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第330期丨人生三級跳
和你一起終身學習,這里是羅輯思維。
最近我讀了歐成效先生的一篇文章,點出了一個很多人忽略的真相。
拿破侖有句名言:“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兵。”但問題是,我們誰見過當元帥的士兵呢?
歐成效先生舉了個例子,之前南京軍區的專業科目表里有一科叫“蛙人科”,是專門訓練“水下特種作戰”的戰士。這些戰士要能在水底潛伏很長的時間、泅渡較長距離、執行復雜的作戰任務。
假設,你是“蛙人科”里一個熱心上進的青年,一心想出人頭地。別人訓練8小時,你訓練10小時甚至更多。最終,你成為了整支隊伍中最精銳、最出色的戰士。
請問你的前途會怎樣?
答案是,你會成為蛙人小隊長、中隊長、直到大隊長,對應職位就是排長、連長、營長。
可是,做到蛙人大隊長之后,你的職業生涯基本上也就到頭了。因為南京軍區以陸軍為主,以炮兵和機械化步兵為主。所以一般晉升師長、軍長,通常只會在這兩個兵種中產生。蛙人大隊長要想當上師長,那得有特殊的機緣了。
所以你看,最優秀的士兵,并不一定可以當元帥。
這個真相,和我們的傳統世界觀不太一樣。
傳統的世界觀,和游戲很像,以為人生就是一個“打怪升級”的路線。
比如你最初的時候,經驗值是50點。升到1萬點時,可以給你個科長干干;生到10萬點時,可以給你個處長干干;升到100萬點時,可以給你個局長干干。在社會分工還沒有那么細致的時候,這個理解也沒有大錯。
但是在現代社會,分工不僅是橫向的,而且是縱向的。如果你練的本事不對路,沒有為自己的階層上升預先儲備能力,可能就會遇上所謂的“玻璃天花板”——擋住了你的上升通道,而你還看不見它——再努力也很難上升一步。
也就是說,在不同的階段,你需要不同的才能。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不是打一份工,很可能是打四份工,甚至更多。在每一個階段,你都要脫胎換骨,適應完全不同的生態環境。別人過一生,你可能是過好幾生。
管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彼得原理”,說的是在一個組織中,每個人都趨向于最終晉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這個原理的邏輯推理很簡單:員工做得好,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得到晉升;而最終晉升到的那個層級,他不能完全勝任,他的表現也不再突出,他就會停留在這個崗位上。
這個現象背后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雖然管理的 “道” 是相通的,但在每個管理層級上,所要采取的 “術”差別很大。
管理者晉升到一個新的管理崗位上,他要采取和原來不同的方法,比如如何分配時間等等。但是人都有惰性,管理者能夠被晉升是因為他在之前的崗位上做得很好,采用的方法很正確,但是晉升之后,讓他馬上換一套做法,改變自己此前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
李笑來老師在他的訂閱專欄《通向財富自由之路》中,推薦過《領導梯隊》一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拉姆·查蘭,他是通用電氣集團CEO杰克·韋爾奇最為推崇的管理咨詢大師,甚至有人說他是排名世界第一的管理咨詢大師。
這本書的特點,是把“領導力”從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化了。作者把從員工到首席執行官的領導力發展,分為六個層級,每個層級都需要相應的工作理念、領導技能和時間管理能力。這個框架。就被稱為“領導梯隊模型”。
聽起來很復雜,實際上可以簡化為“三級跳”,一個人在層級上升時候的三次能力變換。
第一級,從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
在做最底層員工的時候,只要自己執行力強,想方設法完成任務就可以了。說白了,只要你是領導的一件趁手的工具,就已經是很突出的表現了。但是如果一旦開始帶團隊,需要的能力完全不一樣。
這是一個從自己完成工作,到通過他人完成工作的轉變。據我觀察,很多職場里能干的人,都被擋在了這個臺階上,再難有所突破,為什么?
