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經常聽到“多讀書,讀好書”的倡議,但是,通過對身邊人的觀察,我發現,絕大多數人仍然在自己既定的軌道上運轉,并沒有因為這個提法而有所改變。有一部分人變了,但是是對孩子的要求變了,要求孩子在學好應試內容的基礎上“多讀書、讀好書”。關于這一點,在書城里會看得很清楚。在書城,很多來陪孩子看書的家長,自己在看手機,而書城里銷售最好的也是教輔類圖書和青少年兒童讀物。也有一些成人來看書、買書的,但是他們關注的基本上是流行的讀物,比如,當前熱播的電視劇的原著(比如《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等),還有健康養生類的,網絡上熱議的作家的作品類的,等等。而一些哲學、社會科學和經典類的書籍,則很少有人問津。
而我個人,也曾經是絕大多數人中的一員,上學的時候,一門心思好好學習功課,對于課外讀物,雖也有閱讀欲望,但是一方面那時家里條件不好,存書不多;另一方面因為在大家眼里那是閑書,所以看課外讀物是被家長限制的。因此在我最該“多讀書、讀好書”的年齡,絕大部分時間用來應試教育學習了。那些課程雖也有用,但是于人的心靈滋養是不夠的,所以在走向社會之后,心里其實并不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只是隨著社會流行的價值評判體系來定位自己的努力方向。為此,自己雖然已離開校門多年仍然在為考各種證——更高的學歷證、從業資格證、職稱證等等——而辛苦學習那些必須的課程,仍然沒有時間看一些讓自己心靈輕松和愉悅的書籍。自己也始終生活在焦慮苦悶當中,因為我總是感覺到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比如,公司效益不好不知何時倒閉,孩子漸漸長大,現有工資水平難以承受教育資金需求,還有身邊人都陸陸續續買新房了,而自己還住在八十年代的老房子里,等等。直到四年前,我接觸到了著名作家雪漠的書,才覺得生活向我敞開了一扇新的大門。這幾年隨著雪漠作品的陸續出版,二三十本書讀下來,自己才真正明白了“多讀書、讀好書”的意義。
因為讀好書,我漸漸明白了,人活著其實并不需要多少物資,不過是“日求三餐飽腹、夜求一床安歇、年求幾件衣蔽體保暖”而已。所以要再大的房子、再多的錢,于自己是沒有多少用處的,百年之后什么也帶不走。留給子孫也不見得就是好事,就像林則徐說的“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金銀不能傳家,而好的品德和書香卻可以傳家。所以我收回了忙忙亂亂外求的心,工作之余,捧讀一本好書,讓心靈得到滋養,進而回歸平淡寧靜。
也是因為讀好書,我才重新思考活著的理由。史鐵生的《命若琴弦》中,老瞎子一生都在為彈斷一千根琴弦而辛勤奔忙著,在這個過程中,他自己享受著快樂,也給別人帶去了快樂。而當他終于彈斷了一千根琴弦從琴槽中取出師傅留下的復明秘方,迫不及待地下山奔向藥店,渴望吃了藥馬上就能看到這個世界,結果卻被告知“那張秘方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他的世界轟然倒塌了,他沒有了希望,沒有了目標。老瞎子生無可戀,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花光了身上的錢,直到想起了還在等他回去的徒弟,才又強打起精神回到野羊坳去找徒弟。而此時徒弟因為心愛的女孩子嫁人了而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正在雪地里等死。當年老瞎子的師傅臨死前告訴他,自己因為記錯了師傅說的話,只彈斷了八百根琴弦,所以沒能在死前看到光明,實際上是一千根,要彈斷一千根才行。老瞎子那時還是個孩子,所以為了彈斷一千根琴弦,為了見到光明,他不辭辛苦,翻山越嶺,起早貪黑,在奔忙中度過了幾十年,因為心里有盼頭,所以不覺得苦和累,反而覺得生活充滿希望。現在希望沒有了,自己也將不久于人世了,但是徒弟還年輕,要活下去,就需要一個活下去的理由。想著師傅臨死前說的“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他明白了師傅的話,也想好了該怎么跟徒弟說。當徒弟問他眼睛是否好了時,他說“我記錯了,是一千二,要彈斷一千二百根。”于是,在莽莽蒼蒼的群山中又出現了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匆忙趕路的兩個瞎子的身影。
這個故事,讓人深思。瞎子需要活著的理由,難道我們不需要嗎?都說人身難得,我們有幸生而為人,難道就這樣渾渾噩噩地走向墳墓嗎?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告訴我們長大了要為祖國的四化建設而貢獻力量,這個目標太大了,太籠統了,小小的我不知道怎樣做才能為四化建設做貢獻,但是知道長大了要做貢獻現在就要好好學習。漸漸長大了,心里模模糊糊覺得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可這個價值到底是什么,仍然是不清晰的。再后來,那個目標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一份工作,努力做好工作、過好日子、養家糊口,成了活著的目的。大家都這么過,我也這么過,這跟貢獻、跟價值似乎都不搭邊了,日子久了,人也就麻木了。現在,因為讀了好書,我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我繼續原來的軌跡走下去,我的一生就會像蒼蠅飛過虛空一樣,留不下任何痕跡。這樣的活一世,于自己、于他人都沒有任何意義,徒耗地球資源,卻對他人對世界沒有任何好處。那么到底要怎樣活才算有意義呢?作家雪漠說,這個世界有你比沒你好,就說明你沒有白活。所以我常常自問,自己的存在是否會對身邊人有一些益處?有了這個思維,自己的胸懷會漸漸博大起來,因為從此以后,在與人相處中,我會更多地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不是執著于自己的得失。就是在這樣一遍遍的叩問中,在不斷地讀書學習中,自己一天天進步、成長、升華。雖然自己現在還沒有大力,但是我會努力做好自己,給身邊人一份好心情,同時,隨緣地將自己學習得來的明白傳遞給需要的人。我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最終會達到怎樣的高度,但只要一天比一天明白一點、完善一點,向世界貢獻一個越來越好的自己就夠了。
