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讀了一半,這章強調R和L模式搭配,干活不累,并介紹了一系列調動R模式的小技巧。
- 多感官輸入
想問題時,傾向于用語言組織思維。不妨嘗試畫圖,搭個簡易模型,甚至制造點響聲,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等。多一種感覺輸入途徑,也是多一種體驗事物、思考問題的視角。
- 局中人+旁觀者
L模式是局中人,鉆研問題。R模式是旁觀者,縱觀全局。L模式精雕細琢一片片拼圖,R模式將一片片拼圖連綴成完整的畫面;R模式勾勒出事物的輪廓,而L模式一點點填充具體的細節。
遇到難題,認為已經把問題的方方面面都考慮遍了,卻依然無解,可切換到R模式,冥想、跑步、做飯、澆花、甚至洗個熱水澡,讓大腦在更廣泛的疆域尋找解決方案。讀書寫作時,可先用R模式搭建全局框架,再切換到L模式,精細加工。讀書,先快速通讀全文,對全文結構有所了解后,再細讀文章。寫作,可先不深究遣詞造句,不查證paper和事例,限時寫一篇草稿(不論多丑多不通順),再慢慢修正。
- 隱喻
隱喻最妙的地方在于連接抽象與具象。大腦偏愛具象有形的事物。而隱喻,正像一個氣球,把抽象的風裝進去,便有了形狀,有了顏色,有了質感,可以看、可以摸,可以牽著它到處亂走。不同的氣球之間還可以彼此連接,扎成更復雜的方陣。而氣球方陣,可以表征一個抽象的系統。隱喻,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容易地理解問題。
隱喻把不同的事物關聯在一起。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越不可能,越不尋常,建立隱喻越困難,越需要創造力。
建立隱喻,需要練習,最核心的一點是要能打破成規,找到事物之間不一般的聯系。我覺著,練習的話,可以隨機選取2個詞語,比如板凳和熬夜,看怎么把著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比如破教室里的板凳頂著一張一夜沒睡的臉 (嗯……例子湊合著看……)。
響應組長的號召,閱讀了大家的讀書筆記(組長真的是好認真負責_)。一邊讀著,我也在想,讀書讀書,寬泛的來看,書并不僅限于印著鉛字飄著墨香的一本冊子,只要是承載了信息量的媒介,都可以稱作是書。閱讀書友們的讀書筆記也是讀書的一部分。讀書會最得天獨厚的一點就是,有一群書友,共讀同一本書,甚至同一主題的書。當我們讀書時,我們是局中人。當我們讀別人的讀書筆記時,我們是旁觀者。這不正是類似于結對編程,實現R和L模式的切換了嗎?了解其他書友認為的內容要點,他們的質疑,甚至閱讀他們的人生體驗,都會加深對這本書、這個主題的理解。我覺得,對我最受益的是,其他書友的讀書筆記里提出的問題,比如dreyfus模型的局限,對L模式和R模式的質疑,這是我沒有想到過或者讀書時想到,但因為沒有及時用筆記下來,而飛走的想法。嗯,總結起來就是,接下來的日子里,我會盡量多讀書友們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