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位圣人叫王陽明,他年輕的時候,奉東漢的名將馬援為自己的偶像,王圣人不僅能把《馬援傳》倒背如流,而且多次夢見自己去祭拜馬將軍,還因此寫下了一首詩,作為紀念。
那么問題來了,能讓圣人王陽明都奉為偶像的馬援,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接下來,我們來聊一聊,東漢初期的名將~馬援的故事。
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趙奢,當年,趙奢立下戰功,被冊封為“馬服君”,于是,趙奢的后人多以“馬”字為姓。
馬援十二歲那一年,父親就去世了,他的三個哥哥為了培養馬援成才,決定把他送去學堂讀書。
但馬援讀書的天賦并不高,成績也總上不去,因此,書是越讀越沒信心。
大哥馬況看到馬援垂頭喪氣的,就想安慰一下他,馬況說:“人各有天命,你不用著急,我觀老弟你的將來,必定是個大器晚成之才。”
馬援聽了大哥的話,心情好了許多。
我們無法得知馬況是否有算命的本事,但我們很確定的知道,他安慰馬援的那句“大器晚成”,最后居然一語成讖。
既然馬援無心于書卷上,于是,馬況便勸弟弟去做點喜歡做的事兒。
馬援當然同意,他很喜歡到塞外體驗生活,如今終于可以前往了。但可惜的是,當他正準備動身的時候,大哥馬況突然得了急病,不久便去世了。
事實上,馬況不僅是馬援的大哥,還是他的人生導師,在迷茫的少年時代里,在困惑的成長道路上,馬況就像一盞明燈,為馬援照清前方黑暗的道路。
哥哥病逝后,馬援哭得撕心裂肺,他取消了去塞外的計劃,然后,留在家里給馬況守孝。
幾年后,馬援已經成年,他在朝廷謀得一個當督郵的小官。有一回,在押送犯人的過程中,由于閑得無聊,于是,他主動跟犯人談起了人生。
結果這一談很不得了,馬援覺得犯人的人生經歷實在太可憐了,因此一時心軟,他私下放走了囚犯。
但私放囚犯是違法的,就這樣,馬援也成犯人了,他無法再回去交差,只好逃亡到北地郡。
到了北地郡后,馬援人生地不熟的,處境是越來越困難,幸好人善天不欺,在不久后,皇帝下令大赦天下,如此一來,老馬的逃亡生涯得以結束了。
在往后的日子里,馬援繼續留在北地郡,發展畜牧業。讓人意外的是,雖然馬援讀書不行,但經商卻是一流的,短短幾年間,他的牧場已經有馬、牛、羊數千頭,以及谷數萬斛。很顯然,此時的馬援已經是富甲一方。
自從成了富豪后,追隨馬援的人也多了起來,手下賓客的人數,已經達到百戶之多。
雖然如今有錢又有人,但是馬援的理想卻并不在此,他始終認為,人活一世,如果只是為了守住那點兒財產,簡直是浪費生命。
馬援說過:“大丈夫處世,應當建功立業,名留青史。”這才是他的理想。
于是,老馬把財產全部分給貧困的百姓,然后,他帶著賓客們離開北地郡,去追逐那個“名留青史”的理想了。
那么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馬援通過人際關系,在新莽王朝那里謀得新城大尹一職,但是,當他正準備放手大干的時候,新朝就被更始政權推翻了。
剛就業就失業,實在有點兒尷尬。正好此時隴西的隗囂,高薪誠聘馬援,于是,老馬去隗囂集團上班了。
隗囂雖然很看重馬援,拜其為綏德將軍,凡事也必與他商議,但是,老馬的心里始終認為,隗囂并不是那種能幫他實現理想的領導。
直到有一天,馬援遇到了那個人,才徹底改變了他命運的軌跡,如你所知,這個人正是光武帝劉秀。
事情是這樣子的。
在馬援給隗囂打工期間,劉秀與公孫述相繼稱帝,然后,這兩位皇帝都想拉攏隗囂,但老隗一時不知應該歸附哪一邊,于是,他派馬援為使者,去兩位皇帝那里看看情況,然后再做決定。
這是馬援一生中最重要的環節,正是在這次的出使中,他第一次見到了劉秀,然后,兩人一番接觸下來,老馬驚訝地發現,劉秀才是百年一遇的明主,只有跟著這樣的領導,自己那個“名留青史”的理想,方有實現的可能。
于是,馬援出使完兩位皇帝回來后,給隗囂的回復是:公孫述喜歡擺譜、輕謾國士、難成氣候;劉秀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為政勤勉,頗有漢高祖風范。
說白一點兒就是:不用想那么多了,歸附劉秀就對了。
當然,隗囂最終確實選擇了歸附劉秀,但可惜的是,這個人性格有點兒反復無常,后來他又背叛了光武帝,而劉秀也懶得廢話,直接派兵滅了隗囂。
幸運的是,隗囂的反叛并沒有連累馬援,因為自從老馬提出歸附光武帝后,他本人就跳槽到東漢集團了,甚至隗囂起兵反叛劉秀的時候,馬援還寫信罵過這位舊領導,勸他回頭是岸。
雖然隗囂不肯回頭,但馬援早已上岸,由于老馬立場堅定,始終忠心于光武帝,劉秀對他也是越發信任。
當然了,為了報答光武帝的信任,馬援決定用功績來說話。
作為東漢開國知名度最高的將領,馬援為漢帝國奉獻了兩大功績:第一個是“征西羌”,第二個是“平交趾”。
