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寫在前面
安靜的實驗室,在這小小的被隔開的屬于我自己的空間里,周圍豎起的隔板讓我感受到一種微妙的安全感,也讓我有足夠放松的心情來迎接Frank老師新的一課。在往印象筆記里敲下最后一行課程筆記后,我懷著一顆虔誠的心點開了第三次課程的作業,剛剛還陶醉在Frank老師迷人嗓音中的我幾乎瞬間懵掉。
這次的作業是要求運用學到的四大思維來改寫我們曾經閱讀量最高的一篇文章。納尼?難度增加得也太突然了吧老師?好歹讓學生們有點心理準備啥的...因為簡書上僅有的兩篇文章還都是作業,我想這改寫估計是不中了,那就新寫一篇吧。
羅胖曾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學習》中曰過:“學過的東西容易遺忘,是因為缺少了與已有知識的縫合。最簡單的縫合方法是,把新學到的東西表達一次。”。趁著課后熱乎勁還在,這篇文章就來說一說我對今天所學內容的理解。
二、寫作之前,你不得不知的四大思維
初嘗寫作的我,放在鍵盤上的手卻遲遲敲不出一段完整的文字。寫了又忍不住想刪,刪了又糾結該寫什么。本以為寫作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可現在我卻切切實實體會到什么叫提筆重千斤。
幸運的是,在Frank老師的指點下,我已經慢慢撥開寫作的迷霧。如果屏幕前的你也有著同樣的困惑,那不妨跟著我一起看看,牛人們是怎樣看待寫作的。
1. 競爭思維:要意識到自己的文章是在跟別的事物、別的作者搶讀者的注意力。
快節奏的生活,早已將現代人的時間切割成無數細小的碎片,我們很難有整塊的時間去集中地做一件事情。更多情況下,都是事件與事件齊飛,任務與任務并行。唯有在上下班的地鐵上,在午餐時間的小憩里,我們艱難地偷得浮生半日閑。好不容易有點時間來放松一下,你習慣性地掏出手機,滿屏的APP就像按摩店門口的皮條客一樣盯著你,仿佛隔著屏幕在大聲呼喊:“快來玩呀”。你點開游戲、打開視頻、刷新微博、看著微信,時間一點一滴從指縫中悄悄溜走,你的大腦早已飛馳在另一個平行的世界。
看到了嗎?就連我們好不容易空出來的一絲時間碎片,也總會有人想要來不自覺地霸占掉。你早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可是再看看這些不經意間被我們放過的時間,就像最為廉價的商品一樣被人擄走,然后他們賺得盆滿缽滿。這下你明白了,你的注意力似乎從來不由你自己掌控,會有無數的東西來搶占它們。因為在那些人眼里,你的注意力不再是注意力,而是實實在在可以變現的錢。
怪不得李笑來老師會說:“每個人都擁有的、最重要的、卻被人忽視了的寶貴財富,是注意力。”
作為寫作者的你,我想應該已經想到了,在一個注意力搶奪如此瘋狂的社會里,我們寫的文章要憑什么才能打敗那些誘人的游戲、視頻、電影和新聞呢?如果我們寫的東西不足以吸引眼球,從這些厲害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那讀者又怎么會注意到呢?
2. 產品思維:要意識到自己寫的文章應該成為一種產品,來解決用戶的需求。
游戲、視頻、電影、新聞等競爭對手,看上去似乎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玩游戲、看視頻和電影、讀新聞等這些事情做起來看上去并不那么費腦,迎合了人們打發時間、放松愉悅的心理。但是反過來想想就可以發現,人們之所以愿意去做這些事,正是因為它們滿足了用戶的某種需求。
玩游戲的人做了任務得了獎勵升了級,從此可以在游友中贏得優越感;看視頻和電影的人欣賞了帥哥美女,領略了動人劇情,飽了眼福,擁有了不同的體驗;讀新聞的人了解了正在發生的熱點,收獲了談資,擁有了先人一步的滿足感。任何一種人們自愿去做的事情,反過來都滿足了他們的某種需要。
一件事情做完沒有任何收益,那我干嘛還要參與呢?大家生命寶貴,就不要彼此浪費。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可以分為五個層次:
生理需求:呼吸、食物、睡眠等維持生命必須的事物。
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家庭安全、財產安全、職位保障等能讓我們安心的事物。
社交需求:友情、愛情、性親密等保證人的社會屬性的事物。
尊重需求:自尊、信心、成就、被他人尊重等被社會承認的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地位、財富、創造力、影響力等能夠體現自我價值的事物。
好的文章,總是能夠滿足讀者五個需求中的某一項甚至某幾項。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文章要能刺激用戶的分享欲望,這樣你的文章才能被口口相傳,讓更多人看到。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人們分享甚至贊賞一篇文章的理由通常包括:讓讀者感到了利己,讓讀者能夠去利他,增加了讀者的談資,幫助讀者塑造了個人形象,發出了讀者內心的聲音,滿足了讀者的虛榮心和攀比心,或者引起了讀者的共鳴等等。
因此,要想自己的文章被人看、被人轉、被人贊,就必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思考讀者的需求,然后將自己的文字打造成產品,去滿足讀者的需求。
3. 用戶思維:要設身處地地為你的讀者著想,盡力去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同樣是餐館,有的店生意就能越來越好,越做越大;有的店則只能慘淡經營,最后關門大吉。可它們都能滿足食客的飽腹需求阿,為什么差別會這么大呢?