通過讀好書,我知道了,成功并不一定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有房、有車、有錢、有地位、有名譽,沒有錢、沒有名,有一個干凈的靈魂,有一顆高尚的、明白的、自主的心,才是最大的成功。因為物質、名譽都是無常的,股票忽高忽低、房子、車子不斷推陳出新,名譽地位更是過眼煙云,就算這些不變,等肉體消失時,于當事人來說,一切都沒有意義了,只有明白自主的心才是不離不棄的。
通過讀好書,懂得了放下、不執著,懂得了“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當生活中遭遇逆緣時,我能夠快速地從悲傷、不平、憤怒中走出來,因為我知道一切都會過去,執著在痛苦中,只能讓痛苦放大,于自身沒有任何好處。如果放下了,反而傷害沒有那么深了。同樣的,當遇到順緣時,也無需欣喜若狂,因為一切都是因緣聚合之物,當因緣離散時,得到的也會失去。所以,得也好,失也好,都不用執著,只要專注做好當下的事就夠了。過去的不用執著,因為執著也改變不了什么,未來的也不用去考慮,因為,未來無法把握,能把握的只有當下,只有做好當下,才可能有美好的未來。否則思前想后,錯過了當下,定然無法有一個好的未來。過去是現在的因,現在是過去的果;現在是未來的因,未來有什么樣的結果,取決于現在種什么因。所以,認真做好眼前的事,做完了就放下,不要在乎結果。這就是以出事之心做入世之事。
通過讀好書,我知道了,什么書才算好書。那些流傳下來的經典,肯定是好書,否則,不可能歷經千百年的大浪淘沙仍然存在。人的行為和文字都高不過他的心,只有大師級的人,才能寫出高境界的作品,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滋養人的心靈,所以才被一代代傳了下來,成為經典。讀經典,就是和大師對話交流,剛開始,可能還讀不懂,那是因為自己境界不夠,就像一個小學生無法理解一個大學的課程一樣。但是沒關系,只要不斷地讀,慢慢就懂了。就像一個小學生只要不放棄,一直學習,終有一天他也成為大學生的。但如果因為讀不懂就放下了,只讀那些能讀懂的書,那就會永遠都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作家雪漠對此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讀書要給自己設置難度,就像跳高,如果你只在門檻上練習跳高,那么你永遠都不會跳得更高,所以先讀那些對自己來說有一定難度的書,才能進步,先登山頂,再窺萬象。就像一個人如果為了享受別人的仰視,總是和不如自己的人待在一起,那他就永遠都不會進步,因為他無法從對方身上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對方卻會因為和他的相處而從他身上學到東西而進步。所以讀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偉大的人在交流,自己會很快成長進步,并且使自己的境界也越來越接近大師。
除了經典,現代的書中也有好書,但需要用心辨別,除了必學的教科書和專業書籍外,那些讀來讓人越來越寬容、越來越博大、越來越善良的書就是好書;反之,讓人越來越貪婪、欲望越來越多,嗔恨心越來越重的書就是壞書。還有那些謳歌“英雄”、崇尚暴力的書,更是毒藥。古往今來,人們一直謳歌的“英雄”,大多數都是殺人魔王,雖然有著愛國的名義,比如成吉思汗、曾國藩、希特勒等,但是不管有著怎樣的名義,殺人者都是不值得謳歌的。因為,被殺者和殺人者一樣,都是生命,他們也有父母子女,他們也會因失去親人而痛苦,對一方來說是英雄,而對另一方來說,卻是兇手,是敵人。所以,只是角度不同。殺人者最終會隨著死亡而停止對他人的傷害,但是那些謳歌屠殺的文字卻流傳下來,讓一些沒有分辨力的人去崇拜所謂的英雄,很可能依此為榜樣,最終成長為新的殺人魔王。這樣,社會就不會和諧。
多讀書,目的是讓好書的能量不斷地熏染你,讓你一天天向往比自己偉大的存在,并一天天向著那個偉大的存在靠近,直到自己也變成偉大的存在。這個過程就像用醬油腌蘿卜,腌久了就厭透了,醬油就滲入到蘿卜的每一個細胞了。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用,如果讀到了道理,而不用書中的道理改變自己的心和行為,那么書是書,你是你,讀再多都沒有用。但是,改變人心是最難的,所以要多讀書,要不斷地熏染,最后把讀書變成生活方式,讓自己成為文化的載體,把書中營養變成自己的本能,像呼吸一樣自然而然地應用到生活工作行為中,讀書才會對生命真正有意義。
讀好書可以讓人在浮躁的社會中找到一塊寧靜的靈魂棲息地,可以讓人不被紛繁的外現裹挾而隨波逐流,讓自己有一顆不為外物所動的自主的心靈。如今,多讀書、讀好書已經成為我的生命程序之一,自己因之找到了快樂、找到了人生方向。現在,我身邊有一群和我一樣因讀好書而身心受益的人,我們一起組織讀書會,一起傳播善美文化,希望更多的人能在走出校門之后依然與好書為伴,成長自己的同時,也給孩子和家人營造一個良好的書香氛圍,使自己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