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中衛(wèi)高廟與沙坡頭印象
沙坡頭在中衛(wèi),是每次回家必去的地方。
那日早上借了朋友的車出發(fā),先到吳忠的國強手抓總店用午餐。國強手抓在吳忠南大寺東邊,是老牌子,以前齊名的還有老毛手抓,據說因為幾個兒子鬧矛盾,把幾個店子分了,味道大不如前,后來就絕跡了。國強手抓最有名的自然是手抓羊肉,記得前年帶兒子回鄉(xiāng),去的是老毛手抓,點了一斤,兒子狼吞虎咽,只給我留了兩塊。這次人多,點了兩斤,再加上兩三個菜,一壺八寶茶,剛剛好。
吳忠是河套平原的南沿,再往南就屬于丘陵地帶,逐漸到了騰格里沙漠的邊緣。
餐畢,沿京藏公路南下,再順定武高速西行。路寬車少,丘陵起伏,點綴著不少沙生植物,碧空白云,天又不熱,正是出游的好季節(jié)。下了高速就是黃河大橋,于引橋處找個合適的地方停了車,在大橋上眺瞰綿延的黃河。
中衛(wèi)位于寧、甘、蒙三省區(qū)交匯處,不屬于河套平原,卻是黃河沖積出的一塊寶地,除了肥沃的平原,還有沙漠、山地、臺地、丘陵等地貌,自古又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wèi)”的說法。中衛(wèi)市的中寧縣就是著名的枸杞產地。在我國,很多地方都出枸杞,最好的卻只有中寧。另外,中衛(wèi)香山石頭地里種出的壓砂瓜(或叫“硒砂瓜”)也是大名鼎鼎。在古代,中衛(wèi)是要塞重鎮(zhèn),據載,秦漢就有郡縣設置,明初建置“中衛(wèi)”,沿用至今。寧夏共有兩個機場,一個是位于銀川的河東機場,另一個就是位于中衛(wèi)的香山機場。“黃河之水天上來”,悠悠至此不停歇。金黃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著亮光,遠遠的與天際相連。中間,幾個不知何時形成的沙島上蘆葦點綴,幾只水鳥偶爾飛落,應該是捕了魚兒哺育自己的孩子。除了沙坡頭,中衛(wèi)的高廟也是大大有名。高廟因為建在連接城墻的高臺上而得名,始建于明代,與建于平地的保安寺相連。
進入中衛(wèi)城區(qū),道路寬闊整潔,楊樹竄天,微風送爽。時間尚早,于是決定再去高廟看看。高廟在中衛(wèi)城的北面,因為中衛(wèi)處于地震帶上,基本上沒有高大建筑,所以遠遠就能望見離其不遠的鼓樓,再往前,就能看見雕梁畫棟的大殿。高廟周邊是中衛(wèi)的老城區(qū),有市場和公園。
經由魁星門入得寺內,只見富麗堂皇的古廟掩映在蒼松翠柏之間。可見一座雙層的磚雕牌坊,婷婷玉立,其上塑彌勒,為彌勒閣。由此拾階而上,至大雄寶殿,內釋迦牟尼坐像莊嚴。出,東側地藏宮,西側三霄宮。兩側配殿供奉十方佛及二十四諸天。再沿臺階上行,抵南天門。臺階似天橋,兩側被樓宇圍成兩部分,分別稱為東、西天池。東、西天池由圓形隧洞相連,隧洞又叫做“地獄輪回洞”。
高廟與保安寺的所有建筑,基本在同一中軸線上,包含了眾多殿宇樓閣,但其占地只有約4000平方米。至最高處,可見碧幽高天、古長城靜臥、黃河水悠悠及大漠白楊,仿佛能聽到“叮當”駝鈴聲。
高廟是三教合一的宗教建筑,其內磚雕牌坊有一對聯(lián),曰“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橫批為“無上法橋”,廟里除了供奉佛、菩薩、玉皇、圣母、文昌、關公等佛、儒、道三教的先賢與偶像,還有一個景點就是地獄。
高廟的地獄與四川豐都齊名,有“南豐都北高廟”的說法。高廟地獄同樣是宮殿結構,依據傳說中的十八層地獄建造,后來又配以聲光電手段,陰風慘慘,亦真亦幻,結合忠孝廉正的民間故事警示世人從善棄惡。但場面過于逼真,孩子最好不要進去。
事先已訂好在沙坡頭景區(qū)內的酒店,晚餐后,進入沙坡頭。沙坡頭分為黃河區(qū)和大漠區(qū)兩個部分,分別位于包蘭鐵路南北兩側,南邊依黃河而建,是黃河區(qū);北面與騰格里沙漠相連,為大漠區(qū)。酒店位于黃河區(qū),就在河畔。放下行李,孩子們就按耐不住,拎著酒店配的滑沙板往沙丘上去了。
月已東升,日剛西落。潔凈的沙丘映襯在深邃的天空下格外迷人。孩子們爬到山丘頂端然后坐著滑沙板滑下來,雖然每爬一次都是氣喘吁吁,卻依舊樂此不疲。直至天完全黑了,才在大人的吆喝下慢吞吞地往回走。從高處望下去,黃河就像一條銀色的帶子隨意地掉落在沙丘之間。除了酒店的燈光,四周靜寂默然,稀疏的星光和皎潔的月色在薄薄的云層里時隱時現(xiàn),一切似乎凝固了一般。回到酒店,沖洗干凈身上的細沙,躺在床上,可以聽見黃河“嘩啦,嘩啦”的水波,頃刻便入眠......
