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能帶來多少改變?這是跑步菜鳥經常會問的一個問題,問跑友,問度娘,甚至不斷追問自己。
其實,這個問題的最佳回答方式是要用腳的,用你自己的腳來回答。腿邁不開,腳抬不起,不去丈量馬路的話,你永遠也得不到你想要的答案。
各位看官,容我以一個跑步菜鳥的親歷,來回答上面的問題。
5個全程馬拉松,5個半程馬拉松,這是我2016年的跑馬成績。其他中短距離,比如15KM、10KM、5KM等,就用“不可勝數”來形容吧,因為我懶癌煩了,沒去統計,也無心去統計。只要不下雨或者霧霾,5KM只是熱身,10KM是日常功課。
5個全程馬拉松分別是:烏蘭察布(04:43)——北京(04:29)——承德(04:25)——以色列沙漠(04:28)——蘇州(04:02)。其中,承德和蘇州是線下正式賽事,烏蘭察布、北京、以色列沙漠是線上全程馬拉松。承德、蘇州后面標的成績都是官方給出的凈成績,咕咚記錄的成績略快一些,蘇州馬拉松咕咚記錄成績是3小時59分23秒,沖過終點時,比賽現場計時牌上的時間是4小時零20秒。本來以為凈成績能進4小時,但最后的官方成績未能如愿,比較遺憾。2017年,先確立一個小目標:跑進4小時以內。
5個半程馬拉松分別是:渣打吉隆坡——金昌——哈爾濱——北京百里山水畫廊——意大利特倫托。全是線上,不過,半程馬拉松最好成績卻不在其中,而是備賽蘇州馬拉松訓練時跑出的成績(01:48)。
羅列一堆跑步的成績,算是對2016年的奔跑作一個總結。不過,真心不是跑步的“老司機”哈,因為2016年4月之前,我跑步的最長距離從未超過2公里。那么,這一路是如何跑過來的呢?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10公里:賢者距離
煙花三月,春綠江南岸。冬藏了一身肉肉的我,又開始了“一年之際在于春”的跑步計劃,往年總是跑跑停停,最遠距離從未超過2公里(歲末總結時憤憤地想,之前竟然竟然竟然如此不堪,未超過2公里!)。
2016年的跑步開始的稍微晚了一些,3月底,依然是過去的路子,每天最多也就1200米的樣子。不過,改變即將來臨。4月一個周末的下午,也許是午后的陽光和煦,也許是午后的微風怡情,也許是健身器材區俏麗大媽激勵的眼神,竟然跑了3公里之多。騷年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跑步距離逐漸增加。4月至6月,工作日每日基本保持在3公里左右,周末跑距增加到了5-8公里,最快配速6分33秒/公里。
量變的積累,終究會迎來質變。7月10日,也是一個周末的下午,奔跑的少年像發了失心瘋一般,竟然跑出了13公里的距離,平均配速7分34秒/公里。(列位配速3分鐘、4分鐘/公里的大神,這個配速是不是渣到爆,但不要吐哈,都是從菜鳥過來的了!)
跑步距離超過10公里,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居然感覺不到累,全身每個毛孔都出透了汗,整個身體變得輕盈、舒泰。沐浴后,肌肉也不酸、不脹、不痛,感覺體內不通透處皆通透,好像整個人被凈化了一樣。這里借用“賢者時間”的概念,姑且把10公里稱為“賢者距離”。不知道“賢者時間”的客官,可以去問度娘哈,她最懂。
跨越10公里這個檻,你就可以說自己是一個跑步愛好者了。沒跑過10公里的跑者,對跑步絕對不是真愛!10公里,就是跑者的加冕禮。沒跑過10公里的讀者,先去跑10公里再回來讀下文哈!
半馬:不可小覷
10公里之后,跑者就像憋足了勁的公牛,或加滿了油的跑車,抑制不住繼續拓展跑步距離的沖動。
這時候,一眾老司機的作用就體現了出來,老司機的金玉良言:每周增加跑量不要超過10%。老司機們是知道深淺的,勁再足也得摟著點,悠著點,不然很容易受傷或者出意外。
10公里之后,有些膽兒肥的跑者就直接朝著半馬(21.0975公里)絕塵而去,這也是為什么半程馬拉松經常出意外的緣故。今年12月10日舉行的“2016廈門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上就有兩位跑者發生意外猝死。
有些跑者過了“賢者距離”,跑爽了,認為再來一個11公里不在話下,產生輕視半馬心里。豈不知,準備不足、訓練不足,單憑一腔熱血和自認為耐力強韌,非常容易發生意外。老司機曰:一定要循序漸進,跑量每周增加不要超過10%。奉勸新進跑友們,一定要重視半馬,不要認為隨隨便便就能拿下半馬,認真準備,是上策。
縱然是資深跑友,對半馬也很謹慎。老司機跑半馬,完賽早已不是目標,全馬都跑了無數,平時訓練距離也動不動就超越半程馬拉松。他們跑半馬最大的追求就是刷新PB—— Personal Best(個人最好成績)。而刷新PB,勢必要增加運動強度,運動強度增大則易發生意外,特別是終點沖刺階段,身體很疲憊時,加快步頻、步幅,提升配速,心臟承壓太大,把控不好或者身體本身就有隱疾,就非常容易倒在終點線前,有的則是沖過終點線后驟停,意外發生。
跑馬誠可貴,生命價更高,不能為了發朋友圈而把命搭上。
撞墻:咬牙凝眉向前沖
說起發朋友圈,據說,2016年上海馬拉松時有一標語,上書:還差6公里就可以發朋友圈了。被稱為“跑馬拉松撞墻時最激勵人心的標語”,簡單、粗暴、直達靈魂深處?
