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內因”時間強盜最常見(多數人公認)的形式。對一些人而言,拖延很常見,“今天事明天做”;對另一些人而言,拖延猶如嘮叨的岳母,每周末都來卻不停止。
我們為什么要拖延?換句話說,我們為什么通常讓至關重要的事排在無關緊要的事之后?可能最普遍的原因是某項特定的重任讓人不愉快。一些人很討厭平衡收支以及安排充實的生活,例如:填寫每月清單、繳稅、結識新朋友、發言講話、答復郵件、倒垃圾、看牙醫、做鍛煉等。高效、成功、健康通常需要我們離開“安逸區”。對于不愉快的任務,我們通常會推遲。但是如果我們推遲它們,讓事件控制我們,我們的效率會降低,從而自尊心也降低。避免這種降低趨勢的唯一途徑是控制我們生活中的事件,即便他們有些令人不愉快。
以下是一些克服拖延的建議:
? 設立最后期限,這會帶來本沒有的緊迫感。
? 先做最不愉快的事,這樣做你便會期待更舒適的任務并每日獲得成就感
? 將任務游戲化,有效地將無味的任務變得有趣。
? 設立獎勵,刺激你快速完成任務。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A1過去的相關經驗
A2(將來如何應用)
? ? ? ? ? 以上為原文
? ? ? ? 以下為大象拆解
I:拖延癥會降低我們的效率,克服拖延癥可以通過設立期限、設立獎懲、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或是為事件賦予意義。
A1:前兩天安全員交代我收工人身份證做考勤表。原本打算上午的時候收的,覺得麻煩要每個宿舍都走一遍才收得完,留到晚上去吧!晚上有時間。晚上時候在宿舍看書,想著還是看完這兩章再去吧,當看完書時都23點多了,也就忘記了要收身份證。第二天早上安全員問我要身份證時才反應過來還沒收呢!匆忙之下跑去收了一部分人的身份證沒收得全就叫上去了。還挨批評了一頓。(反思)我們拖延事情的時候感覺很爽,覺得自己好像很會安排時間一樣。而期限到的時候才做由于匆忙效率和質量就極低。
A2:看著自己的行動清單上有一條是每個月和爺爺通話兩次(爺爺在老家父母在打工)基本上都都沒做到,每次想打電話回去就覺得我們年紀相差那么大我說的他聽得懂嗎!還是過兩天再打了,每周和父母通話兩次以上一直保持著,自己一直忽略家里最需要關注的人,今天開始打電話回家和爺爺聯系聊聊近況。并在OmiFocus中設定每半個月提醒一次,如果每個月按時完成就獎勵自己看一部電影,如果沒完成就罰自己一天不刷牙。
A2修改:
我平時和爺爺很少聯系,我決定這個周末開始往后的每個周末打一次電話給爺爺聊聊家常聊聊近況,為了防止我會有拖延或賴著不做的心里我會固定時間每個周末晚上8:00打電話給爺爺,如果我連續三次都完成了那就獎勵自己看一部電影,反之就罰自己第二天早上不刷牙。我也會這樣想常和爺爺聯系多聊聊家常近況,這樣會讓我更有幸福感,更熱愛生活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