居是這么形容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掌里怕摔了,我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也可以說,這是中國家庭的一個縮影。
慧妹嘖嘖稱奇,說,你們家真神奇,不過想想也是,你是家里的長子又是長孫,不疼你疼誰呢。
我接著說,文化是個好東西,我所受到的這些“待遇”,并沒有讓我養(yǎng)成一個飛揚跋扈,胡攪蠻纏的性格,你看我爺爺,接近八十歲了,到現(xiàn)在還對我奶奶吆三喝四的,一會要做這個,一會又要做那個。
慧妹哈哈大笑,說,還真是這樣的。
我說,這就是家風吧,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短時間內很難改變,但會慢慢變的理性一點。
慧妹說,此話怎講?
我說, 我之前聽我爺爺講過,好像是他的爺爺的爺爺在古代是一個秀才,分得很多土地,家財萬貫,那會整個一條街都是我們家的,后來因為后代們吸食鴉片,家道中落,但有一些習氣慢慢流傳下來了,比如過分的寵溺男孩。而我媽就要好很多,不會過分的寵我們,這對我們仨性格的養(yǎng)成有一定的幫助。
慧妹說,好吧,原來你家還有這段歷史,怪不得會這樣。
我說,我們剛出門時放在樓梯走道的那輛破自行車你注意到沒?
她說,看到了啊。
我說,那是我高三時騎的車子,騎了一年。那時大姑她們家剛好從老家搬到縣城里,因為姑父調到了縣城來上班了,他是一個教師,我又正好在讀高三,家里為了能讓我吃住方便些,就讓我去大姑家住了。大姑在那一年沒有出去找工作,專門在家做飯給我吃。
慧妹聽了后,大叫道,這也太夸張了吧,你大姑對你們這么好?!
我說,是的,我當時對此沒什么感覺,現(xiàn)在想想,要不是一般的感情,真的很難做到這樣。雖然我高中畢業(yè)已經七八年了,但每每想到高三時,大姑在我身上付出的這一年時間,還是很感動的。這是難以回報的,就像不管我們對父母有多好,我們也無法回報父母的撫養(yǎng)之情一樣,因為時光不復返,你不能讓她們再回到年輕的時候。我們所能做的,唯有把這份恩情,傳遞給下一代。
是否能記住他人對你的恩情,是反映一個人品行與道德的一個重要因素。
關于道德,讓我想起了前兩天讀的《名人傳》里的一句話,
“把德性教給你們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在患難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殺的,除了藝術之外也是道德。”
這是貝多芬給其兄弟卡爾與約翰的遺書中的一段話。
有時,我會思考,親情是什么。
比如,我們和大姑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于大姑而言,她所做的在她看來,都是她應該做的,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責任,不求回報的行為,因為我們是她弟弟家的小孩,是她爸媽的孫子孫女,從小看著我們長大,這是一種感情。
于我們而言,把大姑所做的一切,銘記于心,對她來說,可能就是最大的孝心。
我現(xiàn)在依稀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每天下午放學后都會跑到學校里的大姑家做作業(yè),每次做完作業(yè),大姑都會給我們一塊旺旺仙貝。
有一次她忘了給了,我做完作業(yè)后,跑到我大姑面前,說我要回家了,跑了好幾次,意思是提醒她:該給我旺旺仙貝了。
那時候感覺旺旺仙貝是全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現(xiàn)在回想,仙貝可能就是我那時每次去大姑家做作業(yè)的驅動力吧。
還有一次,是小升初考試,考完試后大姑打電話給我,說,乖乖,王宇杰這次考試考的不錯,繼續(xù)努力。我當時聽到后真的是懵逼了,奇怪,我感覺考的不好啊,分數也不高,大姑怎么會說考的好呢?好吧,既然她說考的好,那就是好吧,還為此足足開心了好一段時間。
現(xiàn)在才知道,對孩子適當的鼓勵,比打擊他,要強上百倍。
親情,是不求回報的,
至少,沒有想過回報。
為什么說親情是不求回報的呢?
聯(lián)想到我自己,
從小看著長大的萬宇,每逢有空就想著給他輔導下功課,他想要買這,就給他買這,想要買那,就給他買那,基本也是有求必應,但從來沒有想過他長大以后會怎樣的來回報我們。
這,可能就是親情的傳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