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21屆北京新年音樂會@貝多芬藝術(shù)節(jié)交響樂團
1
2017 年的跨年今晚就在這里過了,這還真是第一次進入人民大會堂,之前的人民大會堂在我的記憶里只會在某些書里面出現(xiàn),又或者是電視,而想起的第一個畫面就是那個超大的五角星,周圍螺旋著無數(shù)的小星星。
也不是第一次聽音樂會,不過這次從地鐵出去去往會場的路上,與別的演出完全不一樣,之前路邊上徘徊的黃牛都是在問「要不要票」,而這一次我只聽到「有沒有票」。
偌大的國徽,巨大的柱子,給人一種極其嚴肅神圣同時又讓人覺得自己十分渺小的感覺。進入后似乎是滿滿的蘇聯(lián)風格,白黑相間的方塊地磚,厚重的深色帶著玻璃框的吊燈,在這里似乎就是從來沒有翻新過,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
正式進入后,那桌子那椅子就是人民代表大會用來開會的地方,位置整齊有序,作為標記都是使用黃銅來做,每個桌子的右上角還有一塊長方形銅片地方,估計是用來貼上名字的。即使今晚是音樂會演出也難以磨滅這種嚴肅的秩序感。
2
這一次音樂主題是貝多芬,指揮家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這是一位來自波蘭的老先生,今年已經(jīng)是 84 歲高齡。海報上為了讓大家更懂得這位指揮家,還特意地把「20世紀最后的作曲大師」和「活著的貝多芬」讓大家更懂這位老人家的來頭。
頭頂有點發(fā)亮,周邊都是白色的頭發(fā),還有滿腮子的濃密白色胡須。身材發(fā)胖,定制出席的燕尾服似乎也很難包住白色襯衫下的肚腩,或許這就是典型東歐老男人,如果穿上圣誕服裝一定非常匹配。
潘德列茨基生于1933年,父親是一位律師,業(yè)余愛好小提琴,也是這樣的契機戰(zhàn)后他父親給他買了一個小提琴,開始正式學習。不過潘德列茨基少年夢想并不是想成為一個音樂家,而是做一名畫家或藝術(shù)史學家。
后來潘德列茨基進入雅蓋隆大學,學習藝術(shù)、文學、哲學和拉丁語,他還隨克拉科夫音樂學院的老師學小提琴和音樂理論。3年后進入克拉科夫音樂學院,放棄小提琴專攻作曲。后來他的作曲老師去世了,潘德列茨基寫出了第一部大型作品:《紀念阿圖爾?馬拉夫斯基的墓志銘》。或許前面3年的人文訓練,再加上后面4年的作曲訓練,讓他自己創(chuàng)作初期便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音樂風格。
潘德列茨基經(jīng)歷過二戰(zhàn),真正偉大和熟為人知的作品正式《廣島受難者的挽歌》(Threnody),用于紀念廣島原子彈事件,而這件事情是美國造成的,音樂紀念此事件對于社會主義的宣傳極為有利,作品很快由波蘭政府推動出版并獲得聯(lián)合國作曲家大獎。
還有的是1966年《圣路加受難曲》首演大獲成功,此時也是波蘭引入天主教1000周年,這個曲子成為當時的標志性文化事件。
后來這位老爺子也因此聞名。
3
在這短短的兩個小時里面將會表演5個曲目,不知道為什么直到最后一個曲目貝多芬:《A大調(diào)第七交響曲》突然腦子迸發(fā)出異常多的靈感,想不到我竟然在音樂會上面一邊聽音樂一邊用手機記下了大量的筆記或者說是靈感。
這一次因為一個巧合的機遇我坐在了第5排,已經(jīng)是非常靠前的位置。偶爾看看周圍的聽眾,旁邊有一位小伙子聽著聽著就打瞌睡了,左邊遠一點的阿姨開始拿起了手機來回復微信,左前方的90后衣著穿著讓我覺得好像來到這里就是拍照。初初開始的時候,我是多少有點想不明白,既然不想聽,為什么還花費不少錢過來這里,或許也不是他們自己花的錢。后來想到,每一首曲子,就是用音樂來描述一個故事,你能聽到有多少,完全取決于你本身有多少。
我想好的音樂就像寫作一樣,用不同的音色和音高、韻律、節(jié)奏、音符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一項,通過這種意象來給人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感覺。
