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 語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從物質中去獲得幸福的時代已經結束。拼命賺錢,再把錢努力花掉,像這樣用力“加速”的時代已然慢慢結束,停下來思考一下,在新的時代,怎樣生活才能幸福喜樂?
本書作者本田直之的經歷豐富,他做過企劃,是多家公司董事,暢銷書作家,在日本婦孺皆知。本書為我們分享了“少即是多”的生活哲學。他所倡導的關于幸福的全新價值觀重點在于,生活形態看上去很樸素,但內涵卻極盡豐富。我們要根據具體的現實生活處境,靈活的調整自己的收入來源、生活方式和商業模式,要建立一個既自由自在又富于流動性的簡單生活形態。
精 華 解 讀
以下內容為《少即是多:北歐自由生活意見》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歡迎分享,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目 錄
引言:生活富足≠感覺幸福
一、從加法時代來到減法時代
二、嘗試工作與生活涇渭分明的雙城生活
三、降低滿足“閾值”,只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
四、“新幸福”的十個條件
五、如何獲得新時代的幸福?
正 文
引言:生活富足≠感覺幸福
在近幾年調研機構發布的世界各國“幸福指數排行榜”中顯示,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并不覺得自己幸福。日本國民的稅務負擔率為四成左右,手中所掌握的可自由支配現金非常充裕,市場上形形色色的商品亦種類繁多,可為何他們卻難以感知到幸福?
作者本田直之為了找出答案,前往“世界幸福排行榜”前幾名的北歐各國,采訪當地居民,每次他都會問同樣的問題,那就是“你有什么想要的東西?”本田直之問的是“東西”,可在他得到的答案里,幾乎找不到任何和“車”或“房子”相關的具象物品,都是“想要家人健康”、“希望朋友和我認識的人都能取得成功”之類的回答。
而如果對日本人提出這個問題,作者作為當地人覺得以具體實物作答的人會相當多。現今的日本充斥著太多可以讓人即刻滿足的東西,瞬時欲望的過度滿足,干擾了人們對未來的長遠規劃和打算。從北歐民眾的回答中,可以發現他們都擯棄了舊有的物質至上主義價值觀,崇尚物質簡樸、精神豐盈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簡單生活方式,更為珍視精神和體驗帶來的幸福感,并將時間與金錢投入其中。
下面摘錄幾則采訪內容:
我認為可以選擇的事物越少,人越容易感到富足。日本就是因為人們可以選擇的東西太多了,難免就會叫人心猿意馬。而如果是在丹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心里面一清二楚,而且也很容易分辨出什么東西對自己來說是最為重要的。
——佛羅使帕克·田中聰子/丹麥/船舶公司職員
我想瑞典人是一個不太會杞人憂天的民族,這里既沒有地震,也沒有臺風之類的天災,大家都能夠隨心所欲的生活,要是想讀一輩子書也沒有問題。因為我們沒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也就感覺不到什么壓力,活得不需要太過較真……
——安德烈亞斯·里貝魯貝克/瑞典/愛立信公司職員
人在芬蘭生活,特別有平衡感。因為我們可以在自然的田園風光與都市生活中輾轉至如,也可以兼顧個人的娛樂、生活與事業、工作。雖然我們支付著高昂的費用,但是也可以享受到優越的福利。而日本人雖然擁有很多東西,但永遠不會滿足,因為他們內心的平衡感早就被打破了。
——中村浩介/芬蘭/家具、雜貨店經營者
一、從加法時代來到減法時代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在少時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我們的快樂往往來自于對金錢和物質的追逐和獲取。可以為了家里添置彩電而歡欣雀躍,也會因為獲得夢寐以求的自行車而開心良久。然而物質帶來的新鮮感和興奮感往往是短暫而浮躁的,只有持久的、發自內心的感觸和體驗才是幸福感的源泉。更何況現今物質資源豐富,想要得到并不是難事,又談何從物質中獲得幸福?該過減法生活的時刻已經來臨,只有學會對物品進行舍棄和精簡,追求內心體驗過于物品添加,才能讓人感到安寧和喜樂。
二、嘗試工作與生活涇渭分明的雙城生活
