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
<a name="efd4ad27"></a>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
以下大量原文引用自第五項修煉
<a name="89a8f00a"></a>
學習型組織的真諦:活出生命的意義
許多人被問起,作為偉大團體一分子的經驗是什么時,最引人深思的回答是:覺得自己屬于一個比自我強大的事物的感覺,也就是大伙兒心手相連,共創未來的那種經驗。對他們來說,作為真正偉大團體一分子的體驗,是他們一生中最突出、生命力完全發揮的一段歲月。有些人竟其余生,希望尋求重溫此種經歷。
在過去數百年來的西方文化中,有一個字很少被使用,但卻可表達學習型組織的精神,這個字是metanoia,意思是心靈的轉變。這十多年來在輔導企業時,我們私底下原先是用metanoic organization來形容學習型組織的。希臘文這個字的意思是心靈意念的根本改變,一種“超覺”的經驗。在早期基督徒的傳統中,這個字特指醒悟而直接覺知至高無上的、屬于上帝的事物。在夭主教的經論中,這個字被翻譯成“體悟生命的真義”。
堂握metanoia的意義,等于掌握“學習”的更深層的意義,因為學習也包括心靈的根本轉變或運作。然而學習在目前的用法上已經失去了它的核心意義。在日常用語上,學習已經變成吸收知識,或者是獲得信息,然而這和真正的學習還有好大一段距離。
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創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系,以及擴展創造未來的能量。事實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
這就是學習型組織的真諦。對這樣的組織而言,單是適應與生存是不能滿足它的。組織為適應與生存而學習,雖然是基本而必要的,但必須與開創性的學習結合起來,才能讓大家在組織內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義。
目前,有些組織已扮演拓荒先鋒的角色,朝這條路上走去。但學習型組織的領域,仍然大部分有待開墾。我衷心地期望這本書能加快開墾的速度。
<a name="b09bdf3f"></a>
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
今天,在學習型組織的領域里,也有五項新技術正逐漸匯聚起來,使學習型組織演變成一項創新。雖然,它們的發展是分開的,但都緊密相關,對學習型組織之建立,每一項都不可或缺。我們稱這五項學習型組織的技能為五項修煉。以下,我們刻意將其中的核心“第五項修煉”先行介紹。
<a name="d12fdfae"></a>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當烏云密布、天色昏暗,我們便知道快要下雨了。我們也知道在暴風雨過后,地面的流水將滲入好幾英里以外的地下水中,明日天空又要放晴。這一切的事件雖有時空的差距,然而事實上它們都息息相關,且每次運行的模式相同,每個環節都相互影響,這些影響通常是隱匿而不易被察覺的。惟有對整體、而不是對任何單獨部分深入地加以思考,你才能夠了解暴風雨的系統。
企業和人類其他活動,也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影響著,這種影響往往要經年累月才完全展現出來。身為群體中的一小部分,置身其中而想要看清整體變化,更是加倍的困難。我們因而傾向于將焦點放在系統中某一片段,但總想不通為什么有些最根本的問題似乎從來得不到解決。經過五十年的發展,系統思考已發展出一套思考的架構,它既具備完整的知識體系,也擁有實用的工具,可幫助我們認清整個變化形態,并了解應如何有效地掌握變化,開創新局。
雖然工具是新的,系統思考的基本觀念卻是非常淺顯的。我們的實驗顯示,小孩子學習系統思考時非常迅速。
<a name="568a3ebf"></a>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自我超越”的修煉是學習不斷厘清并加深個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并客觀地觀察現實。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礎。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夠不斷實現他們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愿望,他們對生命的態度就如同藝術家對藝術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斷創造和超越,是一種真正的終身“學習”。組織整體對于學習的意愿與能力,植基于個別成員對于學習的意愿與能力。此項修煉兼容并蓄了東方和西方的精神傳統。
遺憾的是,幾乎沒有任何組織鼓勵他們的成員以這種方式成長。這個領域是一片龐大而尚未開發的處女地。漢諾瓦公司的歐白恩說:“企業的員工多半聰明、受過良好的教育、充滿活力、全心全力渴望出人頭地。但他們到了三十多歲時,通常只有少數平步青云,其余大多數人都失掉了開始時所有的企圖心、使命感與興奮感,對于工作,他們只投入些許精力,心靈幾乎完全不在工作上。”這種組織設計所造成的個人生涯是多么可悲!