因為好的餐館不僅讓食客吃得飽,還讓食客吃得好,吃得難忘,下次還想來。
除了能把東西做熟以外,好的餐館一定是在食材的選擇、口味的調配、環境的布置、服務的態度等各方面都更勝一籌。因為它們知道,食客的每次到來,都不能怠慢,必須站在食客的角度考慮,讓食客擁有更好的體驗,讓他們在心里認定這家店。這樣,才能讓食客們來這里吃飯成為一種習慣。而習慣,是最難改變的東西之一。
開餐館如此,寫文章亦是如此。讀者每一次點開我們的文章,就像是來到我們開設的餐館。文章的標題就是餐館的門面,文章的內容就是上桌的酒菜,文章的排版就是就餐的環境,文章的細節就是作者默默提供的貼心服務。
讀者的閱讀過程,是他獨自一人與作者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好的文章,一定在營造這種“私人化”的氛圍上下足了工夫,正如一封來自遠方的家書,字面中盡是親切與貼心。
讀者的閱讀時間和場合,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如果文章在早晨推送,那讀者可能正在上班的地鐵或公交上搖搖晃晃,這時來一個長篇大論就不太合適,而插入配套的音頻或者把重要的句子進行特殊標記,就顯得更加體貼。
作為寫作者,讀者就是我們的顧客,就是上帝。一個好的寫作者,就需要盡可能地站在讀者的角度,盡力為他們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
4. 銷售思維:要思考自己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文章像商品一樣賣得出去,賣得更好。
好酒不怕巷子深,好文卻怕人不知。精心打造的產品,還要配上好的宣傳和營銷,才能被世人所知,才能發揮它應有的價值。所以,我們不僅需要當一個好的寫作者,更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銷售。
如果把讀者想象成顧客,我們作為銷售員一般會遇到哪些難題呢?
時間抗拒:我現在沒時間。
需求抗拒:我暫時不需要。
財務抗拒:我沒那么多錢。
權力抗拒:我說了不算數。
滿意抗拒:我已心有所屬。
作為寫作者,我們可能不會遇到讀者在財務和權力上的抗拒。但讀者時間、需求以及是否已有心理偏好,都影響到我們的文章能否被讀者所接受。
我們的個人經歷和知識永遠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寫出來的東西只能打動特定的人群。這樣一來,我們的競爭范圍便得以縮小。如何在特定的領域不斷積累自己的個人優勢,擴大影響力,是我們需要長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三、結束語
從九點半聽完課,寫到現在已經凌晨一點五十,中間還經歷了一次電腦死機,幸虧簡書的隨時保存機制救了我一命。僅是整理今日的上課心得,便已十分費力費時。可想而知,那些看起來輕輕松松就能寫出的精彩絕倫的文章,背后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和擁有多深厚的積累。
不知不覺,Frank老師的寫作課已經上了一半。在我看來,與其說是老師在教我們寫作,不如說是在教我們如何思考寫作,如何認識寫作。這和李笑來老師在新東方教英語寫作時的思路不謀而合:寫作的本質,是思考。在這里,Frank老師不僅教我們應該如何去思考文章本身,還告訴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論。從產品、營銷和傳播的角度,引導我們多方面認識寫作這件事,讓我受益匪淺,腦洞大開。
這門課,你值得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