人總呆在同一個地方生活,每天做一模一樣的事,相必也很難有新的發現——改變固定居所,嘗試雙城生活是個很棒的選擇——這并不需要你承受極其龐大的開支。在也許是全球最會生活的北歐民眾看來,雙城生活的核心在于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可以自由選擇。哪怕每一處居所都很簡潔、樸素,只要能夠滿足正常生活需求——工作的時候在較為方便的繁華地段,休閑的時候能夠遠離喧囂。這樣的生活方式就能讓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充實。雙城生活的好處很多,比如可以利用市中心與郊區的價格差生活,能夠接觸到新的刺激與體驗;當社會環境發生改變時,這種充滿彈性的生活也能讓你有選擇其一的權利。
三、降低滿足“閾值”,只選擇自己需要的東西
學會降低滿足的閾值就是你不再被外在的事物所束縛。當你無法控制自己,買下一件又一件不需要的東西,又將自己擁有的與別人的進行比較,你的滿足閾值就會很高,這個行為也可以叫作消費傳染病。而滿足閾值低的人,幸福感才會增強。收入與資產的多寡,與實際能買到多少自己喜歡的東西并沒有直接關系,只要能夠自行控制收入與支出的自由就好。重要的是你是否認為自己“想買的東西都買得起,想做的事都做得了”。
千萬不要認為幸福的閾值下降是一件壞事,這不是厲行節約,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所以才會令人打心里覺得滿足。
四、“新幸福”的十個條件
1、 享受工作
這和工資高低沒有關系,而關乎工作是否開心,是否覺得有挑戰性和成就感,能不能讓你學到東西;不斷成長、進步,并能為之感到滿足。
2、 有關系親密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工作順利,卻沒有可以親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這談不上愉快,更沒有幸福可言。
3、 擁有穩定的經濟來源
這并不是說你必須擁有多么龐大的資產,或是必須有相當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滿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
4、 身心健康
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靈才能全心全力的去工作、去生活、去奮斗、去進取。
5、 擁有富于刺激性的興趣和生活方式
成年進入社會后,又習慣將人脈圈與利益圈捆綁在一起,但如果沒有一兩個讓自己充分享受的興趣,就無法擁有純粹而不帶功利色彩的社交圈。
6、 擁有一定的時間自由
擁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時間,可以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
7、 選擇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
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有著怎樣的活法,用心挑一個適合自己的居住環境,關乎幸福。
8、 具備有效的思維習慣
總是推卸責任充當受害者的人,經常處于消極狀態的人,習慣性尋找借口的人,被固有常識局限并難以突破的人,都很難邂逅幸福。
9、 能夠放眼未來
幸福指數下降的第一原因,就在于人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繼而心生不安。
10、 感覺自己正在向目標邁進
循序漸進而又充滿目標感的生活是踏實的,最幸福的感覺是永遠在路上。
五、如何獲得新時代的幸福?
所謂新幸福,就是擺脫金錢、時間、場所等外物的束縛,讓我們重新擁有自由。本田直之給出了如下建議:
1、 從“厲行節約”到“主動選擇簡樸”
幸福感最高的北歐國家民眾并不是在生活上擅長自我約束、極度節約,而是在經過慎重選擇之后,自發地決定要這樣生活。從北歐國家的富裕階層依然過著簡樸的生活就可以看出,這屬于他們的“主動選擇”。他們在物質上雖然簡單,精神上卻非常富足。將時間與金錢投入到積累人生體驗和感受上,而不是消耗在對物質的追求里,就會收獲精神層面的富足。而一旦養成簡單的生活習慣,就會享受其中。
2、 從“擁有金錢”變成“擁有時間”
無論是渴望金錢還是時間,都要弄明白自己到底“為什么想要”,并能輕松駕馭;如果不知道追求、擁有他們的目的,得到再多也沒有意義。
3、 與其追逐地位的提升,不如追求自由
如果一個人在公司得到提升,我們一般會認為他擁有了更高的地位,在一個充滿競爭性的環境成為最后的贏家,但同時你要知道,他也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工作時間,更復雜的人際關系,更大的業績壓力。如果你換一種思路,只要你的工作能夠令你充滿成就感,并且可以讓你在自己的專業上不斷成長,那就是正確的選擇。
