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1:確保傳給愛的信息
a.每個家庭養育孩子的方式千差萬別,(有這樣的說法)父母的四個層次:舍得為孩子①花錢②花時間③思考教育的目標,學習④為了不斷提高完善自己
b.無論哪種父母都愛孩子,都希望孩子感受到愛,確保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是給到孩子最棒的禮物
c.當孩子感受到愛、歸屬感、自我價值感時,他們最有可能成為一個健康的、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更有可能開發自己的全部潛能,成為一個快樂、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d.簡·尼爾森:愛就是尊重。雖然父母跟孩子有天然的鏈接,但是跟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相互尊重的關系,需要花時間,需要學習
e.如何確保傳遞愛的信息?①告訴孩子“我愛你”②留言、紙條或者寫信,用行動傳遞愛,放下父母的威嚴,輕松的和孩子一起游戲,幽默的和孩子共處,多進行眼神交流,多進行肢體接觸、擁抱、親吻③和孩子一起計劃特別的時光,孩子需要和父親或母親單獨相處的時間,這時父母需要保證身心合一,整個人都跟孩子在一起(例如釣魚、踢球、做手工、枕頭大戰或者聊天、談心)④傾聽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我是如此重要”,閉上嘴巴,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帶著好奇心,眼睛看著他,靜靜的聽孩子述說,了解孩子的想法,渴望,如果父母有想法可以先寫下來等孩子說完再提出。這樣讓父母可以更容易進入孩子的內心,善于傾聽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善于傾聽的孩子
f.父母與孩子永遠是關系優于一切,鏈接先于教、授。一旦建立鏈接,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教授的內容;一旦建立良好的關系,孩子更能接納帶著尊重的建議。良好的關系和鏈接給孩子帶來安全和坦誠的感覺
作業:
你是如何傳遞愛的信息的?發生了什么?
——————————————————
案例22:有限的選擇
a.你家的孩子從什么時候開始說“我要這樣”“我要那樣”“不行…”等語言?
b.當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意見還和你不一致時,你會感到抓狂或者不知所措嗎?
c.孩子兩歲左右進入第一個叛逆期,他會想要行為的自主,開始表達自己的意愿,反抗父母的控制,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d.他期望父母接納自己:我長大了,并且我很能干。他期望參與到大人的活動中來,并且期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常說“不…”
e.作為父母,此時你是為他的成長高興還是為他的不聽話氣惱?
f.有限的選擇:“選擇”意味著孩子有權利去選擇,而“有限”意味著是有界限的,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慢慢的放手
g.年齡長大了可以承擔更多的后果,選擇面就會更廣
h.①在有限的選擇后面加上“你來覺定”②選擇必須是彼此尊重的③孩子做出的選擇必須是成人可以接受的④如果孩子不選擇而是提出自己的意圖,如果是可以接受的就同意,如果是不能接受的就說“我沒有提供這個選項哦”然后重復自己的選項再加上“你來決定”
——————————————————
案例22:關注于解決辦法而不是懲罰
場景1:四歲大的你嘗試給自己倒一杯牛奶,結果灑了,媽媽在旁邊說:哎呀,怎么搞的啊你,來來來,到一邊去,我來收拾
場景2:十幾歲大的你晚上回家晚了,超過了規定的時間,一進門就聽到爸媽的大吼:干什么去了?說沒說幾點到家啊?怎么回事?知不知道我們有多著急?都這么大的人了,你怎么一點兒也不懂事啊?
a.身為情景中的你,我猜測四歲的你會害怕、羞愧,可能會感到自己會沒有能力,還可能會畏首畏尾,以后都可能不會嘗試挑戰、冒險。或者你會覺得沒什么大不了,反正闖了禍會有媽媽來收拾,我應該被服務
b.而十幾歲的你,這樣的溝通方式恐怕會惹得你“砰”得關上門,就算之前因為回家晚了還有一些內疚和不安,也會被這一通說教和批評搞得悔意全無甚至憤憤不平:我都這么大的人了,我這不好好的回來了嗎?有必要這么小題大做嗎?總管我,煩死了!
