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百憂醫生曾說:“接納每一種生病綻放的姿態。”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是在為家庭和社會生病。
當了解了這十二位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故事后,就會發現,許多患者的精神疾病不是先天,而是后天形成的,特別是在兒童時期受到的精神壓力和沖擊。他們沒辦法調節自己情緒的壓力,很多時候,這種情緒壓力來源于自己的家庭。
在《尋找百憂解》故事中有一位叫盧偉的“貓爸爸”,患有“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礙”,一種病理性的酒精依賴。
盧偉的精神疾病來源于兒時父母婚姻的破碎。小時候盧偉的父母經常吵架,他就會用被子將自己蒙住,捂住耳朵。盧偉最難忘的回憶就是父母離婚后,母親將自己交給父親的時候。母親把他送到父親工廠外,他看著母親轉身離開,烈日炎炎,非常口渴的他,就呆呆地站在那里看著母親越走越遠,直到夕陽落下。直到現在,他看到刺眼的陽光,就會出現口渴的感覺,哪種感覺是無論喝多少水都無法緩解的感覺。
母親的離開,父親的外出,年少的盧偉遇見了自己的師傅,跟著師傅喝了第一杯酒后,盧偉突然覺得自己的“口渴”消失了,盧偉第一次喝醉時,他突然感覺童年的陰影也模糊了。于是,“酒精”成了盧偉的“好朋友”,盡管他曾嘗試多次與“好朋友”分開,但都以失敗告終。盧偉后來再一次因喝酒回到精神病醫院。
在孩子童年時期,父母的關系極大地影響了孩子的幸福度。夫妻爭吵是難免的,但是孩子會看到父母不同的一面,同時父母緊張的、不良的情緒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面對父母爭吵的場面,孩子的精神壓力也會達到頂峰。當父母爭吵時,應盡量避開孩子,但爭吵無法避開時,應在爭吵后,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壓力。可以坦然地告訴孩子,爭吵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就像你和好朋友爭吵一樣。通過孩子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孩子了解到父母的爭吵沒有那么可怕。父母感情破碎,走到離婚那一步時,要讓孩子確定,無論父母關系如何變化,父母對自己的“愛”是一直不變的。孩子不應成為父母感情破碎的“犧牲品”。因愛出生的“結合體”,也應帶著愛長大成人。
盧偉之所以叫“貓爸爸”,是因為他無比耐心和負責的照顧小貓,仿佛小貓就是他的孩子,是他的精神寄托。他照顧了小貓,小貓也治愈了他,但這不是能根治他的,還得從根源去想辦法。
幸福的童年會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則需要用一生去治愈!作為老師,一定要了解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去關心關愛他,讓每個孩子有被治愈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