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恒的皇后叫竇漪房,此女憑借自己一人之力,興盛了整個家族,只不過她去世之后,她的孫子漢武帝又把竇家給擼了。
幸好,竇漪房還有個弟弟叫竇廣國,他的子孫在東漢王朝的舞臺上,再次發光發熱,而第一位帶頭發光發熱的人,他的名字叫~竇融。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東漢初期的名臣~竇融的故事。
竇融是竇漪房的弟弟竇廣國的七世孫,在新朝末年,他在強弩將軍王俊的手下,擔任司馬一職。
后來,劉演與劉秀兩兄弟組建起義軍,企圖推翻新朝,竇融參與了鎮壓起義軍,期間還立了不少軍功。
不久后,那場著名的昆陽之戰開始打響,劉秀以七千兵馬,打殘了新朝的四十二萬大軍。
而竇融作為新朝的官員,也參與了此戰,正是在這場戰役中,他親眼見證了位面之子劉秀的偉大。
然而,劉秀越是偉大,竇融越是萎縮,在昆陽之戰失敗后,竇融只好逃回長安,然后率兵跑到新豐繼續阻擋起義軍。
而此時的起義軍也有了新的稱呼,叫:更始政權。
不久后,更始政權殺進長安,新朝集團正式倒閉,新朝的老板王莽也被干掉了,竇融眼看自己馬上就要失業,便開始思考未來的路該怎么走?
其實這個問題也并不復雜,只要老板能知人善任,不克扣員工工資,身為打工人的竇融,跟誰打工不都是一樣嗎?
于是,竇融決定跳槽,他立即向更始帝投降,從此進入更始集團上班。
剛開始上班時,老板更始帝讓竇融去河北擔任巨鹿太守,但竇融覺得自己的人脈資源全部在河西,因此,他請求老板讓他去河西工作,當然,更始帝最終還是同意了。
但讓人意外的是,竇融回到河西工作沒多久,老板更始帝也被人干掉了,更始集團宣告倒閉。
竇融再一次面臨失業,而且,此時的天下已經亂成了一鍋粥,中原之地戰火紛飛,甚至戰火的苗頭,逐漸蔓延到竇融掌管的河西地區了。
于是,竇融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這件事情就是:組建河西聯盟,保護當地百姓。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子的。
竇融找到河西五郡的太守,然后組成聯盟,抵御入侵。為了方便大伙兒統一行動,眾人推舉竇融為河西大將軍。
就這樣,在竇大將軍的帶領下,河西的百姓不僅避免了戰火之苦,而且還能像和平時代那樣,享受安寧生活。
在那個到處都在打仗的年代,河西地區卻變成了世外桃源,這簡直就是奇跡,而奇跡的創造者~正是竇融。
當然,這也是竇融的政治生涯中,最被后人稱頌的成就。
不久后,劉秀登基稱帝,然后,他派人前往河西地區,勸竇融歸附大漢。
竇融當然愿意歸附,一方面是因為當年在昆陽之戰中,他見識過劉秀的本事,因此,他斷定劉秀開創的東漢集團,應該很有前途。
另一方面是,竇融雖說治理河西這方面,搞得風生水起,但他卻沒有因此膨脹而沖昏了頭腦,他很清楚,天下人還是盼望大漢朝能復立,因此他把河西治理得再好,終究還是要還給漢室的,而當時的漢室代表,就只有劉秀了。
就這樣,竇融舉河西之地,歸附了漢光武帝劉秀。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歸附漢室,竇融還拒絕了隗囂的拉隴,甚至,在后來劉秀征討隗囂時,竇融還積極出兵,幫光武帝狠揍了隗囂。這也導致劉秀對竇融的好感,提升了不少。
直到光武帝十二年,天下重歸一統,劉秀終于光復了大漢江山,然而,為了江山永固,劉秀開始要整頓功臣了。
但有意思的是,劉秀在這次整頓過程中,他把最早跟他打天下的兄弟們,大部分都勸退了,但竇融這位半路上加入革命事業的人,劉秀偏偏就委以重任,而且皇帝還給足了整個竇氏家族恩寵。
