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關注心理咨詢這一領域的多是有一定經濟能力、文化程度以及空余時間的小資階層。多數人發現了自己身上的問題后,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去學習心理咨詢,考一個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所以也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學心理學的便是心理有問題的。
心理咨詢的療效40%在于咨訪關系,30%在于技術流派,另外30%屬于不確定因素。在一個咨詢室里,咨詢師與來訪者建立的信任而健康的關系對來訪者的成長是有極大幫助的。而出于病恥感而選擇考證自救的人,則無法獲得這一占最大比重的治療因素——關系。為什么總是有文章指出很多咨詢師缺乏個人體驗呢?因為他們在成為咨詢師之前就不愿打開自己,更何況有了咨詢師這一層防御的殼之后呢?不少持證的咨詢師在與人互動中也表現出了強烈的防御和投射并缺少自我覺察。
例如做沙盤游戲治療,很多人不解,就是在那擺擺玩具罷了,這么貴,我自己回家買一套讓孩子天天玩,不一樣嗎?孩子出了問題,本就是與家長的關系出了問題,扭曲的關系帶來了所謂的“心理問題”,咨詢師在與孩子一起玩沙盤的過程中,除了技術的使用之外,與孩子建立信任而健康的關系也是極為重要的療效之一。
除非你對人的心理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和敬畏之心,并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用于閱讀和自我提升,不然成為一個咨詢師真的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前文便講到關系對于心靈的療愈作用,互助團體在國外非常的流行,在美國不管是生理疾病或是心理疾病,各種成癮,都會假如各種各樣的互助團體相互支持,甚至有人因為生活太無趣而謊稱自己有病進入這類團體尋求人際溫暖。(電影《搏擊俱樂部》便有這一情節,這也是一部經典的敘述人格分裂的電影,非常精彩,可以自行搜索觀看)
國內多數的網絡互助群存在以下狀況:
1.不收費。我一直認為不收費是對心理咨詢這一行業傷害最大的行為。沒有回報意味著咨詢師在消耗自己,容易職業倦怠;而求助者卻因為免費而缺乏動力,咨詢是一場拉鋸戰,并不是一片和氣。咨詢師與來訪者沖突的出現才是真正治療的開始,但是這個時候,求助者想,反正是免費的,我再找下一個人幫我就好了。
2.過度退行。精神分析認為適度退行,即回到童年的心理狀態或是創傷狀態,同時釋放情感,便是心理治療。但是在互助群里,很多人是過度退行的,總是保持著幼稚的狀態,并縱容自己的情緒。雖然心理學鼓勵大家多愛自己,對自己多一些允許,但過度退行對自己是有害的哦
3.相互拖累。受害者情結嚴重的人,肯定也有很強的拯救者情結,對于他人的痛苦也不忍拒絕。于是很多時候你是進去求助的,但是到最后卻成了他人的支持,有人整天向你訴苦,把自己的情緒傾瀉給你。
很多人問我,抑郁了怎么辦?我說,去百度吧,因為百度說的肯定比我全面。現在所謂的對抑郁的看法,是去個性化的,就好像感冒一樣,假設所有的抑郁都有相同的去應對,用相同的法子去改變,所以你可以問一個素不相識的心理咨詢師:我抑郁了怎么辦?咨詢師跟你侃侃而談,多運動,多曬太陽,調整心態,接納自己,學會愛自己……你聽他講了半天,還不如你去百度一搜看一看來的全面,而且完全沒用。因為這個對話,主題是抑郁,而不是“你的”抑郁,更不是你。尤其是這個大數據時代,對各種癥狀的研究,我甚至不用認識你,了解你,就能給出無數種方法。如今社會大眾關心的心理學,是針對癥狀的,而不是針對人這一存在的。
每個人的抑郁,都是不同的。寡婦的抑郁是寂寞,志強的抑郁是總是被和別人比較,莉莉的抑郁是不能做自己,母親的抑郁是孩子不聽話。抑郁只是一種表現形式,我們更應該關注抑郁背后的人
沒有必要一定去醫院的精神科。精神科醫生的門診量是極大的,他們的主要工作便是鑒定,開藥。在醫院的精神科醫生沒有多余的精力做談話治療,他們的主攻方向也不是談話治療。而藥物可能改變你的情緒,但不能改變你對世界的解讀方式,也不能改變你跟他人的互動方式。假如真的需要吃藥,咨詢師會把你轉介到醫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