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不是外語老師,沒有經過任何的系統培訓,也沒有相關的經驗,要判斷孩子聽懂了多少英語,本是是很困難的。普通父母利用親子之間可以隨機互動的交際特點,從觀察孩子的反應、側面的交談,或是孩子對待游戲的投入程度、他們的肢體反應這些內容著手,不動聲色地在實際中做出常識性的判斷和應對,本身就是尊重語言交際性的評估方法。
??????? 在這樣不動聲色的交談和判斷中,大人應該悄悄地埋下“中心思想”的主線,要判斷孩子有沒有抓住主題或是故事發展的主線。如果發現孩子幾乎不能建立故事的主線,只是在跟著一些枝節內容發笑,這時的理解程度就不到位了。如果對于主線把握良好,這是可以加入一些針對內容細節的測試,比如故事里出現的具體人名、動物名等,對于細節的把握,是理解過程中語言能力比較游刃有余的一個表現。細節把握得好了,最后還可以帶入一兩個不能通過常識或畫面推理出來、需要直接針對語言進行理解的故事特色內容,來判斷孩子具體的語言理解程度。
??????? 這一套從主題到細節再具體到語言理解的測試,也可以應用到孩子的閱讀理解上,特別是一些集中學習英語拼讀法的孩子,會有一個朗朗的“假讀”過程,而未必產生閱讀理解。在克拉申博士提倡的“無壓力自愿閱讀”中,甚至主張根本就不需要去知道學習者讀懂了多少,不要給他們帶去壓力。
??????? 父母英語不好,能教孩子嗎?第一,在孩子眼中,語言是來跟父母交流的,他們不會意識到父母的口音和其他語言問題的存在。孩子本能地關注外語的交際性,這是他們的一個天賜優勢,這時家長不應該因為自己的糾結心態去打斷交際。引導著孩子去交際、去完成任務,這才是做父母的在親子英語中最大的價值。第二,孩子的語言習得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不是一個簡單“灌水”的過程,不是灌進去什么口音就會帶出什么口音的。第三,孩子口音和整個第二語言的形成是一個社會性的過程,不簡單受制于父母或老師的口音。
??????? 因此,親子英語的優勢在于親子之間的交際,父母的口音和其他存在的語言問題對于孩子外語的負面影響,跟他們在親子英語中能夠帶給孩子的感情紐帶相比,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不及。如果非要隨時去顧忌自己的英語水平,老要去查字典、對音頻什么的,就破壞了語言的交際性,還會給孩子一個英語難學的心理暗示。親子自然交流的力量得不到表現,還真不如不教。沒有交際的親子英語,其效率一定要比沒有交際的學校英語更低。
我的體會:
??????? 1、在學校正式的英語教學開始之前,“無壓力自愿閱讀”,或者無壓力的親子英語,對于激發和保持孩子英語學習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 2、作者提到的“不動聲色的交際和判斷”,以及“從主題到細節再具體到語言理解的測試”,這對中國的家長都是挑戰。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發音的或者句子里的錯誤,就馬上去糾正,或者要求孩子對著音頻再更改,完全打斷了孩子用英語展開的交際。至于后面的測試方法,家長估計更難執行。所以,先做好“不動聲色”這點,讓孩子能自由地使用英語。
??????? 3、至于口音問題,普通的中國父母都有明顯的中式口音,讓我們不去計較這些“痛點”,好像也很不容易。我覺得可以試試這樣做:跟孩子一起學。幼兒和少兒英語生動有趣、貼近生活,這剛好是我們當年學英語所欠缺的。跟著孩子一起學,也是一種親子英語的方式,用學習到的內容來跟孩子交際,孩子學習會更投入、更有效。
摘自《別說你懂,英語啟蒙》第六章第三節、第四節
整理:林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