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常旅客計劃,無論是航空、酒店還是國內外信用卡的積分計劃,在我看來都是一個由計劃制訂者為增加客戶黏性開發并主導,常旅客為使權益最大化而根據自身需求有選擇性參與的游戲。我已經記不清自己的第一張常旅客會員卡是哪一張,但是第一個精英會籍應該是 2009 年留學之前第一次去美國開會搭乘美國西北航空獲得的銀卡(等同于現美國達美航空銀卡),從此便走上了保級、挑戰、匹配、買分等一系列之路。
經過這幾年的摸索以及在飛客和國外知名博客的學習我覺得常旅客計劃的選擇和人的習慣(你的所在地, 常飛航線,航司 / 酒店偏好,預算等)息息相關。在文章中,我會根據自身從“出國”到學成歸國從事跨國地產投資咨詢行業的經歷去闡述我對常旅客(“出差狗”)計劃選擇和配置的看法供常旅客們參考。
回顧在美國求學的四年,我的常旅客計劃配置可以用雜而不亂來形容。所謂雜,我覺得大部分讀者都可以理解,剛開始玩常旅客加之年輕以及好奇心,基本上飛客和知名博主們提到的各類野路子都玩了個遍,從通過專用鏈接速成下希爾頓金卡,匹配洲際白金卡,到大公司協議價入住酒店等;從匹配 UA 1K 卡(美國聯合航空公開的最高等級卡)到刷出 A3(星空聯盟成員-愛琴海航空)金卡到 MR(保級飛行)阿拉斯加航空金卡都一一試了個遍。但是,我還是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性地去定義自己的主力卡。比如,大一時,出差不多,一年兩次回國,一兩次美國境內旅行,暫時沒有 SSN 拿不到美國信用卡等。根據這些特點,我死心塌地地把自己大學第一年的主力航司選成了剛剛與西北航空完成合并的達美航空,畢竟當時達美也可以讓我享受到美國境內免行李費、優先登機、優選座位等待遇。
所以說,出行不多建議主力攻一家常旅客計劃。后來,我又發現自己大本營在西雅圖,這里是阿拉斯加航空的大本營,于是著手去研究阿拉斯加航空的常旅客計劃。我發現阿拉斯加簡直就是一個神一樣的航空公司,當時是可以兼顧到我飛國際航班要坐的 AA(美國航空)、DL(達美航空)、AF/KLM(法荷航空集團),CX(國泰航空)等公司,又能兼顧到美國國內段飛阿拉斯加自己的航班累積的里程,而且都算定級。于是,我就用刷了三個美國東西海岸來回程飛出來的 A3 金卡果斷match(挑戰)了 AS(阿拉斯加)金卡,接下來兩年只飛能累積到阿拉斯加的公司,通過這樣累積最后換出了去夏威夷度假的頭等機票以及一次達美航空的北京西雅圖往返機票。當然,當時換阿拉斯加西雅圖到夏威夷里程票也是巧用 stopover(停留)規則,去程在波特蘭做停留,享受一下免稅購物,回程直接把西雅圖作為停留地,停留了三個月然后飛波士頓,這樣一個春假的單程波士頓機票就在不增加里程成本的情況下免費出來了。
畢業回國,我就利用我的 UA 信用卡以及 CHASE 信用卡累積的 UA 里程換出了至今空前絕后的單程機票 SEA 西雅圖 -LAX 洛杉磯 -TPE 臺北桃園(白天停留13 小時)-SIN 新加坡(隔夜停留 16 小時)-BKK 曼谷(夜里停留 19 小時)-PEK北京,這個路數單程全兩艙,不但多帶了畢業后回國的行李,還帶我玩了三個地方,只花費了大約 65000 里程。
回國后我又分析了一下自己的 base(主場)在北京,要飛的航線國航和海航都能基本覆蓋,但是從票的成本來看,個人旅游海航會便宜,公司也不會指定航司, 再加上自己喜歡坐港行 J 艙去曼谷,以及出差飛中美航線喜歡在西雅圖做停留,于是果斷放棄天合聯盟,主飛海航,輔修國航。就這樣,根據自身和公司情況,持續搞了兩年海航金卡,也配合海航活動累積了不少里程。后來,我發現國內的航司真要算一筆里程使用的賬。比如說,海航兌換京滬線,平躺 333 機型的往返才28000 里程,而我們看看國航,單程 777/748 的國內頭等居然要 25000 里程。所以,選擇合適的常旅客計劃還要根據自身情況,從票價累積比例和里程兌換比例綜合去分析。
另外,關于酒店計劃,目前我自己是用美國 CHASE 摩根大通銀行的 IHG 洲際俱樂部的信用卡(49 美金年費,每年送一張全球免房券一晚)常年加持洲際集團的白金卡,然后利用這張白金卡去挑戰了希爾頓鉆卡。個人認為,如果只在國內出差,預算有限的話還是選擇 IHG,它的好處就是各種價位的酒店分布比較全,比較好選擇。如果預算比較高,可以考慮 SPG、萬豪以及希爾頓。
我覺得,作為一名喝過洋墨水、薅過洋羊毛的常旅客,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常旅客計劃還是要從自身生活和工作的角度去出發。老常旅客們能給出的只能是建議,每個人都要站在自己大本營、票價、長飛航線、航路偏好、兌換喜好等多維度去分析選擇自己的常旅客組合,做到主副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