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
少即是多是對多多益善的徹底顛覆,誠然,在以前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短缺的緊迫感促使人們渴望一切的富足,家里有很多糧食也就意味著能達到溫飽,手里有很多資金就能在商場中不擔心資金鏈斷裂的危險。而現在,隨處可見的大米已經不用一個家庭刻意囤積大量糧食,每次購買少許還能通過對比了解哪家的大米和自己胃口。商人可以利用資金貸款的方式在一定時間內撬動經濟的杠桿為自己謀利。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學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起來。
作者是一位日本成功人士,他在工作之余也在反思為什么現在生活富足了,日本的人均幸福感還是不高。他認為最先被提及的就是舊觀念還在日本民眾心中存在著,不懂得從物質當中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應該在更深層次尋找精神當中的幸福感,幸福的色彩可見一斑。
這里提到一種叫食草族,就是在對于物質方面的生活盡量極簡,把自己的想法凝聚在其他的精神方面,物化于心,在這個人人做加法的時代為自己的生活做減法,非但沒有降低幸福感,還能提升生活品質,不為過多的選擇所勞累。嘗試降低生活的閾值,即降低對于不必要外物的依賴,只選擇自己必須的物品,多騰出精力思考生活和工作,感受幸福。
作者表述,在以前,交通網絡可能不夠發達,所以人們的溝通交流都只能靠固定的電話和面對面溝通,現在,互聯網的普及解放人們的辦公環境,為自己想要的簡樸生活做出改變,讓生活從厲行節約到開心工作,如果你有能自律的能力,可以嘗試自由職業,在家辦公可以獲得更多時間提升自己,陪伴家人。
少即是多的哲學就是把一切勞累生活精神的外物排開,只把握最需要的東西,享受快樂的生活環境,降低滿足的閾值,不依賴金錢,多花心思在生活當中,讓一切變得簡單。
對于居住,作者提出一種雙城生活,讓生活和工作分開,試想,工作已經夠勞累啦,為什么不在生活當中改變一下,提升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