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情緒低落時我便會重讀《活者》,那種蒼涼、悲壯的意境久久縈繞在心間不能釋懷,總會令我唏噓不已。
余華,這個牙醫出身的作家,慣常的筆調是平靜而又冷峻。
余華在《活著》中塑造了福貴這個簡單而又復雜、不幸而又幸運的人物。全書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在跌宕起伏的情節中仍然是平靜與安詳。
福貴曾是富家子弟,年輕時更是敗家子,他吃喝嫖賭、花天酒地,最終敗掉了所有家產,淪落到普通佃農。
他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他背后始終有一位不離不棄的妻子,盡管他曾經在風光時對她拳腳相向,她都不曾想過要離開他。
他進城為母親抓藥卻被抓壯丁,拖到戰場卻毫發未損,最終平安地回到了家。他終于開始普通農戶的生活,只是命運對他的考驗與折磨并未就此停住。隨之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與變故,他親手葬掉了自己所有的親人(兒子因為一產婦獻血時醫生抽血過多致死;女兒生小孩時大出血而死;妻子病死;女婿在工作中因機械事故而死;小外甥因饑餓過度吃豆子撐死)。
他由最先開始面對兒子的暴死而幾乎失控揚言要找醫生拼命,甚至在兒子去世后很長一段時間,他夜夜魂不守舍地蹲在兒子墳頭哭泣,到最后埋葬小外甥時的平靜與坦然判苦兩人。面對這一切,他沒有倒下,反而越發堅強地活著。他沒有抱怨,沒有憤恨,只有默默地承受,仍然友好地對待世界。
《活著》展示了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更闡明了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我很幸運在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時期便擁有了這本書。那時我的工作很不順利,母親剛剛離世,我原本以為自己很堅強的內心面對這樣的變故也脆弱不堪,很多個周日休假的午后,我會單獨前往母親的墳頭低聲啜泣,內心的壓抑才能稍微得到些許的緩解。
每每我讀到書中福貴蹲守兒子墳頭傷懷時我都會忍不住淚流滿面。那種失去親人的苦與痛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會真正理解與體會。我試著寬慰自己:我比福貴要幸福多了,我還年輕,還有很多親人常伴身邊,我要好好活著,以此是對母親最好的報答。慢慢地我走過了人生那段最灰暗的時期。
有一年,我剛剛走上管理崗位,一位私交很深的女同事離職后在從事一些損害公司利益的事情,我單獨約她好言相勸,未曾料到她惡語相向,甚至散布一些謠言,令我十分不利與尷尬。那段日子,看著別人猜測、不解的目光我亦坦然工作,我不想解釋,更不想爭辯,我知道事情終有一天會水落石出,只等著時間去證明一切。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讀《活著》,告訴自己一切都會過去。最后事情真相大白,很多曾經懷疑甚至參與過誹謗的人向我道歉,我只是淡淡一笑并說“沒關系,事情都過去了”,只是淚落在心里,不曾讓人看到。
好書,高尚的書,如親友,如長輩,如智者,讓你在孤單的時候不曾無助,傷心的時候不曾放棄,失落的時候不曾絕望,永遠都給你一種力量與溫暖。
人,不僅僅要活著,而且要活得很好!失勢時不自卑,得勢時不放肆;始終坦然、自信、感恩地活著,這應該是活著的最好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