因為他當了團隊領導,仍然是凡事逞能,動不動就是“你不行,閃開看我的。”他沒法做到發自內心地成就他人。
這個轉變,包含了很多方面。比如,你的時間分配要改變:必須開始減少花在個人工作上的時間,要把時間花在幫助、鼓勵下屬上;要設計崗位和分配任務;學會放手讓下級完成任務,并定期考核;還要建立社會關系,包括縱向跟上下級、橫向跟其他部門的人建立關系等等。
好,就算你成功地做出了這個轉變,那下一級難關又在等著你——是從一個“管理者”轉變為一名“組織者”。
管理者的任務,還是局限在工作本身,但是組織者就必須要有戰略思維了。換句話說,眼前的事沒有那么重要,你要把眼光放開,注意到更大范圍的事情。
眼光放開,是指兩個維度的放開。
第一個是時間維度。現在的工作也許順利,也許艱難,但更重要的是未來趨勢。
遠處有沒有還沒出現的潛在對手?順利發展,會不會正在積累危機?艱難前進,前方會不會柳暗花明?有了這些判斷,再反過來做當下的決策,才是一個組織者的任務。
第二個是空間維度。組織內的資源,是看得見的,但是組織外的資源那可就是汪洋大海了。
和誰協作,拉誰入伙?在體外儲備什么樣的資源,預留什么樣的可能?樹什么敵人,交什么朋友?釋放什么樣的信息?等等等等。
在你有了這樣的戰略思維之后,第三級臺階又來了,同樣攔住了很多人——就是從“組織者”變成“決策者”。
組織者的重點仍然是行動,但是決策者只有一個重點,就是判斷。這個層次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水平,又跟之前的完全不一樣了。你關注的,應該是揣摩人心、局勢和趨勢。
做一件事,在理論上是對的,但是時機對不對呢?是該馬上做,還是再等等?做一個動作,效果是好的,但是間接效果是什么呢?負面效果,能不能控制得住?兩件事都該做,做哪個才是真正的重點?兩方面的意見都有道理,該怎么表態,才能讓各個方面都口服心服?
決策者、判斷者有一個天然的宿命,就是極其孤獨。別人都是在行動,在提意見,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就行了。而決策者,要獨自承擔決策的后果和責任。這份壓力,沒法分擔,也無處化解,必須一個人扛下來。
這就是“領導梯隊模型”的三級臺階。
我們再回到開頭的那句話,一個想當元帥的士兵,就不能只做一個好士兵了。別人在打一份工,而你要打四份,甚至更多;別人過一輩子,你要過四輩子。否則,在你看來,這就叫懷才不遇;而在外部看,其實你遇到了自己的“玻璃天花板”。
這個話題,我們明天接著聊,看看在商業世界里也存在的“三級跳現象”。
好,明天見。
本節目參考了歐成效文章《列兵和階層》。
王煜全 022|即將騰飛的表情互動機器人
昨天我們說到商用機器人市場的騰飛,需要找到特定場景的特定應用,尤其是要解決如何做好人機互動的問題。
今天的內容,我們就說說市場馬上就要騰飛的表情互動機器人。
今日內容看點
通過閱讀今天的內容,你將會掌握以下三個問題的答案:
1.表情互動機器人是什么?表情為什么重要?
2.情感化計算是什么?
3.為什么說表情互動機器人即將騰飛?