首先,竇融升任司空一職,食邑四縣,然后,兒子、侄子、孫子三人都迎娶了公主,而且竇融與其弟弟竇友還被加封了侯爵,從此,在西漢后期已經衰落的竇氏家族,進入東漢王朝后,竇融再度興盛了家族,同時也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值得一提的是,竇融雖說興盛了家族,但也只算是為竇家點了根小火苗,然而,他的子孫才真正是青出于藍。
因為在東漢王朝的中后期,竇融的子孫多次掌控著國家最高權柄,并且深度影響著漢帝國的發展方向,這個我們以后還會再說。
現在還是繼續說回竇融,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刻后,竇融卻沒有旁人想像的高興,因為他也是個官場老油條了,深知“水滿則溢、月滿則虧”的道理。
說白一點兒,對于光武帝給予竇家的極度恩寵,竇融的心里有顧慮。
因此,在往后的日子里,竇融的表現,一直都是低調謙恭的樣子,而且跟每個同僚都主動處好人際關系,在皇帝面前,他更是從不敢居功自傲。
當然了,劉秀看到竇融有這般覺悟,心里就更加滿意了。
只不過,竇融看不出皇帝的心里到底滿不滿意,他還是想探個明白、求個心安,于是,他決定跟劉秀演一出“主動辭職”的戲,以此來試探皇帝的想法。
這一年,竇融53歲,他給皇帝上奏疏說,自己太老了,但小兒子才15歲,又很不懂事,所以希望能辭掉官職,然后每天在家親自教育小兒子。
結果,這份奏疏傳到皇帝那里后,劉秀連一個字兒都懶得回復。
于是竇融再接再厲,在某次朝會結束后,等大臣們都走了,他又開始自己的表演,他再次向光武帝提出辭職。
這一回,劉秀忍不住了,他直接跟竇融說:最近天氣有點兒熱,你看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吧。
意思就是說,皇帝不準竇融辭職。
我們前面的作品說過,劉秀本來就是個奧斯卡影帝,因此竇融這點兒演技,根本瞞不過他,光武帝早就看穿他心里的顧慮。
于是,光武帝用“拒絕辭職請求”來告訴竇融:你就別胡思亂想了。
其實,劉秀是個好同志,他確實沒有虧待功臣,再說了,當年竇融治理河西有功,并且后來他舉河西之地歸附大漢,這更是大大的功勞一件,劉秀的心里對他還是很認可的。
當然,要是說皇帝對臣子沒有半點防備心理,那也不現實,但竇融為人謙恭、處事低調,皇帝對他還是放心的。
只不過,為人謙恭低調只是竇融的處世之道,他的子侄們可就沒學會了,甚至,這些家伙最終把竇融也坑慘了。
事情是這樣子的。
光武帝劉秀去世后,歷史來到漢明帝時代,竇融的那幾個兒子侄子們,就像是脫韁的野馬,開始屢屢犯錯,漢明帝只好對他們動起了屠刀。
當然,子侄們犯錯肯定與竇融無關,但漢明帝還是下詔譴責他,并且命他辭職回家養老。
沒了官職,或許對竇融來說,也并不是壞事,畢竟此時的他已經七十多歲,加上疾病纏身,正好無官一身輕呢。
只可惜竇融還沒輕多久,他的子孫又給他惹了不少禍,當然,他也無力再管這些爛攤子了。
幾年后,竇融因病離世,享年78歲。
竇融去世后,竇氏家族又一次掉進了谷底,但不用擔心,因為用不了多久,竇家還會再度雄起的。
這個我們以后再說。
話說回來,在光武帝時代,出現了一個教科書級別的歷史人物,有意思的是,據史料記載,這個人還是一名酷吏,但也是一名讓光武帝劉秀都尊重的酷吏,此人的名字叫:董宣。
下一期,我們來聊一聊,東漢初期的“酷吏”~董宣的故事,感謝您的觀看。
我是熱茶,一個愛歷史,也愛分享歷史的精神小伙,能給我點個關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