沙坡頭是國家級沙漠生態(tài)自然保護區(qū),第一批5A景區(qū)。1958年,包蘭鐵路建成通車后,竺可楨率領一批專家到沙坡頭攻克固沙難題,終于成功。他們的功績不但是保護了包蘭鐵路的正常運營,更是在人類歷史上創(chuàng)造了治沙奇跡,在騰格里沙漠培育了一塊綠洲,也讓沙坡頭成為閃耀在我國西北騰格里的明珠。同時,沙坡頭的治沙經驗也在我國得到廣泛推廣應用。
次日晨,我們沿著黃河邊樹林里的小道,乘沙漠扶梯上了近200米高的沙山,沿著水泥便道從甬道自包蘭鐵路的鐵軌下穿過,來到大漠區(qū)。大漠區(qū)的每一株植物都彌足珍貴,路上,我們就告誡孩子們要愛護這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現(xiàn)在,大漠區(qū)已經有了植物園,雖然每一株都不起眼,但卻飽含了先人的血汗。
騎著駱駝,我們進入騰格里沙漠的腹地,這里有一處沙漠樂園。樂園里有酒店提供住宿,但很難預訂到房間;有可以自己駕馭的越野車和摩托,還有供孩子們嬉戲的游樂園。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這里一望無垠而又綿軟柔細的沙子,隨便什么工具,可以是一個可樂罐或礦泉水瓶,也可以是一把玩具鐵鍬,就能安安靜靜地,——哪怕是獨自一人,也能消磨一個上午。
無需擔心太陽,景區(qū)早就搭好了鏤空的遮陽棚,既不讓陽光曬傷孩子,又通氣通風。大人就可以開著吉普或摩托馳騁沙海,過一把西部好漢的癮了。開吉普必須要工作人員陪著,因為沙丘都一樣,雖然工作人員已經探好了路,且用彩旗插在兩側,但所有的沙丘都長一個樣子,初到沙漠的人根本無法辨識。游人還可以騎著駱駝穿越沙海,抵達通湖草原,在那里等著你的是連天的草原、美味的烤全羊和溫暖的篝火晚會,晚上可以望著璀璨的銀河發(fā)呆,然后住在毛氈建造的蒙古包里。
接近正午,陽光雖然感覺柔和,但裸露的沙漠開始發(fā)燙,我們再次騎著駱駝,穿越包蘭鐵路返回到黃河區(qū)。黃河區(qū)橫跨黃河東西兩岸,由飛索和玻璃棧橋銜接。當年治沙的先輩應該就是從這里起步,然后逐步將治沙成果擴散到沙漠區(qū)的。從沙漠區(qū)過來,首先可以體驗的項目是飛索和滑沙,滑沙老少咸宜,就是坐在一塊塑料制成的滑沙板上從近200米高的沙山上滑下,速度可通過滑沙板兩側由鋼筋制成的“剎車”控制。從沙丘上一滑而下,體驗絕對不次于游樂場里現(xiàn)代化的游樂設施;而“飛索”是從沙山上起步,借助橫跨黃河的鋼索滑到對岸,再經由對岸約100米高的平臺上借助鋼索滑回來。參與滑索的人體重不得少于35kg,且沒有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史。前幾次去,兒子都因為體重不達標不能參與,這次總算湊足了體重。
飛索過河是需要勇氣的。在體驗之前,工作人員會把你用安全帶固定到特制的懸鉤上,除去身上的眼睛等雜物,還要縛住手腳。啟動后,耳畔只留風聲,感覺自己像鳥兒一樣飛過了黃河。但在飛躍過程中身體不夠放松、有自身搖擺或風速過大,就會滯留在中間。有幾位游客就停留在位于黃河中間的“馬踏飛燕”雕塑上面動彈不得。不過很快就有工作人員順著鋼索“祭出“飛爪”,抓住受困者的懸鉤拉了過去。還有體重過度超標者還未到達鋼索的半程就停住了,飛爪也抓不到,只有工作人員親自過來救駕了。體驗過飛索,兒子有連續(xù)滑沙兩次還覺得不過癮。但項目還有很多,比如滑翔傘、蹦極、快艇等等都值得體驗。說到有特色的項目,除了滑沙和飛索,就要屬羊皮筏子了。
羊皮筏子由十幾張整張的羊皮經捆扎制成,先前是黃河兩岸貨運和客運的重要運輸工具。它的分量輕,一個成年人就扛得動,載重量大,一個筏子可以運載10個人或者1噸多的貨物,所以在以前黃河上沒有橋的時候使用非常普遍。穿上救生衣,坐上筏子,在黃河上晃晃悠悠的順流而下,筏工高興了還會即興來一段酸爽的“花兒”,美景民歌相伴,真想就這么一路漂下去......
羊皮筏子漂流結束,如果覺得累了可以就近在河畔的長廊里歇歇腳;餓了,景區(qū)里就有地道的涼粉、涼皮和中衛(wèi)有名的蒿子面。吃過歇過,孩子們可能還是要往沙堆里跑,不必擔心,隨他們去耍。
出景區(qū)時,日頭已經偏西,余暉灑在沙丘上,靜謐的美。路過高廟,聽見幾聲鐘響,悠揚地從耳畔飄過,——應該是里面游覽的客人。
返程途中,余暉依舊,潑灑在無垠的沙丘上。不由想起岑參的那首詩:
沙上見日出,
沙上見日落;
悔向萬里來,
功名是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