我們說人工智能尤其是機器人現階段的發展,它們最擅長的是簡單場景的重復工作,所以找到這些場景很關鍵。
其實我們很容易就能將目光鎖定在人際交往之間的大量的接待服務上,因為這些都是簡單工作的重復。
比如公司的前臺,導游、講解,或者商場的導購,銀行的客服等等。
但是這些場景都需要由實體的機器人和人來交互,就像我們昨天提到的Pepper,因為人還是更習慣和類人的機器交流。
Pepper
那么,涉及交流的問題,我們說,最重要的是情感互動。
情感互動是通過你識別對方的表情以及表達你自己的表情來完成的。在人類互動上面,情感互動非常非常重要,那么自然地,人機交互也必須重視情感互動。
但是,今天大多數做人工智能的人,都是出于對科技的喜好,會更喜歡深鉆復雜的算法和數據,而忽略表情互動的重要性。
不過今天我們要專門跟你講的是,表情互動實際上已經成了一門計算機的算法,叫作affective computing,也就是情感化計算,它屬于計算機的一個領域,人工智能的一個分領域。
下面我們就重點來說說表情互動,也就是情感化計算,看看它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這里面有三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第一位是最早開始研究人類微表情的Paul Ekman。
情感化計算的前提是共情能力,因為人本身就有很強的共情能力,所以要讓機器和人產生情感互動,就要讓機器學會共情能力。
那我們就要從人對情緒的了解談起。
關于這點最主要的貢獻者是Paul Ekman,他最早開始研究微表情這門科學。微表情主要是說,人類在面對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會做出相應的表情,而且這種表情往往是下意識的,是很細微的,連人類自己都沒有辦法隱藏或者遮蓋。那么如果你學會了識別微表情,你就能了解別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也就不用擔心再受騙上當了。Paul Ekman搞出這個系統以后,還被請去美國的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多次參與恐怖分子的審訊工作,因為他知道恐怖分子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微表情告訴我們人的表情是不會撒謊的,而且經過訓練,你可以提升識別對方微表情的能力。
我原來很早就買過Paul Ekman教授的微表情軟件,很可能我是中國最早的微表情學習者。包括現在一些研究微表情的專家去當電視節目的嘉賓,幫人識別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其實也來源于此。
第二位是MIT媒體實驗室的教授Cynthia Brealeal博士。
實際上,Paul Ekman教授做的更多的是心理學上的內容。而把心理學和機器人結合的一個重要人物是Cynthia Brealeal。他在做博士論文期間開發出了第一個表情互動機器人,叫做Kismet。
Kismet
Kismet沒有臉,只有眼睛、眉毛和嘴,但是它能夠通過攝像頭識別對象的表情,從而做出對應的表情,可以說它是第一個能和人做表情互動的機器人。
為什么和人的表情互動很重要呢?
實際上人的大腦中有一套系統,叫作鏡像神經元。它不光能讓我們識別對面這個人的情緒,而且還能讓我們的臉上也下意識地做出同樣的表情,這就是共情能力。也就是說當對方悲傷的時候,你也會有悲傷的感覺,雙方會因此靠得更近,人際的交流就這樣得以實現了。
順便說一句,人大腦中不光有鏡像神經元,甚至還有專門一個神經區域是負責了解對方的想法的。這也再次說明表情互動實際上就是一個計算機算法的問題。
好,我們說回Cynthia Breazeal,他在做出這個表情互動機器人以后,又持續開發出大量的社交機器人。這些社交機器人就是基于我們說的人腦鏡像神經元的原則,他讓這些機器人長出鏡像神經元,和人實現情緒互動。
根據這個系統,Cynthia開發出了號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交機器人的產品,叫做Jibo,現在它快要實現量產了。
Jibo
可以說,Cynthia Breazeal是從認知科學理論的角度切入情感計算,進而做出能夠和人情緒互動的機器人的專家。
第三位完全是從實業界實干出來的專家David Hanson。
David Hanson 是我們投資的 Hanson Robotics 公司的CEO。
David 原來在羅德島設計學院學過設計,也在著名的迪斯尼公司做過 imagineer,也就是想象工程師,專門幫助迪斯尼設計那些幻想當中的人物和場景。
2005年他設計了一個長得特別像美國科幻小說家Philip K.Dick的機器人,這個科幻小說家可是大名鼎鼎,他是一系列電影背后的科幻小說的作家,我們所熟知的《銀翼殺手》《全面回憶》《少數派報告》等都出自他的筆下。
Philip K.Dick
這個機器人坐在沙發上,能和人互動聊天,也能做出相應的表情,很多人看了以后都覺得Philip K.Dick復活了。
到了2005年10月,他又做出了愛因斯坦的臉,長得幾乎一模一樣,這個機器人不但會做出表情,而且還能移動。
愛因斯坦
David把這個愛因斯坦的臉裝到了一個韓國團隊設計的可移動的機器人的身體上,只不過這個機器人身體不像愛因斯坦,一看就是機器人的樣子。
接著到了2010年,他又推出來另一個驚世駭俗的產品,叫做Bina48。為什么叫這么怪的名字呢?