如今跑完就發朋友圈,已經成了馬拉松賽事的一景:終點線過后,一眾跑友先拿出手機拍照,搞定照片后,馬上發朋友圈曬一下,瞬間贏得點贊無數。
撞墻期,一般指30公里后那段特別艱難的時刻,30多公里后,腿開始變得很沉重,配速開始下降,體能幾乎枯竭。我參加承德、蘇州兩個馬拉松時,在32公里后,看到很多跑友都在走,有的停下來壓腿、做體前屈等,承德馬拉松時我也走了一小段,蘇州是堅持一步未停直到終點。多數參賽者“撞墻”,是在32公里之后,用老跑友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說,就是“跑崩了”。
“跑崩了”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身體儲能不足,有的是訓練量不足,有的是從來沒有跑過30公里這么長的距離,還有的是缺乏經驗、體能分配不均。
比賽和平時訓練不一樣,賽場上,跑者成千上萬,如撒韁野馬般洶涌奔騰,競勝之心如烈焰般燃燒。沒經驗的跑者或者新手,容易壓不住前半程的速度,前期奮力爭先,超過N多人,一個又一個,你心里那個美啊!樂啊!但30公里之后,漸漸感到體力不支,配速就逐漸慢了下來,被后面的人超過,再超過,看著他們邁著輕盈的步伐,留給你一個又一個背影,你雙腿如灌鉛般沉重,徒喚奈何,無力追趕。這就是我跑承德馬拉松時的切身感受:后面超過你的人,比你前面超過的人要多得多。而且“跑崩”后,配速不是5秒、10秒地掉,而是半分、1分鐘地掉,你前面每公里節省的10幾秒時間,在這里如流水般,嘩啦一下就沒了,流失掉了。
這是慘痛的教訓啊!吃一塹長一智。蘇州馬拉松開槍起步后,我一直跟在一個目標4:00的跑友后面,前30公里配速恒定控制在5分10秒到5分30之間,30至40公里這一段,配速基本控制在5分48秒到6分30秒之間,最慢的是第38公里,6分39秒;第41、42公里,速度稍微有所提升,分別是6分17秒和5分42秒。據咕咚記錄,全程跑下來平均配速5分41秒,最快配速為5分06秒,總用時3小時59分23秒。官方凈成績比咕咚多了2分鐘,為4小時2分27秒。
對比我的承德、蘇州兩個馬拉松,獲得一個有價值的經驗:控速非常非常重要!千萬不要認為,反正后面大家都跑不動,前面就盡量跑快一點,多積累一點優勢。這樣的算盤其實是打錯了,留著體能分配給后半程,特別是30公里以后,超起人來,比前半程超人爽多了!
眼見那些疲憊的撞墻者,一個又一個地被甩到后面,你絕對信心爆棚!很有成就感!
終點:絕不逞強
最后說一說怎么安全地沖向終點。每次終點臨近,老司機的話就會在耳邊響起:“莫逞強”。我所在的咕咚“最i跑”跑團有眾多資深跑者,每次他們傳授經驗,都不止一次地強調終點莫逞強,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率和整體感覺調適最后2-3公里的配速,要穩,千萬不能驟然超出身體負荷地加速,否則以后就沒的跑了。
一個人跑線上全程時,基本沒有要終點沖刺的沖動,所以相對來說就安全些。比賽時,則要千萬珍重!蘇州馬拉松時一位年長的跑友說:“出事的都是想刷新成績的,有強烈PB欲望的,咱們跑步是為強身健體,不是玩命來了,沒那個必要!再說了自己幾斤幾兩,跑了這么多年還拎不清?能PB則好,不能也無所謂。”
確實,對于真愛跑步的人來說,我們喜歡的是跑步時的感覺,沒有必要舍本逐末地對成績錙銖必較。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一書中說:“跑步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根支柱。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誠如斯言!
換上跑鞋,迎著晨光,或者穿梭如墨的夜色,奔跑,奔跑,想著什么,或者什么也不想,一直奔跑。大汗淋漓時,傾聽體內熱血奔騰的聲音,回到最本真的肉體。
不知你是否體味過跑者的自由?那是一種最純粹的自由。奔跑的時候,工作壓力、家庭瑣事、愛恨情仇,所有纏繞在腦際的事務,一切的一切,都被拋在腦后,拋在風中,奔跑著,奔跑著,讓你的身體、你的靈魂回到最最最自由的時刻。
讓我們一起,自由地奔跑吧!你會遇到最好的自己!他不僅僅在42195米處,他會在奔跑的路上與你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