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迷茫,又是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很多人都看過,讀過,但終究不能化解自己的迷茫,毫無疑問,這是因我們看到的都沒能真正說出根本。
迷茫的人實在太多了,大學時就沒有遇到過不迷茫的人,當然,擺靈也曾迷茫。
然而,有惑不解就會成為心結,有苦不說就會成為心病。
雖然前面有許許多多關于迷茫的作品,但是擺靈并不滿意,覺得那些作品并未切中要害。
雖然明知道擺靈的文字也并不一定能讓你豁然開朗,但至少擺靈從中受益,并釋然了許多。
因而,擺靈仍舊奮力思考,并將之化為文字,希望用自己的文字也帶給你一點釋然。
02
迷茫的本質是什么?
有人說,迷茫就是找不到努力方向。
這話咋一聽,也覺得很有道理,但事實上,它不準確。
舉個例子說,沒讀大學的、那些早早輟學并進入社會的人,他們多數工作不定,今年做苦力,明年進工廠,對于后年的打算,也是到了再說。說這些人沒有方向,毫不為過,但是,你見過人家迷茫嗎?人家會愁眉苦臉地說自己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嗎?
至少擺靈接觸的這群人不會,他們有什么干什么,干完了就喝酒吹牛,小日子過得很滋潤,有些條件差的工作會更加辛苦些,但根本不存在“感覺迷茫”的情況。
所以說,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就叫迷茫是不對的。
那迷茫的本質到底是什么?
擺靈斗膽,歡迎批評,但擺靈至少經過苦思冥想,反復琢磨,才得出以下認識。
擺靈認為,迷茫的本質是:
有理想,但是沒有實現理想的途徑。
這里就有兩個要素,其一是有理想,這個理想代表的是遠大的目標,當然也可以換成是抱負,志氣,夢想等同義詞。第二個要素是沒有途徑,也可以說是方向,辦法等同義詞。
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要素后,才會產生迷茫感。
03
那么迷茫的根源是什么呢?通常這樣問題,我們都會從自身角度出發,認為是個人的原因,但是迷茫的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這不是個人原因能造成的。
大學生迷茫的根源,在于中學教育。
大學生,一批批的,都是從中學教育走過來的,而中國的中學教育,其實是一場持久的、殘酷的“學習競賽”:
每一個中學生都堅定地想要“決戰高考”,認為它代表的是勝利,是卓越,是榮譽。
每一個中學生都傾盡全力地去學習,每天16個小時以上,放棄所有的娛樂,放棄所有的時間,放棄所有的“雜念”。
而在這種殘酷的競賽中,單純的孩子們,失去了對社會的探索,失去了對自己的探索。
經過這樣一場殘酷的競賽,所有的年輕人都把榮譽、臉面看得非常重,也樹立起跟榮譽相關的各種偉大的“理想”。
由于單純,年輕人對這時候養成的價值觀,很難進行懷疑。
這種情況,只要是在中國受教育的大學生,都必須經歷。
待到高考一過,這些人成為了大學生。毫無疑問,所有人都帶著理想,名校的希望像馬云一樣,像史玉柱一樣,蜚聲海內,非名校的希望事業有成,回家風光。所有這些,都是希望延續自己的榮譽感。
但是,問題是,為了高考,他們已經花費了所有的時間和精力,以至于從未涉足過社會,他們從未認真了解過自己。
而連自己和社會都不了解,生存都將不知從何解決,何況遙不可及的理想、榮譽?
所以,懷揣理想,又處在無所適從的環境中,所有的大學生都會產生無力感,迷茫感,不知何去何從。
切莫以為這是年輕人的錯,年輕人都是跟著指示走的,而這個做出指示的力量,就是中國的中學教育。大學生的迷茫,完全是教育導致的,這話毫不為過。
現如今,數千萬的大學生,仍在迷茫之中暈頭轉向,不知從何下手。還有源源不斷的高三學子,每年一批批地加入迷茫大軍。
04
迷茫是很痛苦的,無力、無奈,越到后來越焦灼。
那么面對迷茫,我們改如何破解呢?
要破解迷茫,還得從迷茫的本質入手。
迷茫由“理想”和“沒有途徑”構成。
首先,我們一定要正視理想。
理想,呵呵,說破了,大多數人的理想不過是虛榮的外衣,打著理想的旗號尋找自己的榮譽、風光、面子,真正進入社會的,有幾個能保持奉獻精神式的理想?。事實上,人本來沒有理想,讀的書多了才有了理想。
雖然理想是虛的,但是,不斷進步,過更好的生活,做更有挑戰性,更有價值的事,卻是人的理性選擇,這個選擇最后濃縮成一種需求就是:
“做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情,并把它當成事業,一直熱愛下去”。
所以,正視理想,就是要摒棄虛榮式的理想,轉而追求最適合自己的事業——做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事情,并把它當成事業,一直熱愛下去。
其次,我們一定要探索途徑。
大學生都錯失了最寶貴的探索年華,為什么說最寶貴,十六七歲的人最無畏,最空白,最容易接受新事物。不過,錯過了就錯過了,再尤人也于事無補,現在最緊迫的是用現在的時間,在過好現在的同時,把失去的也經歷一遍:
要在學習的同時,盡量多地接觸社會,思考社會機制。
這里有幾個小建議,首先,別參加政治性的社團,比如學生會,除了浪費時間,還就是扭曲的價值觀、于人不利。其次多接觸社會上的商業,這是一個商業社會,商業是他的主流,了解了商業規則,就了解了社會。
要在所有的經歷中,審視自己,要對自己形成客觀而全面的認識,發掘自己的長處,了解自己的短板,關注自己的感受,感受自己的喜惡悲歡。
了解自己和了解社會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切不可急于求成,妄下結論。可以邊學習便了解,邊工作邊了解。心態一定要包容,多給自己時間,這是基礎性的認知,一旦認清楚了,可以一發不可收,一旦出現歪曲,則可能導致自己心靈不正常。
只有等到自己清晰地了解了自己、洞察了社會規則時,則可以進行下一步:
匹配自己和社會。
在社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它一定是最能發揮自己的長處,避開自己的的短處,一定是自己認為做了會毫無遺憾的工作,有了這些認知后,你便會愛上這份工作,把他當做事業來做,然后一直堅持下去。
而如果能做一份熱愛的事業,所有的理想、抱負都是自然而然的,所有迷茫都將無影無蹤。
中國的大學生,沒有誰不迷茫,這是這幾代人的宿命,錯,只錯在教育。不過,希望擺靈的文字能幫你化解困惑,走出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