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縱,怎么樣?
先生說:不錯?。〉蝗缲毟F而能樂道,富有而能謙遜好禮。
子貢說:《詩經》上說:要像對待骨、角、象牙和玉石一樣, 先開料,再糙銼,細刻、磨光。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吧?
先生說:賜??!可以和你開始討論《詩經》了!告訴你這些而能明白別的。
○諂:諂媚,卑屈于人,窮而多求,所以易諂。
○驕:矜肆,傲慢于人,富則多恃,所以易驕。
○何如:一般都解作如何,《論語》中何如兩字基本可以按此解說。
○賜:子貢名,先生對弟子一般都稱名。
○諸往:楊伯峻老師認為,此處的“諸”相當于“之”。往者,已經說過的事,為已知事。
○來者:沒有說過的事,為未知事。
[愚悟]
子貢曾貨殖,即做過買賣,大概也是先貧后富,也曾努力避免諂驕,以為能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必定已是難得之極,所以有此一問。的確,貧多求,所以容易諂媚,富有恃,所以容易驕縱,一般人處于貧富之中,而不知道如何自守,所以容易犯這兩個毛病。
先生認為能做到無諂無驕,的確已是難能可貴,但仍只是自守之道,沒有超越于貧富之外。如果能做到貧而樂道,忘記了貧窮;富而好禮,安于處善,樂于循理,富貴而不自知,那樣就進入了更高的境界。此處貧而樂后面,另有《論語》版本有道一字。
子貢聽了以后,知道了理之無窮,雖有所得,但不可自足,所以引用了《詩經》淇澳中的詩句作比喻:做骨、角的先切后磋,做玉石的先琢后磨,如此反復,精益求精。先生與子貢談論一件事,而子貢能悟及詩,知道凡事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更求精益,所以表以贊許。
《論語》中凡是說可的,都是僅認可其有所成而有不盡之意,學者宜注意。
朱子根據這段師生的談話,更是提出深戒,學當有先后,如先切后磋,先琢后磨,雖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更求精益,但也不可好高騖遠,不察自己切身的毛病。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先生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患:擔心。
○知:了解。
[愚悟]
君子求成于自己,所以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若不能知人,則是非對錯不能分辨,所以為患。
這一句在《論語》還會出現好幾次,句子略有所不同,但意思卻是一致的,由此可見,此章話語雖短小,道理卻重要。
在《衛靈公》篇還會進一步談到君子雖不求人知,但若在世而無名,則有失君子之實,未必真稱得上是君子。所以君子有名,自然而成,非刻意而為,此處先略帶一下,以免一事無成、一無所名,反倒以君子自居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