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殘荷聽雨聲
? ? 從古至今的詩文里,從來就不缺詠荷的聲音,可無論是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從來都是描寫嬌柔的盛開的荷花,彌望的郁勃的荷葉,詩人們似乎都青睞盛夏蓮池的盛景,而極少顧及暮秋時衰敗的殘荷,可總還是有些細膩的詩人捕捉到了這份殘荷的詩意,李義山的這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就當是深得這蓼花菱葉的真諦了。
? ? 是的,嬌妍婀娜,亭亭玉立自然是美的,可是那紅玉影亂,繁霜纖梗的凄清不也別具一番風情,而那蓼花菱葉不勝愁的身影不也恰具一番詩意么!
? ? 我常想李商隱的這句詩竟不像是他匠心獨運作出來的,而是天地間本來有這么一句話,恰巧被他吟了出來,秋天的暮色里,淅淅瀝瀝的冷雨不期而遇,為本就惆悵的秋日更是添了一分凄迷的意味,點點滴滴,點點滴滴,亂灑衰荷,本就多情的詩人面對此雨此荷,聽著這碎瓊之聲,回憶起很久以前泛黃陳事,觸動了內心深處某一柔軟的角落,情不能自已,萬千思緒不知從何說起,卻不知是何處的靈機,將這番思緒只化為一句詩“留得殘荷聽雨聲”。
? ? 愁緒有了載體,殘荷也因此與雨結了機緣。
? ? 那么,纖巧裊娜的炎夏倩影從此不再唯一,碧葉萬頃的仲夏風光也不復攝人心魄,唯有這衰敗的芰荷,重露繁霜下的殘葉,這凄凄迷迷,點點滴滴的冷雨,更有這千回百轉的因緣,令人傾心,使人絕倒,仿佛這殘荷就是因等雨而留,雨也是因殘荷而落,纏綿的心緒也正因荷與雨的交融而氤氳開來,總之,萬物有情,一切皆緣。
? ? 偉大的詩人,無意中的邂逅,宛若天成的詩句,無限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