而且令人驚訝的是,就個人而言,也只有少數的成年人努力發展本身,超越自我。當你詢問成年人的愿望是什么,通常他們首先提到較負面的、想要除掉的人或事。例如他們說:“我想要我的岳母搬走”,或“我想要徹底治好背痛”。然而自我超越的修煉壩,是以厘清對我們真心向往的事情為起點,讓我們為自己的最高愿望而活。
這里,最有趣的部分是:個人學習與組織學習之間的關系、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承諾,以及由一群“學習者”組成的企業所特有的精神。
<a name="9d8be499"></a>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象、印象。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例如,對于常說笑話的人,我們可能認為他樂觀豁達;對于不修邊幅的人,我們可能覺得他不在乎別人的想法。在管理的許多決策模式中,決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也常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如果你無法掌握市場的契機和推行組織中的興革,很可能是因為它們與我們心中隱藏的、強而有力的心智模式相抵觸。
殼牌石油公司是第一家了解加速組織學習好處的大企業,他們發現隱藏的心智模式影響既深且廣,尤其是當它成為共有的心智模式時。殼牌石油公司之所以能成功地度過1970和八十年代石油危機的巨大沖擊,主要歸功于學習如何浮現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改善。(在七十年代初期,殼牌石油在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中敬陪末座;到八十年代末,它已經成了最強的一家)。最近剛由殼牌石油公司退休的企畫主任德格說:“要在變動的企業環境中持續調適與成長,有賴組織化的學習,這是管理團體改變對公司、市場與競爭者的共有心智模式的過程。因此我們把企畫看成學習,而把公司整體企畫看作組織化的學習。”
把鏡子轉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煉的起步;借此,我們學習發掘內心世界的圖象,使這些圖象浮上表面,并嚴加審視。它還包活進行一種有學習效果的、兼顧質疑與表達的交談能力——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a name="2c6c356e"></a>
第三項修煉:建立并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_<br /> 如果有任何一項領導的理念,幾千年來一直能在組織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擁有_種能夠凝聚、并堅持實現共同的愿景的能力。一個缺少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必定難成大器。IBM公司以“服務”,拍立得公司以“立即攝影”;福特汽車公司以“提供大眾公共運輸”;蘋果電腦公司以“提供大眾強大的計算能力”為組織共同努力的最高鵠的。這些組織都在設法以共同的愿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有了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大家會努力學習、追求卓越,不是因為他們被要求這樣做,而是因為衷心想要如此。但是許多領導者從未嘗試將個人的愿景,轉化為能夠鼓舞組織的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也常以一個偉大的領袖為中心,或激發自一件共同的危機。但是,如果有選擇的余地,大多數的人會選擇追求更高的目標,而并非只暫時解決危機。組織所缺少的,是將個人的愿景整合為共同愿景的修煉——注意我指的不是一本按部執行的手冊,而是一套引導學習的原則。
