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構圖是照片的骨架,但骨架是如何支撐起畫面的呢?
雖然這個問題看似簡單,but實際上是非常復雜與深奧滴~攝影中的構圖,到底有啥作用呢?
讓我們先從構圖最基本的作用開始了解吧……
1. 引導視線
構圖的最基本作用,是主動地引導觀眾視線。
什么叫“主動引導觀眾視線”?光用文字說明可能很難解釋清楚,我們來舉例說明吧。
先請大家看看這張照片:
你看見這幅照片的第一視覺落腳點在哪里?
如果我沒猜錯,絕大部多數同靴的第一視覺落腳點,都在畫面縱深處,遠方穿破云層的霞光那里吧。
稍微改動一下,大家的第一視覺落腳點就會完全不同了!不信?那就請大家再看介幅圖。
我猜,大家的第一視覺落腳點應該在畫面下部的海螺那里吧,然后才順著畫面縱深看到遠處的霞光。
實際上,你在欣賞這張照片的時候,你分了兩個步驟,也就是說,畫面擁有兩個層次。
而攝影師可以通過他的構圖,來影響觀眾的觀測順序和觀測層次,這就是“構圖能主動引導觀者視線”。
再舉個栗子:
大家的第一視覺落腳點,是在哪兒呢?
我想,大多數人的視線應該都是停留在花海與天空的交界處。往畫面縱深看,是人看圖時的固有習慣。
如果改動一下,在花海中加上一條小徑呢?
這時候大家的第一視覺落腳點應該是在花海中的小徑,然后順著小徑延伸到天邊。
通過上述栗子,大家可以森森的感受到構圖就是攝影師的武器,通過構圖可以告訴觀者:你應該這樣看。
無論是前景構圖,延伸線構圖,透視構圖或者漸變構圖,實際上都是在起著這樣一個作用:主動引導觀眾視線。
2. 分清畫面主次
有時候,僅僅告訴觀眾“該怎么看”還不夠,我們還要告訴他們:注意了,我的這幅作品的主角是這個!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還是舉個栗子來說明吧~
大家隨便瀏覽一下這張圖片,然后回想一下畫面留在你腦海內的東西:
閉上眼睛幾秒鐘,不許看圖哦,回憶一下你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掐指一算,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那盆左下角的花草吧,哈哈~然后才是大環境(準確的說是畫面后方的那把傘)。
稍微改動一下,再看看:
留在大家腦海內的東西應該只有兩樣:一盆花草,和另一盆花草。
你是希望人們記住整個大環境呢,還是只記住這兩盤花草呢?
這完全由攝影者決定,也就是說,你能通過構圖去決定你的主次內容,讓觀者記住哪些信息,然后過濾掉哪些信息。
3. 表達不同情緒
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構圖,卻能表達出大不相同的畫面情緒。
老規矩,舉個栗子:
這個畫面表現的是安靜、祥和的美好氛圍。
再看介幅:
你有沒有覺得不穩定、不安定感?
畫面內容幾乎沒有變化,但下圖采用了傾斜構圖,加劇畫面不穩定性,從而影響人的心理,這就是構圖的第三個作用:傳達情緒。
你要告訴觀者:我這幅圖片想傳達的是喜悅,是悲傷,還是落寞。畫面內容是情感的一部分,而構圖亦是如此。
再舉一個栗子:
這幅圖就是純風景,表達的是自然的美,沒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傾向。
而如果在畫面中加進一個小小的人呢?
雖然只是加進了一個小小的人,卻能迅速吸引觀眾的視覺焦點,而且還營造出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意境。
你到底是想要記錄自然之美,還是表達寂寥的感覺?構圖可以幫你。
總結:
當你在構圖的時候,你要思考的是:我是要引導觀者去看圖,還是想要告訴觀者這幅圖的主角,或者是想通過構圖向觀者傳達情緒。
當你選中其中一個或數個效果的時候,你再去想具體的構圖方法。比如說,通過引導線構圖來移動觀者視線,通過三分法來平衡主次角色,或通過傾斜構圖來表達強烈情緒等等。
總而言之,構圖實在是博大精深,但當你知道你想要的效果是什么的時候,比掌握一萬條具體的構圖法則都來得重要與容易。
最后啰嗦一句,有人看了我的回答,馬上接著問,“哪種構圖最好呢?”
對此,我只能說這種問題其實毫無意義……
構圖的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有當構圖應用于具體的景象時,才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效果,關鍵看這種效果是否滿足我們的拍攝需求。一句話,沒有最好的構圖,只有最合適的構圖。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