如這時候所聽到的《降b大調(diào)第四交響曲》,就是在貝多芬戀愛時節(jié)中的貝多芬才華橫溢的體現(xiàn),而這個主題就正是贊美生命和愛情。
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
1806年,當時貝多芬的戀人是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特雷澤曾與貝多芬訂婚,而且感情維系了4年左右,可以說是貝多芬一生中最穩(wěn)定的一段感情生活。所以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特別高,才思敏捷。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就是在這時候?qū)懗傻摹?/p>
這整首曲子就像描繪了一段年輕人步入愛戀的故事,用單簧管營造一種輕快的氛圍,就像在少女一樣,既小心翼翼又輕快地蹦來蹦去。神奇這個畫面因為現(xiàn)場的聲音一瞬間掠過。究竟聲音是如何傳遞出一個故事的呢?
接著就是四個小提琴單獨奏起,像在偌大家里的腳步聲,而快節(jié)奏的腳步聲就像一群人走來,非常有層次感。我想,小提琴本身音高,什么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這種高音,這像是在表達一種「近」,在我們身邊。隨著節(jié)奏的不同,進入禧戲的場景,在追在捉再放出一個擁抱。像男生在追求女生,這是用音樂在表現(xiàn)一種形態(tài),這是用低音宏偉對比高音輕快。
接著,又慢慢進入一段平靜,在這里是單簧管單獨的演奏,進而有笛子,這明顯就是女生的那一方。
提琴是用來定節(jié)奏的,特別用于表現(xiàn)情節(jié)和沖突,輕快的提琴聲是接近。即使同是在使用提琴,也能分別代表兩方,這就好像音樂里使用蒙太奇手法一樣,不同的節(jié)奏不同的意象混合在同一個片段里面。
指揮家就像導演,作曲家就像編劇,其他人就像演員,是他們共同的努力才能完成眼前這一個美好的故事。而它又跟電影和話劇完全不同,后者有具象畫面的引導,而前者只能發(fā)揮你無限的想象力,我想這就是音樂有趣的地方。在這里音樂只是搭了一個最簡單的框架,剩下的你自己去填充。
我在想貝多芬創(chuàng)作是不是和優(yōu)秀的小說家一樣,就村上春樹曾說過那樣,他并非在創(chuàng)造,只是把自己看到的記錄下來而已。自己只是一個傳遞者,用自己的語言記錄所看到的,所聽到,所發(fā)生的一切。
4
記得葉圣陶曾說過,鑒賞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共鳴作用,讀者的程度如果和作者相差太遠了,鑒賞的作用就無從成立。鑒賞的本體是「我」,我們應(yīng)把這「我」來努力修養(yǎng)鍛煉才好。對于一篇作品,如果要好好地鑒賞,預各知識是必要的。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緣起,以及其他種種與這作品有關(guān)聯(lián)的事件,最好能先知道一些,至少也該臨時去翻檢或詢問別人。這種知識本身原不是鑒賞,卻能作我們鑒賞上的幫助,不可輕視。
我想,對于文學如此,對于音樂也該如此。越是把自己修煉提高,才能鑒賞越好的作品。
5
結(jié)束了,走在路上的時候,我就在思考音樂會是不是跟馬拉松一樣,給你持續(xù)兩個小時的時間去傾聽,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能做,借助這段時間與自己內(nèi)心好好地對話。起碼平時無論如何你很難有持續(xù)兩個時間只用來聽音樂或跑步,或單純地做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