共同愿景的整合,涉及發掘共有“未來景象”的技術,它幫助組織培養成員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而非被動的遵從。領導者在精熟此項修煉的過程中,會得到同樣的教訓:一味試圖主導共同愿景(無論多么的有善意)會產生反效果。
<a name="98eb0c25"></a>
第四項修煉:團體學習(Teaml,Learing)
在一個管理團體中,大家都認真參與,每個人的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何以集體的智商只有六十二?團體學習的修煉即在處理這種困境。然而我們知道團體確實能夠共同學習;在運動、表演藝術、科學界,甚至企業中,有不少驚人的實例顯示,團體的集體智慧高干個人智慧,團體擁有整體搭配的行動能力。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
團體學習的修煉從“深度匯談”(dialogue)開始。“深度匯談”是一個團體的所有成員,攤出心中的假設,而進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希臘文中“深度匯談”(dia-logos)指在群體中讓想法自由交流,以發現遠較個人深入的見解。有趣的是,“深度匯談”在許多“原始”文化中仍然保存,例如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在現代社會中則幾乎已完全喪失。今天,人們重新發現“深度匯談”的原理與技巧,并使它更適合現代的需要。(“深度匯談”與我們熟知的?討論”或“對話”不同,我們在第十二章會詳加介紹。)
“深度匯談”的修煉也包括學習找出有礙學習的互動模式。例如“自我防衛”的模式往往根植于團體的互動中,若未察覺,則會妨礙組織學習。如果能以有創造性的方式察覺它,并使其浮現,學習的速度便能大增。
團體學習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為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體而不是個人。除非團體能夠學習,組織便也無法學習。
日新又新,不斷創造未來
<a name="51d062e4"></a>
第五項修煉總結
(abser注:我認為建立共同愿景是最重要的核心,也是內驅)<br />_<br /> 但是“系統思考”也需要有“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團體學習”與“自我超越”四項修煉來發揮它的潛力。“建立共同愿景’‘培養成員對團體的長期承諾。“改善心智模式”專注于以開放的方式,體認我們認知方面的缺失,“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力量,使團體力是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自我超越”則是不斷反照個人對周遭影響的一面鏡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煉,人們將陷入“壓力一反應”式的結構困境。
最后,系統思考可以使我們了解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以一種新的方式使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與所處的世界:一種心靈的轉變,從將自己看作與世界分開,轉變為與世界連結;從將問題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轉變為看到自己的行動如何造成問題。學習型組織是一個促使人們不斷發現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處境,以及如何能夠加以改變的地方。如同阿基米得所說的:“給我一根夠長的杠桿,我單手便可以移動這個世界。”(注:這里是改寫了原文的)
<a name="c5b67798"></a>
建立共同愿景的修煉
<a name="b9816325"></a>