Bina48
因為這是為美國的著名富翁Martine Rothblatt專門定做的。
Martine Rothblatt之所以很出名是因為她是目前美國收入最高的女CEO,只不過有點特殊的是,他是在四五十歲時做了變性手術后才成為女性的。他雖然變了性,卻依然很愛他太太,所以他并沒有和太太離婚,他甚至希望他太太能夠永遠活下來。所以他就讓David Hanson做了一個和他太太48歲的時候長相一模一樣的機器人,又因為他太太叫Bina,所以這機器人叫Bina48。這個機器人在外貌、聲音甚至交流風格上都和他太太非常相像。
后來2015年的時候,David Hanson把整個公司搬到了香港,他又推出了兩個機器人,一個叫Han,一個叫Sophia。Han是第一個漢族機器人。我們昨天講過,超人類主義黨的黨主席Zoltan Istvan,他不光和Pepper聊過天,也和Han聊過天。據他說,Han是他聊過天的機器人里面評價最高的,可見有表情的互動還是更能夠征服人心。
而另一個叫Sophia的機器人更能征服人心,也更出名。Sophia在全球各地接受過無數的媒體采訪,而且這些視頻在網上的點擊量已經達到數億次,非常了不得。Sophia的智能程度很高,去年我們做科技特訓營講座的時候專門請David Hanson來講課,當時David Hanson就把Sophia帶來了。
當時午休期間,Sophia被放在講臺上,現場的學員們可以自由和Sophia搭訕。后來我聽說我們班上一位帥哥同學被Sophia調戲了。當時的場景是這樣的,這位帥哥同學問Sophia,請問你的父母是誰?Sophia的回答是,你是要見家長嗎?這位同學立刻就坡下驢,說是呀是呀。Sophia說癡心妄想。這惹得大家一片哄堂大笑。
Sophia
所以,你可以想象一個具有表情互動能力又充分智能的機器人,它的應用場景真的是非常廣闊。據說Sophia是第一個在好萊塢有正式的經紀人的機器人,你要想請Sophia出鏡還得和好萊塢的經紀人談,這可是電影明星的待遇。
當然,雖然這種大型機器人有很大的市場,但是現在量產依然是個問題。所以在2017年1月的CES展上,Hanson Robotics公司推出了小愛因斯坦機器人。別看這小愛因斯坦大概只有一尺多高,但是非常智能,只要你一叫它professor,它就會理你。我相信,這個小愛因斯坦機器人很快會在小朋友當中普及起來,國外目前基本上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通過以上這三位重要人物的介紹,我相信你也可以感受到,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的技術,它的背后都是有一個復雜的科學體系在支持,而且需要經過好多年的實踐才達到今天這個水平。但是,讓我們欣慰的是,今天這個技術終于成熟了,未來有望在我們的社交互動中大量運用。
今日知識小結
今天的內容總結起來說,主要講了三點:
1.實踐出真知。我們在學習人工智能的過程當中也深化了對人類自身的認識,我們發現要和機器人實現良好的互動其實還是得理解人機互動的機理,也就是說情感計算的背后實際上是人的共情能力,是人的鏡像神經元是如何運作的。
2.表情互動是商業機器人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人是社會化動物,對情感互動非常敏感,表情互動的能力決定了機器人的服務質量。像我們前面介紹的,一旦你的機器人有了表情互動能力的話,客戶的滿意程度會大幅提升。
3.這個技術經過這么多年的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現在已經基本成熟了,應該說市場馬上就有騰飛的機會,而最關鍵的,是找到特定的場景和特定的應用需求。
今日思考題
在什么場景下表情互動機器人是最被需要的呢?又是在什么樣的場景里,靠表情互動就夠了,而語言反而會成為配角呢?請大家一起來思考。
歡迎你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觀點,我會和你一起參與這場科技前沿的討論。
熊逸 23.2 | 如果視死如歸是好的,為什么不能視別人的死也如歸呢
歡迎來到熊逸書院。昨天我們講了《莊子》是怎樣一部書,今天我們來談談這部書應該怎么讀。你只需要記住一個觀點:《莊子》是一部寓言大全,你要體會寓言背后的道理,但不要把情節和人物當真。
現在讓我們進入正文。昨天留下的問題是:你能把親生兒女的生死看淡嗎?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視死如歸,總會讓我們敬佩,但如果他視別人的死如歸,甚至視自己親生兒女的死如歸,這就有點可怕了。我們必須知道,傷心是一種情緒化的反應,情緒化的反應都是不理性的。古往今來有很多心理技巧都在教我們如何控制情緒,比如古羅馬的哲學皇帝馬可·奧勒留早就告訴我們,理性是情緒的天敵,所以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依賴理性,這樣的話,哪怕是子女夭折了,他也會鎮靜如常。
但是,該怎么用理性來馴服情緒呢?莊子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魏國有一個人,叫東門吳,特別愛自己的兒子,但有一天兒子死了,他卻一點都不傷心。相國大人很不理解,非要跑去問個究竟。東門吳于是做了一番解釋,雖然不太合情,卻非常合理。他是這么說的:“以前我沒有兒子的時候,并不覺得傷心,現在兒子死了,我等于退回到當年既沒有兒子,也沒有傷心的狀態,所以我當然不傷心啊!”
