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中看,黃河飛流在這里繞了一個彎,依偎著騰格里的沙丘,拐出了一個大大的“幾”字。黃河兩岸,一邊是欲斷云天的中國第四大沙漠,另一邊卻是擁有綠洲田園的“塞上江南”。60多年前,這片天沙盡頭還是一片寂寥。固沙、治沙,“方格模式”卓有成效;保護、開發,而今,這里吸引了大批海內外游客,熱鬧非凡。“國內首批5A級景區”“全球環保500佳”……沙坡頭,儼然成為寧夏旅游的亮麗名片。
圖:沙坡頭“幾”字灣。
黃河區
在沙坡頭,奔騰東進的黃河已經變得溫柔起來,給了游客近距離體驗古老黃河文化與自然魅力的良機。
穿上救生衣,扣好系帶,便可登上羊皮筏子在黃河上隨波逐流。筏子約兩平方米,沒有帆,也沒有舷墻。五人一筏、五筏一組,順流而下,跌宕起伏。黑山峽中浪大時,焦糖似的黃河水與筏子碰撞,濺起的浪花不時打在筏上。雖然緊張,卻大氣不敢亂出。嘩嘩的水聲,伴隨筏工“老把式”的講述,合著遠處傳來的《花兒與少年》的民謠,道出羊皮筏子這一黃河特色交通工具的前世今生。
“不用輕帆與短棹,渾脫飛渡只須臾。”唐代以前,人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用于泅渡,稱為革船;宋代以后,皮囊由動物掏空內臟后完整剝落,故名“渾脫”。民諺:“殺它一只羊,剝它一張皮,吹它一口氣,曬它一個月,抹它一身油”,麻繩封口,即制成一個渾脫。14個渾脫分3排綁在木架上即為羊皮筏子。
“老把式”說,羊皮筏子載重1噸,浮力極好,每隔數日只需往渾脫內吹氣幾口,便能保持浮力。由于筏子只能順流而下,很難逆流而行,故筏子到下游后需人力背回上游再用。14個渾脫的設計既能保證筏子的浮力和安全,又可避免筏子太沉,影響陸上運輸。
圖:羊皮筏子。
千年的筏子百年的橋。羊皮筏子漂流終點的下游,即是一座新近改裝的玻璃棧橋。原來的懸索橋上的木板已全部由鋼化玻璃代替,在橋上可以更直觀地將黃河的急湍猛浪盡收眼底。
離玻璃棧橋不遠的黃河飛索則更為刺激。飛索從北到南,又從南回北,因為飛跨黃河,又連接騰格里沙漠,當地人給飛索項目取了個好玩的名字——“飛黃騰達”。
沙漠區
沙坡頭,沙是不可缺少的主題。
沙坡頭的沙給人以海的感覺。不似戈壁的粗獷,也鮮有海灘的雜穢,這里的沙柔軟而細膩。沙上行走,如海邊踏浪,不知下一腳踩在何處;坡面滑沙,似海中逐浪,握緊滑板,感受速度激情。沙坡頭更有百米高的沙丘,可以體驗沙漠版的“云霄飛車”。
圖:沙漠乘駝。
行走沙區,如果細心,便能發現這里的與眾不同:沙坡上那些精心編制的麥草方格。
原來,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貫通西北和華北,國家決定修建包蘭鐵路。然而,這條鐵路在中衛需要6次穿越騰格里沙漠,長度達44公里,尤其沙坡頭地段屬流動性大沙丘區,風吹沙移,嚴重威脅行車安全。當時外國專家斷言,這條沙漠鐵路不到30年就會被黃沙覆蓋而無法使用。
圖:麥草方格。
為了攻克固沙難題,在科研人員、林場工人和當地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草方格沙障成為鐵路通車初期的主要固沙方式。
1977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會議在內羅畢召開。作為中國治沙經驗的沙坡頭麥草方格,獲得國外專家一致認可,并成為最早向世界輸出的中國治沙方案。
以麥草方格為基礎的治沙模式,在守護包蘭鐵路暢通的同時,也阻擋了風沙向城市侵襲,大大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近年來,通過扎設麥草方格等防風治沙措施,中衛已在騰格里沙漠邊緣扎設草方格15.5萬畝,營造灌木林14.5萬畝,封禁保護15萬畝,在北部沙漠邊緣建起了60公里的防風固沙林帶,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襲。
圖:滑沙。
夜幕下,運用9D技術講述沙坡頭古老傳說“桂王城與沙陀國”的《沙坡頭盛典》正在上演。作為國內首臺大型沉浸式魔幻情景體驗劇,觀眾邊走邊看,在與演員的咫尺互動中,繼續感受中衛人用生命守護家園、用智慧改變環境的偉大情懷。
而今,驅車行進在中衛楊柳依依的道路上,很難想象這是一座誕生在沙漠邊緣的城市。2012年,中衛推出“以克論凈”的城市衛生環保標準,即道路浮塵每平方米不超過5克,地面垃圾停留時間不超過5分鐘。數年間,干凈美麗已然成為中衛的“城市名片”。
臨別時,導游素素為我們唱起了當地民謠,一句“mià氣得很!”(意味非常舒服安逸)唱出了中衛人喜迎八方賓客的熱忱,也唱出了對美好未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