鼓勵個人愿景
共同愿景是從個人愿景匯聚而成,借著匯集個人愿景,共同愿景獲得能量和培養行愿。就如同漢諾瓦保險的歐白恩所觀察到的:“我的愿景對你并不重要,惟有你的愿景才能夠激勵自己。”這并不是說人們只需在乎自己個人的利益;事實上,個人愿景通常包括對家庭、組織、社區、甚至對全世界的關注。歐白恩之所以強調個人對周遭事物的關注,是由于真正的愿景必須根植于個人的價值觀、關切與熱望中。這就是為什么共同愿景真誠的關注是根植于個人遠景。這個簡單的道理卻被許多領導者給忽略了,他們往往希望自己的組織必須在短期內建立一個共同愿景。
有意建立共同愿景的組織,必須持續不斷地鼓勵成員發展自己的個人愿景。如果人們沒有自己的愿景,他們所能做的就僅僅是附和別人的愿景,結果只是順從,決不是發自內心的意愿。另一方面,原本各自擁有強烈目標感的人結合起來,可以創造強大的綜效(synergy),朝向個人及團體真正想要的目標邁進。“自我超越”是發展“共同愿景”的基礎,這個基礎不僅包括個人愿景,還包括忠于真相和創造性張力。而共同愿景能產生遠高于個人愿景所能產生的創造性張力。那些能獻身去實現崇高愿景的人,都是能夠掌握創造性張力的人;也就是對愿景有明確的了解,并持續深入探詢真實情況的人。正是因為體會過創造性張力的力量,他們深信有能力創造自己的未來。
在鼓勵個人愿景時,組織必須注意不要侵犯到個人的自由。如第九章“自我超越”所談的,沒有人能將自己的愿景給別人,也不能強迫他人發展愿景。然而,有些正面的行動卻能創造鼓勵個人愿景的氣候。最直接的是由具有愿景意識的領導者,以鼓勵其他人分享他愿景的方式溝通。這是愿景的領導藝術:從個人愿景建立共同愿景。
<a name="a6e9ab5c"></a>
塑遇整體圖象
如何結合個人愿景以創造共同愿景呢?一個貼切的比喻是全像攝影術(hologram),它是一種以交錯的光源,創造出三度空間圖象的攝影術。
如果你分割一張照片成兩半,每一半只能顯示出整個圖象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你分割一個全像底片,每一部分仍然不折不扣地顯現整個影象。你繼續分割全像底片,不論分割得多細,每一部分仍然能顯現出整個影象。相同的,當一群人都能分享組織的某個愿景時,每個人都有一個最完整的組織圖象,每個人都對整體分擔責任,不僅只對自己那一小部分負責。但是全像底片的每一小片并非完全相同,因為每一小片都代表從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整個影象;就如同你從窗簾戳幾個洞看過去,每個洞都提供一個特有的角度來觀看整個影象。同樣的,每個人所持有的整體愿景也都有其不同之處,因為每個人都有獨自觀看大愿景的角度。
如果你把全像底片的各個小片組合起來,整體影象基本上并未改變,畢竟每一個片段都有個整體的圖象,但是圖象卻會愈來愈清晰、愈真實。當有更多人分享共同愿景時,愿景本身雖不會發生根本的改變,但是愿景變得更加生動、更加真實,因而人們能夠真正在心中想之、愿景逐漸實現的景象。從此他們擁有伙伴,擁有“共同創造者”;愿景不再單獨落在個人的雙肩上。在此之前,當他們尚社孕育個人愿景時,人們可能會說那是“我的愿景”,但是當共同愿景形成之時,就變成既是“我的”也是“我們的”愿景。
學習建立“共同愿景”這項修煉的第一步,是放棄愿景總是由高層宣示,或是來自組織制度化規劃過程的傳統觀念。
<a name="9977f2a9"></a>
絕非官方說法
在傳統的階層式組織里,沒有人懷疑過愿景應來自高層。在這樣的組織中,通常指引公司的大藍圖是沒有被大家分享的,每一個人只是聽命行事,以便能夠完成他們的任務,來支持組織的愿景。赫門米勒家具公司的賽蒙說:“如果我是傳統威權組織的總經理,推行新愿景的工作,將會比今天所面對的問題簡單得多,因為組織里大多數的人不必了解這個愿景,只須知道我對他們的期望是什么。”
然而近年流行的、建立愿景的過程,與傳統中由上而下形成的愿景沒什么不同。最高管理當局通常借由顧問的幫助寫下“愿景宣言”,這些愿景通常是為了解決士氣低落或缺乏策略方向的問題;它可能結合對競爭者、市場定位,與組織優弱勢等項目的廣泛分析。然而,結果常令人感到失望,原因如下:
第一,這樣的愿景通常是治標而非治本的;透過一次建立愿景的努力,為公司的策略提供遵循方向,一旦寫下來后,管理者就認為他們已卸下建立愿景的職責。最近,我在創新顧問公司的一位同事,向兩位企業主管說明我們的顧問群如何協助建立愿景。在他進一步說明之前,其中一位主管打斷他的話說:“我們已經做好了,我們已經寫下共同愿景宣言了。”這位同事回答說:“那很好,你們得出什么樣的愿景?”這位主管轉向另一位問道:“喬治,我們的愿景宣言放在哪里?”寫下愿景宣言或許是建立共同愿景的第一步;但是,愿景只在紙上陳述而非發自內心,是很難使愿景在組織內扎根。
由最高管理當局撰寫愿景宣言的第二個缺失是,這種愿景并非是從個人愿景中建立起來的。在追尋“策略性的愿景”時,個人愿景常被忽略;而“官方愿景”所反應的僅是一、二個人的個人愿景。這種愿景很少在每一個階層內進行探詢與檢驗,因此無法使人們了解與感到共同擁有這個愿景,結果新出爐的官方愿景也無從孕育出能量與真誠的投入。事實上,有時它甚至無法在建立它的高階管理團體中鼓起一絲熱情。
<a name="9a4e22ce"></a>
不是單一問題的解答
此外,愿景不是問題的解答,如果它僅被當成問題的解答,一旦士氣低落或策略方向模糊不清的問題解決以后,愿景背后的動力也會跟著消逝。領導者必須把建立共同愿景當成日常工作的中心要素,是持續進行、永無止境的工作。實際上它是經營理念的一部分;經營理念不僅是企業的愿景,還包括企業的目的與核心價值,遠比通常占滿最高主管腦海的統計圖表或部門結構重要。
有時候,管理者期望從公司的策略規劃過程中顯現共同愿景,但結果與意圖由上而下建立愿景一般的失敗;大多數的策略規劃無法孕育真正的愿景。根據哈梅爾與普拉哈拉德所說的:“創造性策略很少是從每年例行的規劃過程中產生的。每年例行的規劃雖然逐年有所改進,但下個年度策略的起點,幾乎仍然總是這個年度的策略,因此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公司仍會對它熟悉的市場區隔與地區堅守不移。推動佳能公司進入個人式復印機事業的想法,出自海外銷售分支機構,而不是在日本本土的企畫人員。”
這并不是說愿景不能從高層發散出來。但是有時愿景是源自不在權力核心者的個人愿景,有時是從許多階層互動的人們中激蕩而出。分享愿景的過程,遠比愿景源自何處重要。除非共同愿景與組織內個人的愿景連成一體,否則它就不是真正的共同愿景。對那些身居領導位置的人而言,最要緊是必須記得他們的愿景最終仍然只是個人愿景,位居領導位置并不代表他們的個人愿景自然就是組織的愿景。
最后,意圖建立共同愿景的領導者,必須樂于不斷把自己的個人愿景與他人分享。他們也必須試著問別人:“你是否愿意跟我追求此一愿景?”對領導者而言,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a name="079fdd0d"></a>
投入
在現今的組織中,真正投入的人只有少數,而真正奉獻的人則更少,大多數的人仍在遵從的地步。遵從的跟隨者跟著愿景走,他們依照別人的要求做事情。他們對愿景都有某種程度的支持,但是,他們并非真正地投入或奉獻。
遵從常被誤認為是投入及奉獻,部分原因是大多數的組織一直都是以遵從為基本要求,以致不知道如何識別真正的奉獻。另外,遵從有數個層次,有些層次的遵從會使得某些行為看起來非常類似投入和奉獻。以下便以幾個層級來說明,成員對組織共同愿景的支持程度:
- [x] 奉獻:衷心向往之,并愿意創造或改變任何必要的“法則”(結構性的),以全心全意地實現它。
- [x] 投入:衷心向往之,愿意在“精神的法則”內做任何事情。
- [x] 真正遵從:看到愿景的好處。去做所有被期望做的事情,或做得更多。遵從明文規定,像個“好戰士”。
- [x] 適度遵從:大體上,看到了愿景的好處。做所有被期望做的事情,但僅此而已。是個“不錯的戰士”。
- [ ] 勉強遵從:未看到愿景的好處,但是也不想打破飯碗。不得不做剛好符合期望的事,但也會讓人知道,他不是
真的愿意做。
- [ ] 不遵從:看不到愿景的好處,也不愿做被期望做的事情。“任你苦口婆心,我就是不干。”
- [ ] 冷漠:既不支持也不反對愿景。既不感興趣,也沒有干勁。“下班時間到了嗎?”
<a name="0798e734"></a>
是什么 為什么 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