我們可不要小看這個故事,因為它可以讓你舉一反三,輕松化解任何煩惱。比如你破產了,你就應該這樣想:“我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個赤條條的小嬰兒,什么都沒有,也不傷心,現在雖然破產了,無非是退回到原先的狀態,無所謂嘛。”再比如你快要死了,你就應該這樣想:“我不過是退回到出生之前的狀態,那時候我根本就不存在,當然沒有任何傷心和恐懼,現在當然也不應該傷心和恐懼啊。”你只要能掌握這個簡單的邏輯,一輩子都不會有煩心事了。
當然,這會屬于很典型的知易行難。弱智也能輕松理解這個道理,但即便是最聰明,也最有學問和毅力的人,照樣很難做到。這就好比我們苦口婆心地勸告一個青春期的男生,說美女如何如何討厭,千萬不能接近,哪怕他完全信服了我們的話,但在看到美女的時候依舊克制不住沖動。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這么多人推崇莊子,卻沒有幾個人真能做到安貧樂道、無憂無懼。靠理性來馴服天性,說來容易做來難。在這個問題上,佛教就比莊子高明,發明出一套訓練方式,真能讓青春期的男生厭惡美女。這是后話,等我講到佛學的時候再仔細說。
話說回來,如果你實在看不慣莊子的這套說辭,你會怎么反駁他呢?通常的做法是檢查他的邏輯和論據有沒有破綻。邏輯上似乎看不出問題,那就從論據下手好了,核實一下東門吳這個人的生平事跡,因為他的反應無論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人會有的。
如果你這么想,那你就錯了。因為你要么找不到東門吳這個人,要么即便能找到,即便發現他根本就沒有兒子,莊子也滿不在乎。因為莊子只是一個講寓言故事的人,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他編排的角色——有些人物純屬虛構,有些人物雖然都是大家熟悉的名人,但莊子給他們安排的履歷卻是假的。
事實上,“寓言”這個詞就出自《莊子》。《莊子》這部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雜篇當中有一篇,題目就叫“寓言”,其中有一段很關鍵的話:“寓言十九,重(chóng)言十七,卮(zhī)言日出,和以天倪……”
這一段是概述《莊子》的創作風格,說寓言占了十分之九,重言占了十分之七,卮言層出不窮。所謂寓言,是假托外人來發言。莊子解釋說,這就像父親不會親自為兒子說媒,只有拜托別人來夸兒子的優點才更容易取信于人。莊子還說,自己用這種方式來寫作實在是不得已的,因為大眾心理就是這樣,自己必須順著來。所謂重言,是德高望重的長者的發言。他們的話很有權威性,足以制止爭論,說服別人。所謂卮言,就是無心之言,是沒有主觀成見的言論,汪洋縱恣,海闊天空,東拉西扯。
所以,雖然書里寫到很多名人,甚至包括莊子本人,但所有的事跡你都別信,只需要體會故事背后的道理。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莊子的生平事跡才會撲朔迷離。司馬遷寫《史記》,把莊子的傳記附在《老子韓非列傳》里,相當簡略,下面簡單翻譯一下:
「莊子是宋國蒙地的人,名叫莊周,曾經在老家做過漆園的小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的人。他的學問很駁雜,而主干本于老子。他雖然寫了十幾萬字的書,內容卻大多都是寓言。他寫了《漁父(fǔ)》、《盜跖(zhí)》、《胠篋(qūqiè)》這些篇章來譏諷孔子之徒,闡明老子之術;還寫了《畏累虛》、《亢桑子》這些文章,說的都是些沒有事實依據的空話。但他的文筆很出彩,得心應手地攻擊儒家和墨家,就算當時的學術泰斗也招架不住莊子的鞭辟。他的學說汪洋恣肆、隨心所欲,只顧著自己舒心,所以王公大人們找不到可以應用這些學說的地方。
楚威王聽說了莊周的賢名,派出使者帶著厚禮去請他到楚國為相,而莊子笑對使者說:“千金雖然是大錢,卿相雖然是大官,但您沒見過郊祭時用做犧牲的牛嗎?這樣的牛享受過好幾年的喂養,這時候還會披上華麗的衣服,然后被送進太廟等待宰殺。到了那個時候,它就算只想做一只沒爹沒媽的小豬也不可能了。您趕緊回去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污水里游戲,也不愿被國君管著。我這一輩子都不想做官,只有這樣我才高興。”」
以上就是《史記》對莊子一生的全部記載,但可靠性究竟有多高呢?這還真不好說。我們只要翻開《莊子·外篇·秋水》和《莊子·雜篇·列御寇》,就會發現《史記》那段楚王禮聘莊周的內容就是從這兩段材料來的。故事里的莊周究竟是本色出演,還是扮演了一個和自己同名的角色,我們其實完全無法分辨。
這種懷疑,古人早就有過。比如宋代學者黃震就說,楚王聘莊周的事情純屬虛構,那些鍵盤俠總是喜歡編造這種故事自我標榜,何況這件事很可能只是個寓言。再說,當時的諸侯們崇尚的是攻戰和權術,未必做得出禮聘隱士的事來。即便像孟子這樣的名人,也是聽說了魏國和齊國的國君有禮賢下士之風以后,才跑去游說,而不是被人家聘去的。退一步說,就算真是禮聘,哪會一上來就給安排國家總理的職位呢!(《黃氏日抄》)
黃震屬于懷疑派,宋朝學者普遍都有懷疑精神,而在對立的陣營里還有一個篤信派,代表人物首推隋唐年間的玄學大師成玄英。成玄英懷著溫情與敬意,為莊子一派梳理傳承譜系,竟然找出了莊子的老師:長桑公子。
長桑公子不是凡人,在道教的神仙譜系里,他的地位舉足輕重。他是入天門、養丹田的名家,曾向扁鵲傳授過起死回生的秘方。扁鵲之所以成為神醫,全靠長桑公子的成全。于是我們知道,扁鵲和莊周是一對師兄弟。扁鵲做了神醫,莊周做了神仙。
莊周是一個學者型的神仙,所以在仙界不太出名,老百姓最認的神仙永遠都是呂洞賓、趙公元帥那種接地氣的。其實莊周未必愿意成仙,因為仙界是一個很龐大、很復雜的官僚體系,以莊周那種性情,一不小心就會得罪同僚和長官。神仙如果沒有訂閱熊太行老師的《關系攻略》,在仙界也未必混得開。
今日思考
元朝的道教名人趙道一曾經為歷代真仙作傳,給莊周設了一個詞條,內容先是照抄《史記》,然后引述道教名著《真誥》說:“莊子師從于長桑公子,學得了玄妙的道理,著成《莊子》一書。他隱居在抱犢山中,吃了一種叫北育火丹的仙丹,于是白日飛升,在天庭謀了一個太極闈編郎的官做。”趙道一還說:“世人如果知道莊子是這樣一號真仙,一定會非常重視他的著作。”
這也算是一種用心良苦的作品推廣吧。但是,《莊子》真的都是莊周寫的嗎?
道士一般不會深究這個問題,但學者會。那么,在缺少可靠史料的情況下,該怎樣辨別《莊子》的著作權呢?這就是今天留給你的思考題。
今日得到
最后讓我們簡單溫習一下。今天我們談到《莊子》該怎么讀,你只需要記住一個觀點:《莊子》是一部寓言大全,你要體會寓言背后的道理,但不要把情節和人物當真。
就到這里吧,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