c.無論是說教嘮叨還是批評指責都是指向懲罰性的方式,我們以為讓孩子感覺糟吃點苦頭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孩子就能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從而改正,可是結果卻往往相反,懲罰通常帶來的結果是怨恨、報復、叛逆和逃避
d.正面管教關注解決辦法而不是懲罰:當孩子撒了牛奶你問他怎么解決?孩子去拿抹布和拖把你就是在教給孩子生活技能,并且提供機會,發展他對自我能力的感知
e.當你十幾歲的孩子晚上回家晚了超過了你規定的時間,在你和孩子都平靜下來時邀請孩子與你一起頭腦風暴,找到對雙方都尊重的解決方法,你就是在教給孩子承擔責任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f.是否在關注解決問題有四個標準①相關的②尊重的③合理的④有幫助的
g.關注解決問題需要把眼光從問責、追究問題的原因轉到現在如何解決?從而幫助孩子建立未來的品質和技能。這是一個思維模式的巨大轉變
h.比如孩子早上磨磨蹭蹭上學老遲到,懲罰的思維模式是我要做些什么可以讓他接受教訓,而關注解決辦法的思維模式是我要做些什么才可以幫助孩子學會守時
i.碰到問題隨時想辦法讓孩子發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就會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也會想到許多獲取創意的辦法
————————————————————
案例23:錯誤目的之尋求關注
場景1:父母已經很累了,可是孩子還是要黏在父母身上,好不容易哄好他,把他放下,可是沒過多久他又跑過來說:媽媽抱抱,唔嗚嗚嗚…媽媽抱抱…
場景2:父母正在接一個重要電話,5歲的孩子一會兒在身邊說:媽媽,給我講個故事;一會兒拿個玩具說:媽媽你陪我玩…你告訴他請等一會兒,可是沒安靜兩分鐘,這熊孩子又回來了。
場景3:十歲的孩子要寫作業了,他非要你待在身邊,一會兒拿橡皮,一會兒削鉛筆,這一道題讓你檢查一下,還要隨叫隨到。這時你是不是特別煩?滿足他的要求吧,心有不甘;不滿足吧又有些愧疚
a.所有這些行為都是在尋求關注
b.撞沉泰坦尼克號的冰山只有20%露在水面,80%在水下看不見的地方
c.孩子的行為就是我們看得見的,孩子腦中的信念才是決定行為的水下看不見的部分
d.追求價值感和歸屬感是孩子的信念
e.孩子要我們注意他,陪他玩,給他講故事,給他服務。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得到特別關注特別服務的時候,自己才有歸屬感,只有大人圍著我團團轉,我才是重要的,我才是有價值的。我們把這個信念叫做尋求過度關注
f.孩子在用行為對我們說:注意我,讓我參與,讓我幫忙…那如何回應?①運用非語言信號如眼神,特定的動作告訴他:我已經注意到你,我收到了你的信息…有時這就足夠了②讓孩子參與一個對我們有用的任務轉移孩子的行為,比如當我們在打電話的時候減少打擾,可以讓孩子看著鐘,到了約定的時間讓孩子通知自己結束通話一起去玩③在共同時間度過,進行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化解孩子的相思之苦
g.我們自己的感受是化解孩子錯誤信念的第一條線索,當我們對孩子行為感到心煩惱怒時,可能就是孩子在尋求過度關注時,我們意識到這點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從動物腦轉換到理性腦,用更好的,和善與堅定的辦法與孩子互動
作業:孩子是否有過讓你心煩惱怒的行為?
——————————————————
案例24:二寶來了
老二出生以后,老大變得難帶了,爸爸媽媽期望新手哥哥姐姐們對弟弟妹妹關愛有加,可是他們不但做不到,還經常無理取鬧,有的不好好吃飯,有的總是要媽媽抱,還有的大哭大鬧:我不要去幼兒園,我就要待在家里,這是我的媽媽!總之各種作,各種不配合。
a.從一出生起孩子就在與周圍的人
和環境互動中做出決定。我是誰?我是好的?還是壞的?我是有能力的?還是無能的?我周圍的世界是怎樣的?看護我的人是友善的還是惡意的?我的環境是安全的?還是危險的?基于這兩方面的認知我該怎么做才能活下去?用求生存的模式還是用求發展的模式來應對世界?在成長過程中的這些決定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生活目標和應對模式。我們把這叫做私人邏輯。就像每個人都帶著一個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有色眼鏡
b.阿德勒: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么,而是我們對所發生的做怎樣的解讀…
c.感知、詮釋、信念、行為的循環
d.老大原本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突然有一天媽媽帶回來一個小嬰兒,這時你感知到了什么?媽媽的時間都被他給占去了,親戚來家里先去看小嬰兒而不是我,禮物也都是帶給他的,沒有我的,你會對這一切作出什么解釋?“爸爸媽媽不愛我了!因為這個小家伙不僅不會自己玩玩具,吃喝拉撒睡全都要媽媽幫,他就這樣把媽媽給搶跑了”你的信念又是什么?“嗯,我什么都不會才能得到關注!只有我什么都不會的時候才能得到歸屬和價值”基于這樣的解釋個信念,你會作出什么決定?“我不要自己吃飯我要媽媽喂”本來能照顧自己的這時卻變得“自己尿在褲子里了,媽媽快來”
e.當孩子出現這些行為之后,我們通常會怎么做?也許是責罵,也許是真的去替他做了。此時孩子感知到什么?“啊!爸爸媽媽回來了!我的解釋是對的”這又強化了剛才的信念,一次又一次,通過不斷重復感知、詮釋、信念、決定這個過程我們每個人形成了自己的私人邏輯
f.正面管教關注行為背后的信念而不僅僅糾結于改變行為
g.如何讓孩子以有益于社會的方式得到價值感和歸屬感①請老大來幫忙,來參與傳遞愛的信息②和老大共度愛的時光③蠟燭演示?
h.孩子的行為越是有挑戰的時候越是孩子需要愛的時候,不要被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所蒙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能夠看到行為背后的信念
作業:
回憶一個孩子給你挑戰的行為,分析一下行為背后的信念是什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