4、與其在一流企業就職,不如從事自由職業
做一名自由職業者不但在收入上有很好的回報,工作方式還很自由,比上班族要幸福的多。在美國,有四分之一勞動人口屬于自由從業者。想要獲得幸福,就要貼近工作的本質,從專注于工作本身的投入感和成就感中去尋找滿足與自由。我們不是鼓吹大家都辭去公職從事自由職業,而是主張即便是一名上班族,我們也應該盡力創造一種可以自由發揮、決斷的彈性工作方式。
5、與其一味推銷自己,不如提供幫助
如果在工作中低人一等,想要與更高級別的人平起平坐,就要學會不卑不亢、自愛自信。與其花力氣自我推銷,不如把精力投放在自我精進上,當自己能夠為他人提供幫助時,就意味著你已經成功了一半。
6、 做不依賴任何平臺、靠實力說話的人
在名企身居高位,自然會讓各界人士趨之若鶩,就連鄰居都會心生羨慕:“你的工作真不錯呢。”但是不是你一旦離開公司,你的光環就會褪去?但在當今互聯網時代里,如果你能堅持學習,運用新媒體,那么過去你是否擁有地位和名聲就變得不重要了。最后能夠持續發光發熱的人,一定是那些不依賴于任何平臺,靠實力說話的人。
7、 以愉悅的心態面對辛苦
辛苦的感覺來自“被迫而為”,而愉悅則來自于“主動想做”。只要我們具備調整心態的意識,就可能把他人眼中的辛苦變成我們全新的幸福。
8、 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如果我們被固有的常識束縛,就不可能獲得新的幸福。因為常識是過去的人所總結的經驗,相信常識,自然也就很難從舊式價值觀里脫身。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去想想“幸福到底是什么”,不要讓那些物質主義影響到你。
9、 小眾市場更具消費力
無論是打工還是創業,都應該瞄準小眾。小眾更能匯聚力量,也更容易感受到品牌的熱忱,銷售成果當然也更加顯著。
10、 比起短視的加薪,更應重視個人品牌的積累
不要一味的追著眼前的東西跑,而要珍惜隨之而來的際遇。在這個缺乏持續性的年代,唯一能夠保證持續發展就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以及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促進個人口碑的提升。
11、在咖啡館、公園、健身房等場所辦公
現代社會的工作方式,并非一定要局限于具象的辦公室,成天關在里面做事。只要能按時完成自己的工作,嘗試移動辦公未嘗不可。不要拘泥于辦公室的具體形式,可以把所有的場所都當成是自己的辦公室!
12、借助生活方式這個共同語言拓展自己的世界
掌握一門任何人都聽得懂的“共同語言”非常重要,比如運動、紅酒、美食、文化或是歷史方面的話題都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它標榜的是你的生活方式。
13、比起短暫的大幸福,長久且可持續性的“小確幸”更令人感動
“小確幸”是這樣一種幸福——雖然欲望本身并不龐大,但只要能讓人確確實實的感受到,哪怕真的是微不足道,也足以讓人把日子好好的過下去。真正的幸福,來自于自己的體驗,它是由尋常度日間一點一滴不經意的喜悅感堆積而來。
14、在方便快捷的時代,刻意追求一些“不便”
在這個方便快捷的時代,人需要刻意去追求一些“不便”。“不便”如果是被迫的,就會非常痛苦,而如果是主動選擇,就可能樂趣多多,利于形成新的刺激,讓滿足感的閾值下降。
15、比起金錢,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充實感
不管是從團隊合作中獲得成就感,還是拿著很低的薪水卻能不斷學習成長,只要工作這件事變得令人愉悅、充實,壓力就會被逐漸化解。通過工作來讓自己成長,就會不斷發現新的挑戰,使得工作意趣盎然,對未來充滿信心。
16、提高工作效率,改變“重量不重質”的習慣
高效工作能夠帶來成就感,而持續的成就感能夠造就一個高滿意度的生活狀態。
17、從“以他人為中心”轉變為“以自己為中心”
在體驗人生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足夠的自我判斷訓練,就很容易被其他人影響。記得在漫長的時光里堅守自己想要的。
18、改變每天既定的生活模式,享受變化
去尋求變化,喜歡變化,享受變化吧!一定會給你帶來無數新的邂逅和全新的發現。
結 語
還記得開頭的那個問題嗎?
其實,幸福總是站在正向選擇的那一邊。少一點物質占有,多一些精神體驗,你就能夠擁抱新時代的幸福。
積分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