我們先說征西羌,在光武帝十一年,羌人侵擾漢朝邊境,劉秀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率三千步騎兵迎戰羌人。
結果馬援大敗羌人,斬首數百級,獲馬牛羊萬余頭,守塞的羌軍有八千多人向漢軍投降。
不久后,馬援再次出擊羌人,羌兵也再次潰敗,漢軍這次斬首達千余級,羌人的侵擾最終得以平定。
我們再說馬援的第二個功績:平交趾。
光武帝十七年,交趾郡有一對姐妹領兵造反,劉秀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領兵前去平叛。
交趾郡就是現在的越南北部,在當時,那是屬于大漢的領土。馬援率兵與叛軍交戰,斬獲敵首數千級,投降漢軍者達萬余人,兩年后,在光武帝十九年,老馬徹底平定交趾郡的叛亂。
大家不要以為馬援這兩份功績,斬殺敵軍的數量有點兒少,就不以為意。事實上,這兩場戰役的難度,不低于東漢開國初期的任何一場戰役。
首先,漢軍是到別人的主場作戰的,而當地的環境又不像中原地區那樣一馬平川,相反,到處都是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頭,有些地方跟現在的森林差不多,走了進去,一不小心,隨時會迷失方向,這是非常考驗將領的能力的。
更重要的是,當地的氣候也跟中原不同,漢軍到了那里,很多人都水土不服,因此還生病了,如果不是馬援為將,換作其他將領根本無法招架。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些問題已經被馬將軍全部解決,而且在戰場上也大獲全勝,光武帝劉秀當然是非常滿意,他冊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
這一年,馬援58歲,回想當年,他大哥馬況說他是大器晚成,沒想到居然還說準了,這真是有點兒意思。
此時的馬援已經實現名留青史的理想,只不過,他似乎又有了更高的新目標,而且,他這個新目標有個很響亮的名稱,那就是:馬革裹尸。
事情是這樣子的。
馬援受封新息侯后,很多同僚上門祝賀,老馬盛情款待之余,突然大發感慨,他對身邊的好友孟冀說:“每天躺在功勞簿上貪圖享樂,非男兒所為,大丈夫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
說出這段話時,馬援的表情神色堅毅,孟冀看著他,有如天神下凡,心里極度敬佩。
為國捐軀,馬革裹尸還葬,這是一種偉大的精神理念,這個理念在后世千百年來,也鼓舞著一代代熱血男兒,他們為祖國奮勇殺敵、血染疆場,他們以馬革裹尸為人生最引以為傲的歸宿。
讓人意外的是,馬援的這個精神理念,最終也成為了現實。
光武帝二十三年,武陵郡有蠻人造反,劉秀派去了幾位大將率兵討伐,但終究還是失敗了。
在次年,也就是光武帝二十四年,馬援向劉秀主動請戰,皇帝考慮到老馬年紀太大,因此拒絕了。但馬援是不達目的不罷休,他繼續多次請求出戰,光武帝最終也只好答應了。
一個人年紀大了,可能會產生一種預感,這種預感或許會讓他知道,自己生命的終點,大概是什么時候到來。
馬援在這個時候請求出戰,除了希望能為國家奉獻最后那點兒力量之外,他應該也預感到,此次出征,自己可能是回不來了,當然,這也正符合他推崇的“馬革裹尸”精神。
然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在馬援率兵與蠻人交戰過程中,漢軍初期是取得了勝利,后來,在壺頭山圍困蠻人時,馬援身染重病,不久便死于軍營中。
這一年,馬援63歲。
值得一提的是,老馬在壺頭山的布置還是得以成功,只不過,由于他已經去世,這份功勞就歸于別人了。
但遺憾的是,馬援死后,遭到了奸臣梁松誣陷,馬家從此迅速衰落。而馬援的一個小女兒在堂兄的協助下,進入皇宮侍奉當時的皇后陰麗華。
小姑娘馬氏親眼目睹父親被誣陷的過程,也因此加快了她成長的速度,小姑娘確實很聰明,她很快便獲得了皇后陰麗華以及太子劉莊的喜愛。
最終在劉莊繼位后,馬氏成為皇后,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明德皇后。
馬氏當上皇后才一年,劉莊就下旨,把當年誣陷馬援的奸臣梁松斬首,看來,虎父無犬女啊。
當然,關于這些,我們以后講馬皇后的故事時再說吧。
馬援死后的結局不盡人意,而另一位名臣就比馬援幸運多了,他是當年竇漪房竇太后親弟弟的七世孫,此人極度精明,不僅自己得以善終,他的子孫還在東漢朝廷的中后期,掌握了最高權柄,此人的名字叫~竇融。
下一期,我們來聊一聊,東漢初期的名臣~竇融的故事,感謝您的觀看。
我是熱茶,一個愛歷史,也愛分享歷史的精神小伙,能給我點個關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