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一篇文章《回不去的故鄉》,作者如實而憂心忡忡地記錄了故鄉的諸多改變,人文環境,思想道德,生存發展及精神世界等等各個方面,農村在快速奔小康的浪潮中受盡沖擊,放眼望去,稍有能力的人家都奔城里去了,留下的是破罐破摔的沒有“本事”的人……
作者是屬于有能力的人,脫離了農村,再也不用回到故鄉了。我生長在農村,豈能不明白農村所存在的那些問題,然而對于“回不去的故鄉”這樣的字眼我仍然難以接受,正是因為有問題的農村被越來越多的人遺棄,正因為“不回去”,才變成“回不去”的角落。農村娃從小就在“好好念書,考個好大學才是你唯一的出路”這句話里長大,一批批奮發圖強的農村娃如愿離開了父輩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偶爾回憶一下故鄉,就發現了不可逆轉的距離,感嘆再也回不去了。
還有一篇也是如此,尤其是文末那行較為醒目的黑體字:致終將消逝的農村。我很感謝這些從農村走出去的還愿意關注農村的文化人,不過我仍然想問問,誰賦予他們的能力,可以這樣妄下斷言!
今天又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一位清華大三學生利用寒暑假深入農村,和農民同吃同住,如實地記錄了他的所見所聞及所思,28萬字的鄉村調查紀實作品《厚土》問世,提出了要以“手足之情”來實施鄉村建設,要下到底層切身體會農民的需求,“要貼近地皮,才能看清楚草根”……我尚無緣拜讀此書,這位叫肖亞洲的大學生的言行已經在我心里掀起颶風,為年輕的一代里還有這樣的實干家而開心不已,他的見解對那些坐在會議室里指手畫腳的專家們來說,無疑是一道雪亮的閃電,照見了他們心底的片片空洞。
一直關注著關于“農村”的話題,農村缺知識,缺科學發展觀,缺便利的交通……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如今務農的人數逐年減少,農產品的價格靠政府財政補貼才不至于太低,許多村莊再不見農忙景象,發展副業又大多滯銷,人們的積極性大打折扣,于是乎出現了打牌,賭博,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如果僅僅站在某個高度來指責,唾棄,是一種矯情,只要找到其中的根源所在,予以解決,這些現象并非一成不變。
縱觀幾千年的歷史,農民從來不是時代的寵兒,卻一直是國家最牢固的基石。如今這基石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抽離和削弱,而且還在繼續著,試想長此以往,基石成空,我們共和國的大廈能否像宮崎駿的動漫一樣,成為漂浮的移動城堡!
基石不牢,再金碧輝煌的建筑物都將岌岌可危。
有很多的村莊在觀念日新月異的當下,無奈地淪為城里人節假日休閑娛樂的場所,提供土菜館,農家樂,以求博得一笑,讓他們在吃慣了山珍海味之余偶爾嘗試新鮮綠色食品,讓他們呼吸慣了煙塵夾雜的空氣偶爾呼吸一下純凈濕潤的空氣……我的心痛有時陷入莫名的悲哀,有時又轉化為暗涌的憤怒,是誰在主宰城鄉間沉沉浮浮的命運?是誰將城鄉之間的距離拉得如此之大?
黃天厚土,我們難離難棄,希望有更多的智者走進農村,農民和農業,希望國家提出的“城鄉一體化”得到更多的支持,希望《厚土》在更多人心里掀起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