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風中勁草dyy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不用游戲和貪玩,只要父母常年吼罵他。”
她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在家常被父母吼叫責罵的孩子出現(xiàn)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25.7%的孩子“自卑、抑郁”;56.5%的孩子經(jīng)常“暴躁”。
看到這段話,我才想起來,兒子小時候,我都是用吼叫責罵的方式對待他的,現(xiàn)在才知道這一切都是我自己釀成的惡果。
兒子小時候作業(yè)做不好,我對他吼叫,膽子小,我也對他吼叫,磨蹭拖拉,我也是對他吼叫,我以為聲音大一點會讓他記住,可是我錯了,孩子并不喜歡發(fā)脾氣的媽媽,他只記住了媽媽發(fā)脾氣的猙獰面目,而根本聽不進去媽媽所說的話。
育兒專家盧勤曾說:“親子溝通的很多問題,大多因為父母說得多,聽得少。”
我一直很奇怪,兒子小時候感覺還是蠻活潑的呀,為什么長大了反而不愛說話了。
原來是他感受到他說的話,我們沒有認真去傾聽并且給出回應,我們對于他所說的,只是敷衍的“嗯”“哦”來回應,他感覺自己并沒有被我們關注到,所以后來干脆也就不愿意說話了,不到不和我們說,也不和外人說,以至于他現(xiàn)在都不知道該怎么表達他心里的想法了。
他害怕他說出來的話,又會被別人敷衍回應。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曾提出一個重要的親子溝通原則,“共情關注”:關注孩子在做什么,想什么,然后認真聽,給予回應。
但親子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常被五只“攔路虎”,阻斷了和孩子的“共情”聯(lián)結。
氓:高高在上;
盲:空講大道理;
忙:沒空交流;
芒:話中帶刺;
茫:不知如何溝通;
原來是我自己阻斷和孩子的溝通,我總是以一個高高在上的長輩的口吻教訓他,和他講一些大道理,在他做事情的過程中,對他挑剔挖苦,讓他產生自卑的心理,一切都是因為我自己也是處于迷茫中,我不懂怎么去和他溝通,我以為我說的他都會聽進去。
可是我錯了,我一直在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強行加在他的身上,兒子就在我的這種強行打壓下變得越來越?jīng)]有自信,越來越迷茫。
青春期的叛逆往往跟童年時期的經(jīng)歷息息相關,因為兒子小時候一直被我們各種壓制,他一直都在積攢他的不滿,只是因為小時候他覺得不敢和父母頂撞,害怕又會被父母吼叫責罵,現(xiàn)在長大了,他有力量可以反抗了,而這種力量就是他長期壓抑來的,他現(xiàn)在的反抗,叛逆也是在告訴自己和父母,我長大了,我可以不按照你的方式生活了。
以前我不懂,只會覺得都是孩子的問題,現(xiàn)在我明白了,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